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妃突染暴疾,不久薨逝,宋仁宗不顧群臣反對,追諡為皇后

宋仁宗從小學習孔孟之道,圍繞身邊的是一幫士子儒臣,他好像是儒家文化打造出來的模具,在好皇帝流水線上隨波逐流地運轉著。唯一不同的是,他還有感情生活,雖然這種感情生活也經常被正義凜然的臣子們指手畫腳,以至於粗暴干涉。

張貴妃突染暴疾,不久薨逝,宋仁宗不顧群臣反對,追諡為皇后

張貴妃,成為宋仁宗一生最愛

他最早喜歡一位張姓女子,但只能違心地娶大娘娘指定的郭氏為妻。然後他寵愛尚美人和楊美人,不料一個太監決定了兩位美人的去留。郭皇后被廢后,雖然大娘娘已經去世,但他仍然無法決定自己的婚姻,一幫大臣為他挑選了開國功臣曹彬的孫女為皇后。

曹皇后賢德仁慈,熟讀經史,重視稼穡,甚至常常在宮苑內種植莊稼。然而宋仁宗要的是一個女人,而不是戰友。因此他對曹皇后敬而遠之,夫妻平淡相處,激發不出一絲感情的火花。好在曹皇后心胸豁達,善於自處,從不嫉妒,這讓仁宗有條件接觸其他女人。後宮三千佳麗之中,又一位張姓女子脫穎而出,這就是張貴妃,成為宋仁宗一生最愛。

張貴妃突染暴疾,不久薨逝,宋仁宗不顧群臣反對,追諡為皇后


紅顏總是薄命,恩愛總是短暫

至和元年(1054)正月,張貴妃毫無徵兆地突染暴疾,不久薨逝。張貴妃聰明靈巧、寵冠後宮,是仁宗皇帝的感情寄託。這樣匆匆而逝,仁宗傷心欲絕,可想而知。

仁宗決定以皇后禮葬張貴妃,並追諡貴妃為“皇后”

皇帝寄託哀思的方法大多是加官晉爵,仁宗也不例外。但張貴妃孃家無人,張堯佐又不爭氣,無人可封。思來想去,仁宗決定加封貴妃本人。本人已死,怎麼辦?古人流行追諡,就在追諡上做文章!
這就產生了麻煩。曹皇后在位未亡,憑空追諡出一位皇后,這也太不考慮曹皇后的感受了!
遍查歷史,前所未有!仁宗嫡母劉娥、生母李宸妃同時被追諡為莊獻明肅皇后和莊懿皇后,那是在她故去之後,與張貴妃被追諡大不相同。
凡是出格之事,一定少不了大臣們嘰嘰喳喳。仁宗不敢過早透露消息,在貴妃薨逝四天後,才對朝廷大臣宣佈:以皇后禮葬張貴妃,在皇儀殿舉喪,輟朝七日,天下禁樂一個月。

張貴妃突染暴疾,不久薨逝,宋仁宗不顧群臣反對,追諡為皇后

商議貴妃的“諡號”

仁宗自己親自提議一個諡號,叫“恭德”,樞密副使孫沔說:“太宗皇帝的四個皇后諡號都有德字,應該有所忌諱。”這個意見無懈可擊,仁宗只得應從,讓禮官再議,最後定下諡號為“溫成皇后”。然後仁宗指示成立專門的治喪隊伍,欽定了治喪人員分工。

張貴妃突染暴疾,不久薨逝,宋仁宗不顧群臣反對,追諡為皇后

大宋臣子,也許是歷史上最肆無忌憚的臣子

先是御史中丞孫抃找碴兒。孫抃上奏說,貴妃喪事,以劉沆為監護使,但劉沆此時是參知政事。副宰相為貴妃護喪,規格太高了,不妥。結果仁宗不理,讓他碰了一鼻子冷灰。
孫抃不屈不撓,乾脆率領眾諫官面見聖上,這次反對意見直指要害:為貴妃建陵立廟,不合禮制,請求停止。仁宗一如既往地顧左右而言他,不理這些諫官。孫抃見狀,使用了諫官們慣常的手段:跪地不起,泣血痛哭。仁宗怕事情鬧大,好言相勸。孫抃一不做,二不休,請求罷免當時的首相梁適,理由是:梁適在宰相位置上,不能公平地考量朝政,造成禮制不行。仁宗本來打算認真考慮孫抃的建議,見他得寸進尺,沒完沒了,乾脆對一幫諫臣不管不問,拂袖而去。

張貴妃突染暴疾,不久薨逝,宋仁宗不顧群臣反對,追諡為皇后

寧可被撤職,也不會去讀哀冊

接著是樞密副使孫沔抗命。孫沔被分配的任務是讀哀冊。哀冊是頌揚帝王、后妃功德的文書,刻於玉石木竹之上,等葬禮後埋入陵中。孫沔抗命說:“真宗皇帝章穆皇后喪葬時,由兩制官行事。溫成是追封的皇后,怎麼變成兩府大臣讀冊了?”兩制官指內製官和外製官,內製官負責撰寫由宮廷直接發出的誥諭,外製官負責撰寫通過行政渠道下發的正規誥敕,都屬文職人員。為了表明自己不妥協的決心,孫沔說:“讓臣讀冊可以,讓樞密使讀冊不可以。”言外之意,寧可被撤職,也不會去讀哀冊。孫沔說完,把哀冊往桌子上一扔,竟不顧仁宗臉面,揚長而去。
氣氛驟然冷卻,仁宗尷尬無比。

張貴妃突染暴疾,不久薨逝,宋仁宗不顧群臣反對,追諡為皇后

陳執中解圍,讓仁宗深感欣慰

好在還有人體諒皇帝,次相陳執中主動請纓,願替代孫沔讀冊,讓仁宗深感欣慰,也讓溫成皇后的葬禮陡然升格。有陳執中解圍,溫成皇后的葬禮辦得風風光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