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發起銀行業用戶體驗大調研:增強線上服務已成獲客關鍵

用戶體驗至上的時代已全面到來。微眾銀行與騰訊CDC(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近日聯合了28家銀行共同展開銀行業首次用戶體驗大調研項目,通過此次調研,銀行業內人士認為,把握用戶需求和加強用戶體驗已成為未來競爭的核心優勢,銀行業需要通過更多對用戶體驗的關注和投入,進一步適應未來的銀行發展趨勢,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客戶需求大變遷:低效服務“零容忍”

28家率先參與此次實驗室調研的銀行合作伙伴形成了一個強烈共識--如今,無論是用戶的認知、行為還是態度的變化,都是“劇烈”的。

“從80-90後及更新生一代的投資理財、消費行為習慣來看,已基本不會到銀行物理網點,而對排隊等候辦理業務的低效服務簡直是‘零容忍’。”多位銀行業人士普遍意識到,年輕一代客戶對實體銀行網點需求已日漸趨少,大多數人樂於通過指尖在功能齊全的APP完成生活所需。

改變的不僅僅是年輕人。一位來自某城市農商行的觀察者表示,“如今50多歲的中老年人也都選擇手機銀行轉賬,一個月都去不了銀行櫃檯一次。”

銀行過去傳統的“掃樓”、“駐點”等獲客手段,不管是從成本還是效率上來考慮,都失去了優勢,線上服務已成為與用戶建立關聯的關鍵。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未來,銀行應逐漸把投融資、支付等傳統金融服務逐步部署到線上渠道,開發、優化手機銀行APP,以滿足用戶日常的轉賬、消費、理財、貸款、結算等剛性需求。

而根據受訪客戶反饋,他們對部分銀行的服務持認可態度,也有一些銀行在用戶心目中是服務意識薄弱,不夠靈活、便利,高高在上的形象。另外,手機銀行UI設計不夠人性化,例如重複登錄、密碼繁瑣難記、結構複雜難以找到所需功能。這些都是受訪者對銀行用戶體驗欠佳的“吐槽”。

“綜合此次調研訪談成果來看,安全、收益、流動性、便捷以及差異化服務,是銀行用戶體驗的幾大核心需求。值得強調的是,在安全性上,由於受到國家金融機構監督、持牌規範經營的背景,銀行仍舊是國人心目中‘最安全可靠’的金融渠道。”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改善用戶體驗方向:用戶分類差異化營銷

銀行應如何擁抱“用戶體驗”新方向?在這次大調研中,銀行業既比較全面地看到了用戶體驗的痛點,同時也看到銀行自身亟待提升的空間。

“從這次大調研中可以看到,用戶在所處地域、金融知識儲備、理財經驗、財務狀況、婚育狀況等的差異,會導致其對於金融服務的期望和需求不一。”一位城市商業銀行人士認為,“現在80、90後對理財的訴求,更傾向於高收益的活期或期限短等流動性強的產品。儘管銀行在活期收益上相比餘額寶什麼的更高一點;但80-90後用戶會因為‘高流動性’轉而選擇互聯網金融。”他還表示,“銀行可加強用戶的識別和引導,通過對用戶分類分層進行差異化產品定製和營銷等方式,改善用戶體驗。”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認為,更加簡單便捷地使用產品和服務已成為用戶的核心需求之一,而簡單便捷包括:容易理解、操作無障礙、花費時間和精力少。

“這次調研設計幫助銀行業建立同理心,從用戶的角度思考服務提升。”一位國有銀行人士認為,未來銀行要延展為用戶服務的範圍,要從單純的產品設計拓展到服務設計,從用戶還未接觸到產品、網點開始到用戶結束使用交互的過程,都會有多渠道的體驗需求。

此外,此次調研顯示,隨著用戶使用網點的頻率越來越少,與銀行間的情感聯繫就顯得薄弱。因此,提升銀行自身的品牌營銷創新能力,讓用戶形成較強的品牌認知,可使得銀行佔據更有力的競爭位置。

增強線上服務:以互聯網思維破僵局

在這樣一場用戶體驗“劇變”的衝擊下,銀行機構迫切地希望能找到自身的互聯網化方向。對於在用戶體驗中可探尋的方向,業內比較一致地傾向於增強線上服務,尤其是APP的開發和優化上。

“基於人臉識別、指紋登錄等生物技術的應用,通過互聯網或者APP就可以實現用戶的大部分剛性需求。”一位國有銀行機構人士認為,雖然多數銀行已將大部分業務部署、遷移到線上,如銀行卡查詢、轉賬、理財、充值繳費、線上審批小額現金貸等業務,但由於用戶體驗不佳、用戶教育不到位等問題,導致其使用率沒有實際預期那麼高。

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則認為,銀行在用戶體驗領域缺乏資源和人才,組織架構上缺少傾斜,應揚長避短。在銀行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的提升上,緊跟BAT等及行業步伐;同時,應從服務體驗設計上統籌,立足服務全流程本身,將互聯網產品、線下服務等納入整體設計。

作為本次調研項目的主辦方,微眾銀行在成立初期就帶有互聯網基因,致力於探索和推動互聯網思維在金融領域的用戶體驗創新。微眾銀行副行長陳峭表示:“零售銀行的業務模式下一階段將提出更高要求,以客戶至上的態度不斷髮掘用戶未被滿足的需求。微眾銀行希望沿用騰訊開放的風格,將優化用戶體驗的探索成果分享給同業夥伴。”

據悉,微眾銀行與騰訊CDC共同關注和探索金融行業的用戶痛點和需求,將深厚的用戶體驗經驗和理念應用到了產品設計中,併為用戶帶來了超預期的金融服務體驗。此外,憑藉著與微信、QQ賬號的無縫對接,存款產品較高的收益,微眾銀行得到了龐大的年輕用戶群體的支持。

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