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新舊黨政中,蘇軾與程頤的蜀洛黨爭,宋朝政治走向黑暗的開始

電視劇《清平樂》給大家塑造了一個寬仁、和孝、聰明幹練、智計百出的聖君明主。可是歷史上的宋仁宗卻給宋神宗丟了一個積貧積弱的大宋王朝——沉重的歲幣負擔、“三冗”問題尾大不掉。宋神宗接手大宋之時,大宋王朝經濟世界第一,政府卻無餘錢可用;龐大的官僚機構,卻無法政通令達;多達百萬的禁軍不對,卻無一戰之力!龐大的國家機器已經行將就木,剛剛繼位一年多的宋神宗,就匆匆啟動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開始,之後四年時間,先後頒佈了八項新法!這樣匆忙而又迅猛的變法,引起大量守舊力量的反對。但是新法在宋神宗的堅持下,持續推進。雖然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富國強兵,卻在大宋王朝內部引起了劇烈的新舊黨爭!新黨以王安石為首,主張變法革新;舊黨以司馬光為首,由多股勢力組成,反對變法!從王安石變法推出開始,新舊黨政一直持續到北宋王朝滅亡!


宋朝新舊黨政中,蘇軾與程頤的蜀洛黨爭,宋朝政治走向黑暗的開始

《清平樂》劇照


舊黨當政

宋神宗去世之後,由年僅九歲的宋哲宗繼位,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高太后啟用司馬光為首的舊黨,開始恢復舊法。司馬光當政之後,在短短一年的時間中,籠絡了以蘇軾為首蜀中官員,以程頤為首的洛陽官員和以劉摯﹑梁燾等北方人為首的朔黨等三股勢力組成了強大的舊黨。隨後貶黜新黨成員,召回舊黨骨幹,廢除新法。然而天命不假,司馬光在元祐元年九月初一去世。司馬光去世之後,舊黨群龍無首。


宋朝新舊黨政中,蘇軾與程頤的蜀洛黨爭,宋朝政治走向黑暗的開始

司馬光


蜀洛黨爭的開端

蘇程結怨

司馬光去世,群臣完成明堂祭拜大典,紛紛結伴,準備前去祭祀司馬光。可是此時程頤卻出來阻攔大家,引用孔子的話說:“是日哭則不歌”,意思是今天完成了明堂祭拜大典,不能祭祀司馬光。一眾舊黨大臣都感覺這樣不近人情。身為性情中人的蘇軾更是立即反駁道:“此是枉死市上叔孫通制訂的禮﹐而不是孔夫子的禮”由此群臣譁然!加上程頤是由司馬光引薦,擔任崇政殿說書之職,此時卻反對祭祀司馬光,因此被群臣嘲笑,蘇軾與程頤也因此結怨。


宋朝新舊黨政中,蘇軾與程頤的蜀洛黨爭,宋朝政治走向黑暗的開始

王安石


蘇程結怨的實質

蘇程結怨看似是去不去祭祀司馬光的問題,但實質上卻是兩個人哲學思想的鬥爭。程顥是繼韓愈之後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成者,程朱理學的開創人物。因此他認為“儒家思想”“禮制”等先賢思想、禮制高於一切,朝堂之上君臣所作所為當以儒家正統思想為指導依據。因此也就有了上面為了孔子“日哭則不歌”的禮制,阻止眾人祭祀司馬光。而蘇軾在經歷過“烏臺詩案”與“黃州之貶”後,思想上已經雜糅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所追求的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對待禮法,已經稍顯隨性。再加上蘇軾本身對程頤思想的看法(蘇軾數次說程頤“奸偽”),於是就出現了上面,兩位朝中重臣(程頤是帝師,蘇軾是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潑婦罵街似的思想辯論!歸根結底是兩人的爭論是哲學思想的爭論。


宋朝新舊黨政中,蘇軾與程頤的蜀洛黨爭,宋朝政治走向黑暗的開始

洛陽二程


蜀洛黨爭

蘇軾一番說辭可謂是讓程頤顏面掃地,於是程頤的弟子朱光庭﹑賈易等所謂洛黨,再次拿蘇軾策論做文章,說其中“仁祖之忠厚”與“神考之勵精”兩句時政觀點,是蘇軾誣衊宋仁宗趙禎不如漢文帝劉恆﹑宋神宗趙頊不如漢宣帝劉詢,應予治罪。蜀人呂陶﹑上官均等所謂蜀黨,不肯坐視蘇軾所受排擊,上章論列朱光庭藉機為程頤洩私忿。無所偏袒的範純仁也覺得朱光庭的奏章太過分,而側身於朔黨的王巖叟則支持程頤。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蘇軾厭倦京城爭鬥,自請離京,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離開了京城這個是非之地。而程頤因也為蘇軾的一番奚落被高太后免去崇政殿說書之職。以劉摯﹑梁燾等北方人為首的朔黨成為了這場黨爭的最大勝利者。


宋朝新舊黨政中,蘇軾與程頤的蜀洛黨爭,宋朝政治走向黑暗的開始

東坡賞月


蜀洛黨爭的實質

蜀洛黨爭的起點是蘇程結怨,但是其深層次的原因卻是兩派的政治觀點差異。洛黨在教育、農田水利、賦役等方面與王安石等新黨保持著一致的看法。強調以思想來改變社會現實。例如程頤曾經說“不欲為閒言語”,“吟成五個字,用破一生心。”來表達對現在士大夫喜歡搞文學的不理解,認為他們是在浪費生命。而蜀黨對於新法和新法理論則表現出不一樣的看法。蜀黨言事論理不執於一端,所以他們並不強調某種理念,也不認為某種制度獨勝,對待新法的態度也是一樣,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固執於某一種思想。這兩種政治觀點的爆發點就是蘇程兩人關於祭祀司馬光的“日哭則不歌”的禮制爭論。


宋朝新舊黨政中,蘇軾與程頤的蜀洛黨爭,宋朝政治走向黑暗的開始

宋明理學


蜀洛黨爭的影響

司馬光去世之後,雖然舊黨人員當政,但是舊黨處於一種群龍無首的狀態,舊黨內部黨爭不斷,造成舊黨執政期間,政治黑暗,這引起宋哲宗的極大不滿。宋哲宗親政之後對元祐年間當政的舊黨官員清算,並將之稱為“元祐黨人”,舊黨官員幾乎無一倖免,被貶嶺南等地。隨後宋哲宗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讓宋朝從元祐年間的黑暗之中稍稍恢復。但是宋朝的黨爭並沒有因此結束,而是隨著“元祐黨人”的誕生一直延續到了宋朝滅亡。元祐年間的蜀洛黨爭所造成的的政治動盪和新舊黨爭從政治觀點之爭變成挾私報復的意氣之爭,是將宋朝推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宋朝新舊黨政中,蘇軾與程頤的蜀洛黨爭,宋朝政治走向黑暗的開始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北宋京城


後記

這段歷史不難發現,一個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離不開軍民的團結。任何意識形態和政治觀點的爭鬥,一旦上升到不能兼容的程度,對於國家而言都是最大的消耗。只有“求同存異”,齊心協力才能讓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才能實現民族的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