過油肉,太原人舌尖上的“鄉愁”

過油肉,太原人舌尖上的“鄉愁”

過油肉,太原人舌尖上的“鄉愁”

過油肉,太原人舌尖上的“鄉愁”

在太原,無論是婚喪事筵還是好友聚餐,酒桌上總有一道眼熟能辨的菜餚——過油肉,人們幾乎都品嚐過它那“香酥軟嫩、油而不膩”的味道,但多數人卻不一定知道其來源,也不一定知道它位於太原的十大名吃之首,還是山西十大經典名菜之一呢。

過油肉,聽其名就令人食慾大振。但它的傳說卻是一段悽苦的“身世”。

元末,到處都是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太原府平定州也不平定。為躲避戰亂,位於州府東北的太行山裡有一戶人家,逃的逃,死的死,家裡僅剩下爺孫二人,一老一小,相依為命。由於連年戰亂和乾旱,糧食顆粒無收。為了度過災年,爺爺每天進山打獵。一個天寒地凍的夜晚,滿身是傷的爺爺獵回一頭肥大的野豬,爺孫倆一直享用到大年過後。由於天氣漸暖,剩餘的大半拉子豬肉無法存放,於是爺爺想了一個辦法,將豬肉切成塊狀,過油爆炸後存放起來,每次做飯時切一塊過油後的豬肉與各種野菜搭配爆炒,既能填飽肚子度過災年,也讓小孫子吃得連連叫好。後來,小孫子長大經商後,在府城開了一家飯館。為了紀念已過世的爺爺,飯館起名就叫“過油肉”。慕名而來的食客品嚐之後,讚不絕口,於是“過油肉”火爆了,民間傳說的這個版本一直延續至今。

但據史載,太原地處中原農耕與北方遊牧民族文化交流融匯的接合部,“過油肉”最早緣於北齊的六鎮流民偏向鮮卑化的“啖肉”習俗,是當時漢民族與鮮卑族飲食文化在幷州融合而成的一種食物,即將豬肉切成約五寸見方的塊狀,放在釜裡,擱上葷油、鹽、酒等調料,文火煮到七八成後,撈入油甕醃透,吃時再撈出,然後煮熟或炙烤,拌上新韭菜或大蔥,既味美又快熟。鑑於過油肉易於保存,食用方便,唐初李淵父子起兵太原時,御用“炊事班”便挑著小油罐裡的過油肉行軍,如同“肉罐頭”。可見過油肉最初曾是行軍或旅途中的“方便食品”。

宋朝是一個美食家的天下,肉過油而食,是宮廷裡的一道美味佳餚。到了明代,過油肉更受到了皇宮貴族們的青睞。明太祖朱元璋奉其為珍寶頭餚,每逢慶典盛會,酒席宴前上的第一道菜必是過油肉。洪武九年,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為晉王,建晉王府,設典膳所,過油肉這一名菜又重回太原,成為王府裡的“秘菜”。

明朝衰亡後,晉王府典膳所的廚師們只好流落到民間的飯店打工謀生,於是過油肉作為宮廷菜從深宮裡走向了街頭,成為官府宴會與民間酒席的必備菜式,也成為當時的山西晉菜之首。

清初,晉商輻射全國,過油肉隨著晉商的足跡遍佈了大江南北。所到之處又糅進了當地的精華,成為客居異鄉的晉商舌尖上的“鄉愁”。清朝乾隆皇帝御筆書寫的京城“獨一處”餐館,老闆王瑞福就是山西人,經營著地道的太原名菜過油肉,據說他本人曾在太原的餐館學徒,專攻過油肉的做法。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途經太原,也曾用過油肉壓驚解乏。

老太原人鍾情過油肉,從他們打問廚師手藝的語氣中便可略知其情,回答者只要說,人家的過油肉做得可好呢。打問者心裡就有底了,過油肉做得好,做酒席菜就該沒問題。因為過油肉是做其他菜的基本功,過油肉做不好的廚師,在太原是得不到認可的。昔日郊區的鄉親們諞侃進太原城裡下館子時有句順口溜:“一盤過油肉,兩碗白皮面,滴點香蒜醋,賽過小神仙。”可見,當年能吃盤太原“過油肉”也是人們舌尖上的“追夢”。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過油肉早已是一道極為普通的大眾菜餚了,但它的味道守真,仍是太原人舌尖上的“鄉愁”。


(圖文來源:山西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