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什麼是抑鬱症?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3億多人患抑鬱症。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到2.1%。但世界上還有很多身患抑鬱症卻不自知,或知道,卻出於病恥感,而不願接受系統治療的患者。抑鬱症,不是作,也不是矯情,它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患,是大腦內部出了問題。而抑鬱症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下面要講的這部電影就與抑鬱症有關

《一念無明》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電影《一念無明》於2017年4月7日中國上映,由余文樂,曾志偉主演的文藝電影。

影片簡介:

患有躁鬱症的阿東(余文樂 飾)因誤殺飽受痛症折磨的媽媽(金燕玲 飾)被判入住精神病院。出院後,陸港司機的爸爸黃大海(曾志偉 飾)將他接回了自己租的板間房。黃大海試圖關心兒子,但阿東卻並不領情。阿東一直對爸爸當年拋棄家庭的事耿耿於懷。阿東重投社會,卻遭身邊朋友歧視,他嘗試平復自己,同時阿東也想盡方法希望找回當年談到近乎訂婚的Jenny(方皓玟 飾),沒想到當找到Jenny時,卻是另一番滋味。

影片改編自香港真實新聞事件。講述了一對懷著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對過去的故事。

該片還獲得第38屆金像獎8項提名、

豆瓣電影2017年度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之一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電影海報


“無明”就是看不到的事情,“一念”就是一個念頭。可是一念生萬念,一個念頭後還會有下一個,一個念頭看不清楚,可能一直走下去方向都是錯的。走在看不清的錯誤道路上,是多麼的絕望,一眼望不到頭的絕望。就像抑鬱症患者們的痛苦,被困在陰冷看不到光的深井裡,黑暗,壓抑,無助。影片的英文名——Mad World憤怒的世界,就好像躁鬱症患者的另外一面,強烈,憤怒,被染紅的世界。中英兩個名字的對立,就像躁鬱症患者,身體裡住著兩個對立的靈魂,共生著,矛盾著,痛苦著。


故事從阿東出院開始。被尖銳物體劃亂的抽屜,和阿東面無表情的臉,強烈表現阿東內心情緒的衝突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故事分兩條時間線講述,同時穿插進行。一條講述阿東弒母入院前,另外一條則是阿東出院後在自我責備下與父親的相處過程。弒母入院前前,阿東就表現出明顯的突然攻擊性:當未婚妻提議將阿東母親送到養老院生活時,阿東對未婚妻展現出了強烈攻擊情緒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對母親突然的攻擊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以及之後演變為過激的弒母行為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這都是躁狂症情緒易怒的表現。

入院前,阿東主要是暴躁情緒,並伴隨攻擊性;而出院後,阿東情緒平穩卻自閉,這是抑鬱情緒發作。片頭阿東父親接阿東出院,阿東拾起父親扔掉的菸頭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影片前半部分阿東一直低著頭,面無表情,表現出怯懦、憂鬱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用床簾隔絕外界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食慾低下,吃了幾口便合上飯盒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和入院前的暴躁情緒相比,阿東平靜了不少,不再像之前那樣暴躁且帶有攻擊性。但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抑鬱
電影多次使用了俯視的拍攝角度,用狹小的空間展現阿東內心的壓抑與無助。並且隨著電影劇情的推進,俯視的空間越來越小。


房間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浴室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物理空間的鎖閉也隱射著阿東內心的鎖閉,與世隔斷。


阿東究竟為什麼會患病?


家庭環境是主要原因阿東的病與他所生長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更是他患病的種子。

阿東的父親黃大海,因跑業務常年在外,離家不顧,留下久病癱瘓的妻子和兒子。作為家裡的長子,阿東自然扛起了照顧母親的重擔。自從父親走後,母親經常抱怨,後悔和他父親在一起。輕則摔東西,嚴重時,更是對阿東又打又罵。作為阿東的母親,她不僅經常有巨大的情緒波動,還帶有和阿東一樣強烈的攻擊性。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無論從家庭環境還是遺傳基因上,都對阿東的患病有了很好的解釋。


其次,是香港高壓的社會環境
其實阿東的生活早已焦頭爛額了。


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阿東就要和未婚妻一起供養鉅額的房貸。加上阿東炒股失敗,欠下了一屁股債。公司又面臨裁員等等,

一系列接踵而至的壓力像五指山壓得阿東喘不過氣來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生存的壓力結合阿東的“高自尊心”,造成了阿東缺乏情緒的發洩和疏導。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另一方面,出院後的阿東拒絕服藥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認知方面的倔強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不斷對弒母記憶的“反芻”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以及親友,社會,鄰居甚至父親對他的歧視和否定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都造成了他抑鬱狀態的不斷反覆,不斷加深



《一念無明》這部電影,首次將抑鬱症這個大家都避而不談的話題推到了公眾面前,讓我們看到了還有這樣一群被精神疾病所折磨的人們。

但它所引發出來的思考,卻遠遠不止於此。

心理疾病在很長一段時間被人們貼上了“矯情”和“懦弱”的標籤,,認為這根本不能稱作是病,都是患者自己作出來的結果。

“你積極一點不就好了”

“你就是太矯情了才會這樣”

“你想太多了”

……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發燒會被關心,骨折會被看望,甚至感冒都會被問候,而心理疾病得到的卻是竊竊私語與指指點點,更有陰陽怪氣和敬而遠之。

心理疾病的患者不是矯情,不是懦弱,不是悲觀,更不是無事生非……

他們只是病了。

就像是心生了場小病,他們會好起來,他們能好起來。

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的尊重、支持和同情。

願每一個人,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對待。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END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公眾號【影時MovieTime】

影評 | 資源 | 熱門好片、冷門佳片推薦 | 院線電影上映提醒|

我們不是矯情,我們只是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