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恩師,7首最美詩詞

教師節:


一支粉筆,兩袖微塵


三尺講臺,四季耕耘


父母之外,便是師長

千言萬語,唯有感恩

致敬恩師,7首最美詩詞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韓愈《師說》


師者,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寫春秋。


致敬恩師,7首最美詩詞

《無題》

唐代: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蓬山 一作:蓬萊)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乾。


當時的我們年幼無知,哪裡懂得“老師”二字所代表的含義。自然也無法理解和體會,那些年老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


致敬恩師,7首最美詩詞

《蜂》

唐代: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師者,註定過的是為別人而操勞的人生。只因秉持著一份責任,懷著一顆慷慨的授業之心,他們披星戴月、樂此不疲。


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好老師,卻不一定是完美的家人。今天是教師節,在此想對老師們的家人道一聲感謝,沒有你們背後的包容、無私跟成全,就沒有學生們無悔的青春。


致敬恩師,7首最美詩詞

《己亥雜詩·其五》

清代: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願培育美麗的花兒成長。


一張小小的講桌,那裡有他日復一日忙碌的身影。寒來暑往,多少青絲不再,但見白雪滿頭,他用歲月種出了桃李滿天下。


致敬恩師,7首最美詩詞

《哭戈南村夫子》

清代:劉天誼


天乎何酷在師門,木壞山頹更莫論。

只有羊曇能下淚,豈真宋玉解招魂。


訓詞方懼微言絕,遺集誰編舊澤存。

聞說浮家尚羈旅,撫棺未得只聲吞。


厚厚的試卷,密密麻麻的批改字跡,都是老師的心血。從來沒有正式對他說過一聲感謝,敬愛的老師,虔誠地祝福您:康樂、如意!


致敬恩師,7首最美詩詞

《新竹》

清代: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下年 一作:明年)


新竹之所以高於舊竹,全是因為舊竹在下面扶持。


老師用知識澆灌我們成長,用時光見證我們蛻變。正因為有他們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值得我們期待的明天。


致敬恩師,7首最美詩詞

《展拜恩師遺像敬題》

清代:劉廷珊


憶昔粵東宦遊期,天涯海角系神思。

而今宛爾音容在,猶是當年問字時。


看到恩師的畫像,當年懵懂識字,歷歷在目。教師像一根蠟燭,也像一場春雨,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跡。


致敬恩師,7首最美詩詞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師恩如雨,潤物無聲。教師節,給予了我們一個堂堂正正地感念師恩的日子。


師恩如日月,

銘記不曾忘。

祝願天下老師:

節日快樂,幸福安康!


教師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是人類通向文明的橋樑。幾千年來,教師的別名代稱林林總總。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出現了“庠”和“序”,即萌芽中的學校。於是出現了萌芽中的教師——學官,“司徒”、“秩宗”、“典樂”這些學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領或長老,又是社會教育的承擔者。

  進入奴隸社會,官辦學校出現,教師名稱同時出現,時稱“孔子辦私學。私學中的教師就別稱為“塾師”、“書師”、“學究”、“老學究”、“村夫子”、“門客”、“館師”、“館賓”等。塾,舊時私人設立的進行教學的地方。塾師,就是教師。“書師”指漢時教初學的教師,王國維在《觀堂集林·漢魏博士考》中解釋道:“漢時教初學之所,名曰書館,其師名曰書師。”

對教師的敬稱還有“老夫子”、“老師”、“師父”、“師長”、“師尊”、“尊師”、“先師”等,其中“先師”是對前輩的老師或去世的老師的尊稱,“尊師”是對老師或他人師傅的敬稱。韓愈在《石鼎聯句》詩序中寫道:“夜盡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續,因起謝曰:尊師,非世人也,某伏矣,願為弟子,不敢更論詩。”然而,教師尚德,在尊稱美譽面前十分謙虛,在學生面前反而謙稱自己為“友生”,意為學生之友,又用作師長對門生自稱的謙詞。教師還稱為“學師”、“師傅”、“外傅”、“教老者”等。古代貴族到一定年齡要出外就學,所從之師稱“外傅”。“教老者”當是執教的老者,李劫人《天魔舞》第二十八章:“婦道人家的見識到底有限,可素來行為端正的教老者就不同了。”

  教,其意為教育、教導。完成“教”這一使命的人也被稱作“教員”、“教官”、“教習”等。“教員”乃通稱。“教官”舊指掌管教誨學生之事的學官,後指在軍隊中或軍事院校中執教的軍官。“教習”原為學官,清末興辦學堂後,教師也別稱“教習”。“教頭”、“教首”,泛指傳授技藝的教師,宋代王硅《宮河》:“蜀錦地衣呈隊舞,教頭先出拜君王。”今天,人們對新時代的教師賦予種種喻稱和譽稱,如“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給人類帶來光明的“普羅米修斯”、孩子的“第二父母”。更有人把教師喻稱為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的“蠟燭”;年年歲歲吐絲不斷的“春蠶”;默默無聞承載千萬人登攀的“臺階”和“人梯”……都是對教師崇高品格的謳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