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副中心,洛陽大有可為 ——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媒體集中採訪活動側記

 

建設副中心,洛陽大有可為 ——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媒體集中採訪活動側記


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蔭中十萬家。

  19日至昨日,由人民日報社河南分社、新華社河南分社、光明日報社河南記者站、經濟日報社河南記者站、中央電視臺駐河南記者站、中新社河南分社等多家中央駐豫主要媒體,以及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河南廣播電視臺等省級主流媒體的負責人和記者組成的採訪團來洛,就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推進情況等進行集中採訪。

  兩天時間,行程緊湊、收穫滿滿,採訪團成員先後到洛陽大數據產業園、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伊水遊園、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洛浦公園“樂道”、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等處深入採訪。其間,創新活力、大國重器、宜居環境,被採訪團成員津津樂道。

建設副中心,洛陽大有可為 ——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媒體集中採訪活動側記

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一企業向採訪團成員展示智能頭盔

  “有沒有百億級的企業?”“大數據服務的盈利模式有哪些?”在洛陽大數據產業園展廳裡,一個大型沙盤上密密麻麻地分佈著微觀建築,展現著這裡的生機與活力。採訪團成員饒有興趣地瞭解園區的運營情況,對園區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讚賞有加;在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觀看無人駕駛拖拉機作業時,採訪團成員紛紛拿起相機、攝像機記錄下這動人畫面;在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採訪團成員流連於眾多科研成果展臺之間,當講解人員詳細介紹時,他們拿出紙筆,專注地記錄下最新的進展;夜色下的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裡,採訪團成員登上明堂向遠處眺望,絢麗的應天門燈光秀驚豔了眾人。

  春光明媚、惠風和暢,在洛浦公園南岸王城大橋至牡丹橋段,綠樹繁花與平坦整潔的“樂道”相映成趣,不少市民在“樂道”上慢跑、散步。採訪團成員加入其中,愜意舒暢。

  “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河南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部記者嶽晗說,以前洛陽給她的印象是文化底蘊比較深厚,這次來了之後對洛陽有了全新的認識,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生態建設都非常優秀。

  嶽晗說,目前洛陽正在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設,提出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原產業創新基地,兩天裡她和其他採訪團成員看了很多科技園區,印象非常深刻,對洛陽的創新能力有了非常好的瞭解和很大的信心。她相信依託原有的多種優勢,借力如今的創新動能,洛陽建設副中心城市會大有可為。河南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部一直關注著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方面的動向,此前已做了一系列報道,也專門來洛陽製作了專題片。這次集中採訪,嶽晗和同事收集到了很多非常好的素材,下一步將著重從洛陽的創新能力、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系列報道。

建設副中心,洛陽大有可為 ——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媒體集中採訪活動側記

採訪團成員在清洛基地採訪

  “在我之前的印象裡,洛陽是座老工業城市。這兩天一路走來,明顯感受到洛陽在生態、文明、民生、創新等方面發生的鉅變,一座宜居、活力的洛陽正在向我們走來。”在中新社河南分社副總編輯趙暉看來,應天門燈光秀給遊客、市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瞭解、體驗歷史文化的場景,是洛陽在文旅融合方面的生動實踐;洛河、伊河兩岸的生態廊道、“樂道”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更加體現洛陽對民生的關注和提升百姓幸福指數的努力;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和清華高端裝備院洛陽基地等科技園區、研發機構正在加速由“製造”向“智造”轉變,助力洛陽從老工業城市向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轉變。

  “省委、省政府賦予洛陽副中心城市新定位、新目標,洛陽將藉助副中心城市建設的東風實現華麗轉變。”趙暉說,中新社河南分社計劃通過一系列主題報道,聚焦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成果,凸顯洛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新變化。(記者 趙碩 李冰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