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歡水反映的問題

這幾天電視機我是餘歡水一經播出就獲得好評,高分。原因有兩點,其一:餘歡水的問題其實是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問題,餘歡水的遭遇很多人都遇到過,這就使得看劇時有代入感,每個人可能都是某個階段的餘歡水,或者說每個人的某個階段和餘歡水重合。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一大部分人有這種代入感呢。這是近二十餘年的社會環境導致的。二十餘年前,尤其是在農村,誰家要是生個女孩,那麼那個年輕的母親在當時沒少受來自於婆家長輩的白臉(不信可以問一問),而生了兒子則像立了功一樣,那個時候的重男輕女思想讓人們為了生兒子不斷努力,生了兒子再兒子生,生了女兒再生直到生出兒子。而這導致80後到90後這一代的男性要比女性多2000多萬人。在當時這並不是什麼問題,而二十年後,等這部分人開始談婚論嫁時問題就出來了。

優秀點的的男孩子還可以找到老婆,但是2000萬的缺口實在太大,大到沒有地方補缺,勢必有相當大一部分人不好找到對象。於是婚假彩禮越來越高,越來越離譜。這種現象在經濟越欠發達的地方越是明顯。那麼彩禮只是人口不平衡的一個表象。另外一個便是祖國女性水漲船高的家庭地位。

人的素質問題與教育,學歷其實有一點關係,但沒有絕對關係。其實與家庭環境關係更大。我們就事論事,不針對某個個體。因為在婚戀市場上佔據了主動地位,這些被高價娶回家的女性往往掌握著家庭環境關係中的主動權。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好的,但是不排除有一部分人進門就開始甩臉子,不分時間與場合,老公在她們的心裡只是一個驅使的對象,他們的老公在家裡沒有任何話語權,更談上其公婆了。

那我們切回正題,這一部分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境遇很定比餘歡水好不到哪裡。他們在工作上被上級剝削,在家裡得不到關愛,甚至大部分時候都是埋怨,這些人無疑都是現實存在的餘歡水,他們往往是這些家庭的頂樑柱,而令人感慨的是這些頂樑柱的待遇並不是很好,反而很差,可以說是吃最多的苦,享不到什麼福,那麼餘歡水的播出無疑是這一部分人的寫照,這些中年男性的平時無處安放的痛苦與辛酸就借影視劇表現出來了。

其實電視劇的最後,餘歡水逆襲成功,這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難實現。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電視劇表述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現實生活中其實是更殘酷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最近幾年有人提出關愛中年男性的話題了。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分析,願所有人都能好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