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

22日上午,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萬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離開它們熟悉的人工養殖環境,進入長江。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連續實施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可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

此次放流,也是自2009年首次開展中華鱘子二代放流以來,放流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目前,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3萬尾,放流子二代中華鱘2.8萬餘尾。

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人員姜偉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能放流這麼多子二代中華鱘,也是因為中華鱘全人工繁育技術不斷完善。放流的中華鱘中,有的體長接近兩米,有的還是小傢伙。姜偉說,這次實現了“中青幼”結合,放流中華鱘包括2009年到2019年的5個年份梯隊,其中還有出生於2009年的10尾全雄性中華鱘。選擇多個年齡梯隊的中華鱘進行放流,可以對不同年齡組的野生中華鱘形成整體補充,提升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調節自然條件下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調問題。

放流之前,研究所人員也對中華鱘進行了精心篩選,挑出的是那些個體健康、種質優良多樣性高的個體。

三峽集團建設了覆蓋長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監測系統,可對放流中華鱘開展聲吶追蹤。這套系統是目前國內覆蓋範圍最廣、最全面的放流中華鱘洄游監測系統。從2019年的放流魚標記追蹤結果來看,有73.3%的放流個體通過河口,進入海洋。

據瞭解,在完成此次放流中華鱘的追蹤監測後,三峽集團將於今年年內,首次探索性開展放流中華鱘的海洋生活史研究,以更好地評估中華鱘的野外生存狀態。(記者張蓋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