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版”中國近代史

以下文章來源於良人閱讀 ,作者丁良玉


“迷你版”中國近代史


“迷你版”中國近代史


寫在前面

一代宗師葉企孫先生留下名言:“讀史徒知事實,無補也。善讀史者觀已往之得失,謀將來之進步。”我深深贊同葉先生這一智慧的結語。我們讀司馬遷的《史記》往往會被作者的文筆所折服,併為其中的精采故事不盡唏噓。《史記》的筆法基本上是散文的形態,敘而不議,讓讀者自覓光亮,更談不上系統的總結,若非專業治史者很難窺得彼時社會之全貌。

我本人“職業讀書二三載,業餘讀書三十年。”雖是常讀“砍頭書(沒讀完的書)”但也算“閱卷”不少。關於歷史書籍中我以之為最優秀的就是蔣廷黻(fu)先生所著的《中國近代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何炳棣(出自清華)是這樣評價它的:“你看一本薄薄的《中國近代史》,將史料都吃透了,融合在他對歷史的獨特看法之中。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近代史著作超過了它?當今專為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小冊子的分量。什麼叫經典?這才是經典。”我之所以敢說自己的這篇文章將會“史論文風開新篇,獨領風騷三百年。”,即是憑恃於此的。當然,也得益於“吹牛不上稅”的約定俗成。從此,那些望史海浩瀚而興嘆止步的人們也將得到歷史魅力的薰陶,明道路,了人生。

我寫的這篇《“迷你版”中國近代史》是圍繞著“紅衣大炮”、“外交思想”、“鴉片風雲”、“太平天國”、“洋務運動”、“中日戰爭”、“列強瓜分”、“維新變法”、“民族覺醒”、“ 軍閥割據”這10個方面的交集而展開的。讀者只需依此脈絡把握便可將中國近代史瞭然於胸了。

為了便於讀者記憶,拙作七律詩一首:


“紅衣大炮”西洋造,未曾識它勝天驕。

“外交思想”逆行施,引得洋夷盡牢騷。

“鴉片風雲”忽來到,兵臨城下無外交。

“太平天國”不太平,戰火盡把江南燒。

“洋務運動”策略好,惟欲速把列強超。

“中日戰爭”炎黃泣,從此華夏無寧朝。

“列強瓜分”掀狂潮,神州遍地逝良宵。

“維新變法”歷百天,多少義士把頭拋。

“民族覺醒”人心躁,辛亥革命葬王朝。

“軍閥割據”民生調,國共又把江山描。


一、紅衣大炮

《明史.滿剌加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後佛郎機強舉兵侵奪其地。滿剌加遣使告難。時世宗嗣位,敕責佛郎機,令還其故土,諭暹羅諸國王以救災恤鄰之義,迄無應者,滿剌加竟為所滅。”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先了解幾個名稱。“滿剌加”即馬六甲,“佛郎機”即葡葡牙,“暹羅”即東南亞國家的統稱。我們不難看出在1521年以前,包括馬六甲在內的東南亞國家還是大明王朝的勢力保護範圍。

葡萄牙人十六世紀早期便試圖與中國進行貿易,遣使溝通失敗後,1523年至1549年之間與明王朝在福建漳州等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中國人首次知道了葡人火炮的厲害。御史何鰲曾言“佛郎機最兇狡,兵械較諸藩獨精。駕大舶突入廣東新會,炮聲殷地。”當時中國軍隊繳獲了幾尊大炮送往北京,射程達五六里。從此,“佛郎機”成為火炮的別名。葡人毛髮紅,所以稱“紅夷大炮”,再至後來大炮常被披上紅布又稱“紅衣大炮”。滿清努爾哈赤之驍勇為成吉思汗之後第一人,還是被明朝寧遠守將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所擊斃。在冷兵器時代,這一近代武器之利可想而知,然而即便如此,它卻幾乎沒有在當時以及後來的大清帝國,歷時約三百年間得到任何的發展,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山海關的炮還是“前明之物,勉強蒸洗備用”。這不能不被視作歷史之迷霧。


“迷你版”中國近代史


二、外交思想

十六、七世紀的時候,也就是明萬曆至崇禎年間,俄國人越過烏拉爾山向東進入西伯利亞,直到太平洋並建立了鄂霍次克城。俄在亞州的面積超過四百萬平方英里。1689年清朝康熙通過戰爭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西之間最早的條約,也是僅有的一個平等條約。當時條約中中國東北的面積是二百萬平方公里,是現在東北的兩倍。《尼布楚條約》的第六條清晰表明了清廷的外交態度:“兩國之間既已成立本和好友誼條約,一切人民均可完全自由地從一國到對方國,唯必須攜帶護照,證明他們是得允許而來的。他們並可完全自由交易。”平等相待和自由貿易是尼布楚外交的最大成績,康熙並不持獨自尊大和閉關自守的態度,而順治與乾隆年間則開了歷史的倒車。

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來中國建交。他乘坐的兵船比中國水師的船大五倍。送給了乾降當時世界上最精良工藝品渾天儀和軍艦火炮模型,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並沒有引起這個帝國的警覺。英國政府訓令馬戛爾尼竭力遷就中國禮俗,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貿易往來,但由於一個“跪拜”的問題使得這次外交徹底失敗了。英國第二次派使來華也是因為同樣的問題而失敗。從此,英國人認識到與中國和平外交的路走不通了。這可以說是一個“跪拜禮”改變了華夏民族的命運。


三、鴉片風雲

十九世紀初的時候中英貿易僅拘於廣州一地。由於中國經濟是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幾乎不需要英國的商品,而英國市場對中國的絲綢、茶葉等的需求旺盛,這就形成了不對等貿易,英國意圖擴大貿易區域又不被“恩准”,於是開始利用其殖民地印度種植生產鴉片,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鴉片年輸入已達三萬箱,大量的白銀外流,廣東的一些士紳甚至主張自己種植以抵制外貨。道光帝對鴉片是痛絕的,便有了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緊接著引發了1840年的鴉片戰爭,戰敗後中英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開啟了中西之間頻籤不平等條約的時代。清廷認為《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兩白銀並不算多,令其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至於英國提出割讓香港的時候,北京方面很多人還不知道香港在哪裡。關於治外法權更是清廷所樂見的,省去了調解外事的麻煩。新定的關稅5%還要高於從前。通商原本是利國利民的,但道光年間的國人“爭所不當爭,棄所不當棄”,歸其根本是不諳國際形勢和國際公法所致。

鴉片戰爭被英國稱為通商戰爭,避開林則徐駐守的廣東戰場是想在離京畿之地更近的地方得勢從而脅迫清廷,並非時人所認為的懼怕林則徐,致使全民普遍對這次戰敗心有不服,也就是這一不服使得整個民族在心心念念中蹉跎了20年的改革圖強發展光陰。

林則徐是主戰派,支持“剿夷”,琦善是主和派,支持“撫夷”。琦善在天津調查了英國的軍備後說:“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炮位之下設有石磨盤,中具機軸,只需移轉磨盤,炮即隨其所向。我朝任軍事者,率皆文臣,筆下雖佳,武備未諳。”所以他決心“撫夷”。我們再看林則徐,他雖早已斷定“剿夷”無望卻不肯說穿。他積極的一面是在主持廣東期間蒐集的西方資訊全部交給了魏源,希望魏著書以省國人,後來《海國圖志》成書後卻讓日本獲益,促進助推了“明治維新”,國人則對該書深不以為然。林則徐被謫戍伊犁的途中給其友人的信函裡這樣說道:“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既遠調百萬貔貅(pi xiu,比喻士兵),恐只供臨敵之一鬨。徐嘗謂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並囑咐友人勿告他人。而他卻在回覆其繼任者徐廣縉問詢破夷之法時敷衍以“民心可用”。我們可以看出林則徐的清醒與虛偽。他從不肯提出改革,而是為了自己的名譽而一任民族睡在夢中。他是舊文化的典型產品。他通過鴉片戰爭認識了世界,認清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定位,他對國際形勢的認知早於李鴻章20年,但卻只是咀嚼一己之得失而置民族命運於賓。雖然林則徐骨子裡是愛國的,但從大局度之,堪設其為民族罪人。


“迷你版”中國近代史


四、太平天國

廣東花縣農民出身的洪秀全利用其自創的“拜上帝教”於1850年在其表哥馮雲山的大力支持鼓勵下在廣西金田村起兵造反,9月定國號太平天國。太平軍勢如破竹於1853年定都南京易名“天京”。他的隊伍從各方面指標分析都無可圈點之處。東王楊秀清是個燒炭工,西王蕭朝貴是地道的農民,北王韋昌輝是一名普通衙役,翼王石達開是出身比較富裕的生意人,只有南王馮雲山文化知識最全面,但於1852年6月(37歲)就死於蓑衣渡戰鬥。洪秀全可以另立朝廷一是得益於清軍的嚴重腐朽;二是得益於廣西人這一世界聞名的優質兵源。他革命的意志強,但仍沒有走出帝王思想的舊習,定都天京三年後就內亂分崩,個人生活極盡奢靡。幾個封王也內鬥而死,翼王另起爐灶輾轉而去。但他仍堅持了8年(1864年)之久,一是得益於當時北方的張洛行“捻匪”作亂;二是後起的李秀成和陳玉成兩位優秀年輕將領,他們都曾讓清軍吃盡了苦頭。清廷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戰爭中崛起了三位扛鼎民族命運的人物,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

曾國藩的經歷是痛苦曲折的。他在長沙用新方式練兵被官兵痛打,倉惶逃遁;他在與太平軍靖港一役戰敗投水自盡獲救;他練兵打仗還要靠自籌兵餉;清廷對他愛恨交加,一面想依靠他鎮壓亂匪,一面又擔心他不斷做大。曾國藩是靠自己的實力佔據了歷史的一席之地。

左宗棠是正直而又幸運的。一句“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破書萬卷,神交古人。”足以讓他成為萬世楷模。1876年他竟全面收復新疆,雖說有林則徐交付的地理情報,但不足以師出順利,而是適逢新疆發生了內訌,並沒有遇到堅強的抵抗。俄國總是中國民族危難之際最大的受益者。趁太平天國之亂強佔了包括海參崴(wai)在內烏蘇里江以東共8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又趁著“回亂”之機佔領伊犁。左宗棠的軍事順利大大出乎俄人意料之外。著名的外交家曾紀澤趁俄國正與土耳其打仗之機利用外交手段以賠款的方式收回伊犁。曾紀澤從此成為憑外交手段從俄國取回被其佔領土地的第一人。

李鴻章以淮軍起家。他對國際形勢有著較為靈敏的嗅覺。是洋務運動的重要推動者。1864年他寫信給當政的恭親王奕訢和文祥(1860年咸豐逃往熱河後清廷的實際主政者):“鴻章竊以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心,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用非所學,學非所用。無事則斥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覓制器之人。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業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鴻章看懂了日本的明治維新,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並認識到沒有西洋的科學機械國家就無法生存。所幸的是奕訢和文祥是開明的執政者,附之以曾國藩、左宗棠的推動,開啟了劃時代的“洋務運動”。


“迷你版”中國近代史


五、洋務運動

在奕訢與文祥1860年主政後發現了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西洋人不但願意賣軍器給中國,而且願意把製造軍器的秘密和訓練的方法教給我們。”這也是時人所無法理解的。其實西方各國原本只是有與中國貿易的意願,只是在後來的亂局中仿效了日本和俄國並與之競爭,進一步提出勢力範圍主張的,繼而掀起“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之狂潮的。

恭親王奕訢有一段慷慨陳詞的話:“夫天下之恥,莫恥於不若人。日本蕞(zui,小的意思)爾小國尚知發憤為雄,獨中國狃(niu,拘泥)於因循積習,不思振作,恥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為恥,而獨以學其人為恥,將安於不如,而終不學,遂可雪其恥乎?”但卻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大學士倭仁反駁說:“古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其實在當時,倭仁之思想是整個國家的主流。

郭嵩燾1876年被派往英、法,是中國第一個駐外公使。他早年跟隨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就已深刻覺悟到中國非徹底改革不可。他寫信給李鴻章勸他擴大留學範圍,並報告說日本派往西洋的留學生不僅學機械,並學習政治經濟。他的這一主張遭到國人大罵。湖南大學者王闓運不昔撰聯相譏:“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視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燾兩年後就回國了,諳然隱居於湖南潛心古籍;

接任郭嵩燾的是用外交手段從俄國收復伊犂的曾紀澤。他回國時立志推進民族近代化改革,同樣遭到時人反對,根本沒有機會做事,不久就抑鬱而死;

太平天國時期的清廷名臣湖南人胡林翼在長江下游第一次看到販運軍火給太平軍的外國輪船時有這樣的資料表述:“馳至江濱,忽見二洋船,鼓輪西上,迅如奔馬,疾如飄風。文忠(胡林翼)變色不語,勒馬回營,中途嘔血,幾至墮馬。後每與文忠論及洋務,文忠輒搖手閉目,神色不悅者久之,曰:此非吾輩所能知也。”;

李鴻章在1874年對時局的分析被時人定為言過其實。他說“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所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為千百年來未有之變局。”

當時整個官吏階級的偏狹與無知,不是我們今天儘可體會的。而民眾的情況呢?古往今來民眾階級總是與官吏階級同呼吸的,根本無法指望其自發的整體覺醒。這從西宮太好慈禧後來試圖利用義和團“拳匪之亂”抵禦洋人的滑稽劇中就可見一斑。

儘管時政艱難,但在改革派的全力推動下還是跌跌撞撞地有了諸多現代氣息。1861年奕訢和文祥在北京設立同文館教授新學;在天津請外教訓練新軍;從英國購買炮艦;1863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外國語學校;1864年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機器製造局;1869年左宗棠在福州開設造船廠;1871年曾、李挑選學生赴美留學;1876年李鴻章派軍官赴德學習陸軍;1885年李鴻章開設天津武備學堂;1888年李鴻章成立北洋海軍,等等。高麗(朝鮮半島)的內亂正發生於這一時期,開啟了中日戰端。


“迷你版”中國近代史


六、中日戰爭

朝鮮半島一直處於中國國防的重要地位。也是俄國、日本與中國一直角力之地,尤其是日本。發生於1875年的“江華島事件”(高麗炮擊日本船隻)成為日本徵韓的有力藉口,徵韓不但可以為日本不得志的武士階級謀得出路,並且是日本海外發展圖強的必需手段。早在明朝時期的1372年琉球國就隸屬中國,日本明治時期趁中俄新疆伊犁之爭的時候將其併為沖繩縣,從此琉球群島便於中國無緣了。當時的主戰派張佩綸與鄧承修建議以煙臺為基地遠征日本,但李鴻章對中日力量懸殊比誰看得都清楚,他說:“夫未有謀人之具,而先露謀人之形者,兵家所忌。日本步趨西法,雖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與我相敵。若跨海千里與角勝負,制其死命,臣未敢謂確有把握。”

袁世凱受李鴻章委派統領新軍全面負責了朝鮮半島的問題,日本並沒有討到明顯的便宜,基本是相持的狀態。直到1883年中法因越南問題發生戰爭日本伺機擴大了在朝軍備。1894年(甲午年)高麗又發生了“東學黨叛亂”日本又增兵朝鮮。李鴻章在得到俄國公使喀西尼俄囯將給予援助的私人承諾後開始與日本斷交,準備開戰。當他發現俄國政府並不願意給予任何援助的時候一切都已成定局。中日兩國七月初一同時宣戰。9月17日的“甲午海戰”改寫了中日兩國的歷史,從此中國處處受制於日本。當時中國海軍力量排名世界第八位,日本第十一位,但中國卻是慘敗不堪,這其中緣由固然有劉步蟾的懼戰逃脫,丁汝昌的不諳水戰,但其根底還是要歸結到傳統封建文化的根深蒂固。

自北洋海軍1888年創建以來,直至1894年甲午海戰的7年間沒有添購過一隻新船。這在我們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是斷乎不可理解的,何以如此呢?這就是封建傳統文化的力量。

1875年同治皇帝死後,西太后選了還是個孩子的光緒做皇帝,西太后獨攬大權。等到光緒成年即將可以親政的時候,光緒的親爹醇親王奕譞擔心西太后不會交權,便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策略:重修頤和園。既可以對西太后以示效敬,又可能使西太后耽於享樂就無心干政了。但修園子經費巨大,醇親王便找到李鴻章,李鴻章為一己之私而不敢得罪親王,便置國家命運於不顧把建設海軍的款項移作重修頤和園之用。這為民族的滅頂之災埋下了伏筆,為列強瓜分中國拉開了序幕。


七、列強瓜分

中日甲午戰敗直接導致西方列強瓜分中國。中國沿海地域迅速淪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形成整個國家處於北有俄國逼宮,東有日本與西方列強掠地的“剪刀式”危局中。

甲午戰敗催生的《馬關條約》一簽定就遭到俄國聯合德、法強迫日本退還遼東半島。因為那是俄國覬覦已久的勢力範圍。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則從此被日本收入囊中。日本被迫退還遼東半島但增加了三千萬兩“贖遼費”,使得總賠款達兩億三千萬兩。俄國爽快地答應貸款給中國一億兩。促成了1896年李鴻章與之簽訂的《中俄密約》,直接導致了日後的瓜分之禍、日俄戰爭,二一條、九一八事變這一系列的國難。這是李鴻章外交的最大敗筆,但這不宜過多苛責於他,憑他一己之力又怎敵得過俄國一貫的狼子野心呢?德國伺機佔據山東,英國租借九龍和威海衛,法國租借廣州灣,日本染指福建、意大利租借浙江三門灣等等,雖然美國沒有趁機發難,但它提出享有各國在華權益,那時候它便顯現出其老大的氣質了。

1899年由於西太后的無知於5月25日向西方列強同時宣戰,並愚蠢地利用義和團試圖打擊洋人。其結果就是引來八國聯軍進京並簽訂《辛丑條約》,從此以後的中國門戶大開,俄國趁機強佔了中國東三省,引起日本的不滿引發了1904年日俄戰爭。幸運的是俄國沒有打贏,又幸運的是日本不是完勝,它們形成對峙之勢,東三省才得以保存。

俄國對中國的損害之大絕不是一般大眾可以盡悉的。在上世紀的40年代,斯大林面對德國1941年6月發起的“巴巴羅薩”戰略全線的進攻仍沒有放鬆對新疆的控制與掠奪。於1941年11月誘逼新疆軍閥盛世才簽訂《盛蘇密約》在新疆開礦設廠,有效期為五十年。可以說俄國的“涉華事務史”給了日本無限的信心和勇氣,直到今天,乃至今後都將堅強地存在。在這民族存亡之際,一部分人開始覺醒。


“迷你版”中國近代史


八、維新變法

部分有識之士已經充分意識到中國非變革無以圖存,同時也意識到傳統保守思想的難以㨔動。康有為巧妙地利用孔子所作《春秋》中《公羊傳》所講的“夏、商、週三代的法制並無沿襲,各代都因時制宜而立法”的說教,抵禦反對變法的保守派官吏階級。

實際上,康有為面對的豈是惟獨既得利益的官吏階級之阻撓?古代才子只有“出士”之一途可以改變命運。新法中提到科舉考試不用八股,改為政治經濟策論,這讓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數百萬童生,數千萬的讀書人都感到前功盡棄而心生絕望。康的真正阻力正是在於此的,在於已成固俗的傳統文化。

梁啟超對洋務運動和時局是這樣分析的:“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以為吾中國之政教風俗,無一不優於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我們從梁啟超的觀念中可以看出他超越李鴻章純物質改革的思維,並對現行政教風俗仍拘囿於故習提出了批判。

1898年6月的戊戌變法僅經歷一百天便告失敗了,史稱百日維新。在最後的關鍵時刻維新派試圖取得已經擁新軍而自重的袁世凱的支持,不料袁另有盤算,揭發至西太后處將他們幾乎一網打盡。後來北京菜市口發生的事讓我們聽到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慷慨悲歌。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它吹響了喚起民族覺醒的號角。


九、民族覺醒

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人。十三歲就出國了,先進的國際知識浸染了他的成長過程。中法、中日戰爭的失敗深深刺激了他內心的民族主義情感。繼而在日本發起同盟會,吸引了大批心懷救國圖存的熱血青年。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義”主張。組織成立國民革命軍,在各省迅速掀起了推翻地方衙門的革命活動。這就是發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幸的是這一革命果然被業已做大的袁世凱竊取了,他安排了清廷剩男剩女的日後生活便堂而皇之地當上了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袁向來是個不乏民族氣節的人,但他骨子裡仍有封建獨裁的濃郁情結。1915年12月12日稱帝建立中華帝國,但彼時的民族形勢已經不可能允許任何人開歷史的倒車了,遭到多方勢力討伐後,經歷83天就宣佈退位了。於1916年6月6日病故。袁死後張勳擁12歲的溥儀(宣統)復辟,雖有楊度、康有為的支持也終是枉然。袁世凱給民族留下了軍閥之禍。


十、軍閥割據

袁世凱是死了,但他留下的私人軍隊並沒有消亡。私人軍隊武裝開始於太平天國以後。由於政府軍的軟弱而先後興起曾國藩的湘軍,湖軍模式傳給了李鴻章的淮軍,淮軍又傳給了袁世凱的北洋軍。所不同的是湘軍和淮軍打著忠誠於清廷的旗號,而北洋軍沒有了政府就只能盡忠於袁世凱私人了。袁死後北洋軍四分五裂各立山頭,相互撻伐,混戰十年。張作霖佔據東北自稱大元帥;孫傳芳佔據長江下游五省;曹琨佔湖北;閻錫山佔山西;馮玉祥佔西北;孫中山的國民革命軍佔據兩廣、湖南,並以此為基地數次組織北伐。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委派蔣介石開設黃埔軍校。同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正處於最初的發起階段,最終成長為蔣氏政權的掘墓人。


寫在後面

本文基本採用了蔣廷黻先生的觀點,但也不乏自我多年讀史的一些心得,一併雜糅於拙文。希望可以得見點滴亮光的讀者將本文分享給更多的人。“不期讚賞,惟願傳播”的主張一以貫之。


2017年11月10日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