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專題:話題作文《品味》、《聲音》、《喧囂》

《品味》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們身邊能夠琢磨出滋味的東西很多,美食美酒可以品味,親情愛情可以品味,生命生活也可以品味……

請以“品味”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記敘文。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襲。②不要寫成詩歌。

範文:

品味寂寞

寂寞是有群星環繞的明月,身處繁華卻孤獨清冷。寂寞是被沙漠包圍的胡楊,置身荒涼卻堅韌頑強。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詩仙豪邁的寂寞,“高樓誰與上”是詞帝感傷的寂寞,於是有了一句話:自古聖賢皆寂寞。然而寂寞並非聖賢的專利,凡人也會寂寞。年輕的我總樂意品味寂寞。

寂寞猶如月夜獨自品一杯香茗,皓月當空,銀輝滿地,又有輕風徐來,茶香悠遠,令人賞心悅目,氣爽神怡,於是寂寞時有一份淡泊。寂寞是一種心境。寂寞時,即使身邊有萬人聚集也宛如無形,即使耳旁有笑語歡聲也置若罔聞,於是寂寞時有一種寧靜。寂寞是一種感覺。寂寞時,即使珍饈美味在前也無心享用,即使玉液瓊漿人口也索然無味,於是寂寞時有一絲淡淡的憂愁。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寂寞是鋪就成功之路的基石。寂寞的時候,自己傾聽自己,最適於反思,也最適於工作。韓非子的寂寞。造就了《說難》、《孤憤》;司馬遷的寂寞,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的《史記》;陳景潤的寂寞,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堡壘;艾米莉·狄金森的寂寞,創造了無數不朽的詩篇。所以,當被寂寞包圍的時候,請不要沮喪,也許這正是成功的契機,請細細品味,好好把握。

寂寞使人遠離世俗,感覺超脫塵世的一種獨立與完整,感覺自己掌握自己的一種實在與安穩。經歷了寂寞的洗禮,就可以得到昇華,完成對人生的詮釋,對生命的認識。太陽是寂寞的,可是它毫不在意,把它的光和熱釋放出來,照耀宇宙;曇花是寂寞的,可是它不放心上,讓它的芬芳灑滿乾坤,成為永恆;流星是寂寞的,可是它不以為然,將它的燦爛留給人間,鑄成輝煌。所以,請品味寂寞,完成心靈的昇華。

寂寞代表成熟,代表堅韌。寂寞教會我們樂觀,教會我們灑脫。在人生最易寂寞的青年時代,讓我們品味寂寞,並在寂寞中提升生命的價值!

解析

思路:生活是一席需要認真品味的盛宴,藝術需要細細的品味,品味能悟出人生的真諦,品味經驗教訓,不斷進步,品味之中,充實自己,品味人間至美,品味挫折,才會珍惜成功,細細品味,才有百般滋味。學生寫作時要注意題幹要求寫成記敘文,故可結合以上思路,選取典型事件,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高中作文專題:話題作文《品味》、《聲音》、《喧囂》

《聲音》

閱讀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寫過這樣的詩句:“一種春聲渾難忘,最是長安課歸時。”表現了對放學之後那歡快、嬉鬧之聲的深深懷戀。今天,我們周圍的聲音多得讓人應接不暇,可是,哪一種才是真正牽動你內心深處的聲音呢?是校園的課鍾,還是窗外的風雨?是新歲的爆竹,還是夢中的短笛……

請以“聲音”為話題,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範文:

牽動我心的聲音

“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不知為何,那曲調獨特的嫋嫋笛聲總是能牽動我的內心深處。我尤愛在黃昏時分,泡一盞濃茶,聽一曲笛聲渺渺,便覺彷彿陷身竹林間。感受著稀疏的光影透過竹葉,帶著幾束金光照耀在身旁,不時還有一兩點綠影閃動。笛聲劃過心間,林間的竹子也像是被風舞動般,一時間倩影迴轉。心隨著竹林,隨著笛聲擺動,靈魂卻感到無比的寧靜。這時,原來不得不說的話,不得不做的事,都可以不必理會,只是做著最本質的自己。

黃昏的光輝漸漸下落,夜慢慢探出頭。渺渺的笛聲依舊在傾訴著些什麼,只可惜我有些淺薄了,感受不到最深處。但就只是這淺淺的一點,依舊牽動著我的心,讓我歡喜,讓我悲。

“隴頭休聽月明中,妙竹嘉音際會逢“風的律動似乎怕打攪到夜的靜謐,開始放緩腳步,只是慢慢的飄著。月,伴著渺渺的笛聲,向著天幕的最中央緩緩進發,那在路途中灑下的點點金沙,隨著笛聲散開在天空中,點綴起來,倒也顯得富麗堂皇。笛聲突然一轉,直衝九霄,將月推上了最高點,霎時,整個天空光芒大作。在光芒籠罩下的我,撫摸著手邊殘餘的渺渺笛聲,就像與摯友對月當歌,心中也漸漸有了絲豪氣散出。漸漸的,纏繞著月亮的竹笛聲中,竟傳出一女子輕唱悲歌,和著渺渺笛聲,在心中纏繞,纏繞的經久不絕……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我猜想,那獨唱悲歌的應該是嫦娥吧。竹笛聲也隨著這淒涼的歌聲越來越悲,不多時,我也是滿襟淚水了。

在笛聲面前,時間的流逝總是讓人不易察覺,不知不覺中,東方漸漸露出些魚肚白了。也許是昨夜嫦娥的悲情浸溼了大地,清晨四周瀰漫了些霧氣,其中也帶著些淚水的苦澀。笛聲不斷,沒有一絲疲倦,就像這初升的太陽般,光輝四射,帶著無窮的生的氣息。

“羌笛寫龍聲,長吟入夜清“渺渺笛聲,笛聲渺渺。它伴隨著我走過日、月、星、辰,讓我的心隨著它的旋律變換著喜、怒、哀、樂,不知不覺中,它早已,牽動著我的內心深處。

解析

千萬種聲音中,能觸動內心世界的,必定是使我感受最深的聲音。這道題立意不難,任何一種或幾種聲音,只要與“真正牽動……內心深處的”聲音相關就行,從正、反、實、虛各個角度立意均可。

1、捕捉材料中信息(關鍵詞)的限制:今天、聲音、一種、牽動你內心深處的、你審題的關鍵詞是“真正牽動……內心深處的聲音”,“聲音”引入文章要表達的對象,“牽動”是一個感受的過程;而“牽動你內心深處”是文章要表達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聲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會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藝術的等等。文章重在表達牽動的過程:即為什麼牽動,怎樣牽動。整篇文章應表達對聲音的懷想、由衷讚美等感情情。

2、文章可以實寫,比如可寫由聽到書聲、風雨聲、教誨聲、音樂聲等帶來的審美感受;也可以虛寫,比如將藝術作品(一幅畫、一首詩等)中的某些圖景幻化為聽覺感受,從而進入審美境界。

自然界的實實在在的聲音,風聲、雨聲、燕子泥喃、小麥拔節聲;人的聲音社會的聲音,師長的教誨聲、父母的叮囑聲、朋友的嬉鬧聲、“嘈嘈切切錯雜談,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的洞簫聲等等,這些聲音裡,哪些是最觸動內心的引發你無限遐思的聲音,這些聲音憑著什麼特點,又是怎樣讓你動了真情,感受至深?從自然界的實實在在的聲音,風聲、雨聲、燕子泥喃、小麥拔節聲等角度由實到虛;從人的角度社會的呼籲角度,師長的教誨聲、父母的叮囑聲、朋友的嬉鬧聲、“嘈嘈切切錯雜談,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的洞簫聲等等角度,寫出最觸動內心的引發你無限遐思的聲音。

3、對聲音的感受應該是深刻的,聲音的感受是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現的“聲音”不應該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喧囂》

按要求作答。不少於700字。

“喧囂”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汽笛吼,施工吵,生活中到處人聲鼎沸,網絡上也是眾聲喧譁……周國平說:“我發現,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

莫言說:“我想社會生活本來就是喧囂的,或者說喧囂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喧囂這種現象,也不完全是負面的。”……

請以“喧囂”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有理有據。

解析:

本題是任務驅動型作文。材料是含蘊豐富,可以引發讀者悠遠想象的話。要想寫好這篇由富有哲思的話引發出來的作文,首先就要深層次地挖掘話語的含義。第一段材料是周國平的話語,關鍵詞是“安靜”。意思是,他選擇安靜的生活,安靜讓他幸福。第二段是莫言在2014年南國書香節上演講的摘錄,關鍵詞是“喧囂”。意思是,這是一個喧囂的時代,生於斯,長於斯,誰人都不能避免直面喧囂。如何看待這個喧囂的時代,如何應對這個喧囂的社會,值得每一個人認真思考。所以,材料中的關鍵詞有兩個:“安靜”和“喧囂”。“安靜”可理解為“寧靜”“安寧”“平靜”,“喧囂”可理解為“喧鬧”“熱鬧”。可以由“安靜”和“喧囂”引申到對現代人生活態度或生存方式的思考。關於“自選角度”,學生可以在“安靜”和“喧囂”兩者中任選一個作深入思考,也可以將二者綜合起來思考。

範文:

閉目獨靜,開牗同喧

周國平說:“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在塵囂漸上的世界裡,每個如他一般的思考者都渴盼一個安靜的角落。安靜,是一種思考的自由,理應存在。而安靜並非沉默,守靜的人更應有睜開雙眼、走出靜室、與人同喧的襟懷。

在交流途徑如此廣泛的當今,我們愈發難以守住寧靜的空間,卻愈發渴望守住。安靜帶來乾淨,帶來別無他物、獨我一人的空間。梭羅築舍湖畔,捨棄雅典執政官身份帶來的喧囂,守住了一片安靜的空間,一顆平靜的心;阮籍吟詠溪畔,嘯歌山林,同樣是為了無人打擾、自得其樂的自由,為了亂世中一點清靜。守靜,也為守獨,守住一片心靈的淨土。

也唯有安靜的、避開紛綸亂象的世界中,我們才有獨立思考的餘地。“致虛極,守靜篤”,靈感無不來自沉靜無言的世界中,但我們通常在喧囂中迷失了自己,凌亂了本心,世上不缺釋迦牟尼,不缺七天七夜,缺的是一棵菩提樹,一片杳無人跡的靜土、淨土。

沒有不受打擾的獨立思考,何來灼見真知,何來冷靜的社會氛圍?靜水如鏡,錦鯉中游;亂潮拍岸,退去一空。日本的安靜,醞釀出獨到的思考,精雅的風俗。中國鬧是鬧了,看似百百家爭鳴,細看卻珠玉寥寥,大多不過博採之言、附會之辭。安靜,不僅讓個人凝思昭達,更讓社會擁有思考之風。

然而,守心不等於離群,安靜非同於沉默。熊培雲認為,要在喧鬧中擁有獨立思考,以獨立思想融入群體,閉戶自專,充其量不過何晏;開牗同喧,與人論道,才能成就王陽明。同樣,將自己封閉於靜樂的世界,於己無益,於人無益。經世致用,知行合一,才能使自己日臻完滿,使社會漸趨和諧。蘇格拉底在鬧市中討論,孔子在杏壇上與人宣講,四皓入朝,謝安出山,豈非融於喧鬧的襟懷?若在ISIS橫行、地溝油當道,外患不絕、內憂未止的今天,我們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做個“希夷先生”,於己何益,於世何益?

閉上眼,我們應守住內心的安靜,擁抱靈魂的和樂,應在無擾無涉的世界中,寧靜昭達。推開窗,我們更應走向社會,走向現實,在完善自我之時,同此涼熱。如此,方能無愧於天地,最終內安於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