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弟子”到“學生”談師生關係的變化和重建

近段時間,江蘇常州,因一篇作文導致了一朵生命之花的凋零,在這令人痛心的事件發生之後,可悲的往往不是在流血之後才知道真相,而是在流血之後還要去爭取真相。在教育局宣佈對該班教師進行調查後,家長大有“一命抵一命”的決心和要求。6月19日,那個因20年後打老師的常某在服刑一年半之後出獄。在談及兩年前的衝動時,仍把原因歸結為不冷靜。意思好像在說:“老師還是該打的,如果我當時冷靜了就不會選擇這種方式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師生關係變得如此“兩廂生怨”?我們應該怎樣來構建師生關係?我們應該從傳統的師道文化中得到一些啟示,尋找一些途徑。


從“弟子”到“學生”談師生關係的變化和重建

“學生事師,雖無服,有父兄之恩,故稱弟子。”中國古典文學記載中多有“弟子”一說。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收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論語》。古代先生稱學生為弟子,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兄弟和兒子一樣,既有兄弟之間的手足情深,也有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學生則秉承著“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世訓,對老師畢恭畢敬,直至師者壽終正寢仍不離不棄。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一詞逐漸取代了“弟子”。“學生”最基本的涵義是學會“生”活,學習“生”疏的東西,掌握生活的本領“為學而生”,後來逐漸演變為以學習為主業的人。學生與教師之間更多的是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學習。我們現在都叫“學生”,“弟子”的叫法幾乎絕跡。雖說“學生”與“弟子”僅僅是稱呼上的差異,但是折射出了師生關係發生的變化。

中國傳統文化有君道、臣道、師道的“三道”之說。為君之道是指如何做好領導;為臣之道是說應該怎樣做好一個部下;而為師之道則是如何做好為人的導師。師道精神逐步形成了中國人尊師重教的觀念。“天地君親師”成為了人們長久以來的祭拜對象。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師道尊嚴”。弟子對先生是非常尊重的。於是有了“曾子避席”和“程門立雪”這樣的尊師典故。而師道也提倡博愛、平等、有教無類的思想。先生待弟子視如己出。從《論語》中孔子講學的形式便可以看出先生與弟子的平等、融洽的交流。先生與弟子席地而坐,談理想、談人生;談為人、執政之道——暢所欲言無需過多顧。


從“弟子”到“學生”談師生關係的變化和重建

正如韓愈《師說》中所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授道德、教會技能、解除疑惑是先生教學的目的和作用所在。而現在,隨著職業化發展進程的發展,教師更多的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雖說我們仍可見教師對學生的諄諄教誨和引導,但多是在為完成自我實現的人生價值。只有讓學生排除雜念,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才能有好的的成績,才能在考試中有優異表現,才能實現自我職業化發展的需求,以學生的發展來圓滿自己的“功德”。而學生則以為:我是來享受教育服務的,這是我應有的權利,這也是老師的責任、學校國家和社會應盡的義務。我學習優秀是我天資聰慧;學習不好,便是沒有遇到好的老師。加之媒體對教師職業的一些負面報道,使得教師在學生及家長心目中的地位越講越低。於是學生見了教師,則禮貌性地點個頭,甚至形同陌路。師道尊嚴蕩然無存,而師生關係越來越淡漠。

優化師生情感關係,重建溫馨感人的師生情誼,重拾師道尊嚴,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是新型師生關係發展的需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師生間雙向積極互動的構建的結果,不單是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也需要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感恩,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思考。

尊重與尊敬

教師和學生中間的師生關係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係。民主平等是現代師生關係的核心要求。教師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權利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健全發展。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作為學生,要多一些對教師的尊敬,尊敬教師的辛苦付出,尊敬教師的勞動成果。現在,有些學生對老師的批評感到反感,他們認為老師管得太嚴,覺得不自由。嚴,正是老師愛學生的表現,沒有哪位老師不愛自己的學生,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才的。不嚴,何以能治學?不嚴,何以能育才?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使師生彼此才能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

師愛與感恩

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要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聯繫,教師必須真情付出,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公平地對待學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對於學業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教師要多鼓勵、多關懷,相信他們的潛力,幫助他們實現人生的美好。我們相信,教師的真情投入,必定會得到學生的真情回報。

“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是說教師對國家社稷的重要,“君子隆師而親友”是說教師對為人處世的重要。尊敬師長,感恩師長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優秀的教育傳統。孔子已經是譽滿天下的大聖人了,他還特意到周朝向老子請教“禮制”,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學生要懂得感恩教師,這是為人弟子之首要。作為教師,是每逢教師節有教過的學生的銘記、祝福和探望,這是為師者需要層次中自我實現的最高滿足。這是教師最大的幸福源泉,同時也激勵這我們的老師用更多的愛心來教好更多的學生,讓師道尊嚴得到更好的延續

師道與生道

“醉後方知酒味濃,為師方知為師難。”在新形式下,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需要教師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我。在專業上提升自己,在“互聯網+”時代,要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更新和“充電”,自覺拓寬知識領域,將最新的、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在道德上完善自己,“師者,人之模範也。”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師必須時刻注意以自己模範的品行來引導和培養學生,勿忘“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訓導,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來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成為受人尊敬的人。

新時代的學生,應該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國學經典、中華美德就如每日的穿衣、吃飯一樣,真正的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僅是嘴上的國學,而是行動中的中國心。學生要從歷代尊師重教的典型學起,從日常尊師重教的行為做起。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弘揚師道的基礎上“為”好學生之道。

從“弟子”到“學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師生關係發生的變化。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更應該弘揚尊師重教的文化傳統,構建師生之間相互信賴、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新型的師生關係。讓“弟子”叫得更為廣泛和響亮些。

如果亦師亦友、亦兄亦弟,世間就會少很多教育的悲劇,多一些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美好。

從“弟子”到“學生”談師生關係的變化和重建

歡迎關注會華漫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