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容城縣各鄉鎮簡介彙總,因服裝聞名全國,因雄安聞名世界

容城縣位於河北省中部。總面積311平方千米。總人口25萬人(2004年)。

縣政府駐容城鎮古城路46號。郵編:071700。代碼:130629。區號:0312。拼音:Rongcheng Xian。

行政區劃

容城縣轄4個鎮、4個鄉:容城鎮、小裡鎮、南張鎮、大河鎮、八於鄉、賈光鄉、晾馬臺鄉、平王鄉。

歷史沿革

西漢置容城縣。縣以城名。據《河北通志稿》:“容城故城在容城縣西北十五里城子村。”

2000年,容城縣轄4個鎮、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4416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容城鎮 61639 小裡鎮 24766 南張鎮 43197 大河鎮 23588 八於鄉 19533 賈光鄉 24056 晾馬臺鄉 24045 平王鄉 23343

2002年底,容城縣面積314平方千米,人口24.7萬。轄4個鎮、4個鄉,127個村委會。縣政府駐容城鎮古城路46號。

容城鎮:容城縣轄鎮,縣府駐地。1958年為徐水縣容城公社,1961年更名城關公社,1984年改容城鎮。1995年東牛鄉併入。位於縣境中部。面積60.5平方公里,人口5.7萬。津保、容雄、容新、容固公路通達。轄城關、南關、北關、西關、東關、北城、王果莊、大樓堤、小樓堤、大白塔、小白塔、馬家莊、谷莊、溝西、上坡、午方西莊、午方北莊、午方東莊、東牛、東牛北莊、白龍、南莊、西莊、東莊24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服裝、建築、飲食等業。有革命烈士狼牙山五壯士中胡德林、胡福才烈士的墓碑,北城村是清代大儒孫奇逢故里。

小裡鎮位於容城縣西南,與徐水、安新相鄰。鎮政府駐地為王村,距縣城10公里。轄區總面積35平方千米。轄10個行政村,總人口28284人。鎮區建設面積3平方公里,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辦公電話:0312-5588608。1960年設置小裡鄉,1964年撤鄉設置小裡公社,1984年撤社復鄉置,1994年8月撤鄉設鎮。

資源特色 小裡鎮境內地熱資源豐富,王村、西牛營村土壤為富硒土壤。

人文歷史 師莊村舞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有單獅、雙獅、群獅舞、獅子滾繡球、梅花樁等主要節目。吸收了文獅和武獅等特點,形成了多種風格為一體的獨家韻味。表演形式以陣地活動為主,陣容強大、氣勢矯健,高難度動作扣人心絃,起伏跌巖,是我國演藝界一枝獨秀的文化隊伍。

南張鎮位於容城縣西部,西接徐水縣,北鄰定興縣,津保公路、津保高速公路、保津高鐵、京石高鐵、南水北調工程東西橫貫全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鎮轄13個行政村,分別是南張村、北張村、西牛村、李茂村、段莊村、沙河村、沙河營村、東野橋村、西野橋村、野橋營村、小北張村、小野橋村、蘇李莊村;區域面積5380公頃,現有總戶數17868戶,總人口48698人,是容城縣第二大鎮;共轄18個基層黨支部(13個農村支部),共有黨員1406人,其中農村黨員1303人,教委和鎮直機關支部103人。

人文歷史 我鎮現存兩座歷史悠久的寺廟,沙河營龍華寺,經鑑定為唐朝末期修建。南張楞嚴寺,時間年代無從考證,但據寺中保留《重建楞嚴寺碑記》記載,清同治九年(1870)曾大規模重修。南張鎮民間花會歷史悠久,如北張村的南樂會、五虎會、摔跤會、叉會等,近年來又有大鼓隊、秧歌隊、樂隊等民間花會組織,2013年,在我縣“花會進城”活動中,北張村選送的節目“二鬼摔跤”獲得一等獎,並在“彩色週末”啟動儀式上進行了表演。

大河鎮位於容城縣城東南方向,鎮政府駐地大河村,南鄰安新縣大王鎮,北銜八於鄉,西接容城鎮,東鄰平王鄉,。轄區總面積32平方千米,轄15個行政村,總人口2.5萬人,黨委下設28個黨支部,其中農村支部15個,黨員1050名。

歷史沿革

1953年建張市鄉,1954年8月撤區後,設張市鄉。1956年底並大鄉仍設張市鄉。1958年6月劃歸定興縣,同年8月併入徐水縣,1958年建成張市公社。1961年3月劃小公社稱張市公社。1962年復置容城縣,仍為張市公社,1984年復置張市鄉,1994年設張市鎮。2000年遷今址,更名大河鎮。

自然特點 大河鎮地處海河流域平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春秋多風,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為11.9℃,最高氣溫42.1℃,最低氣溫-26.7℃。年平均降雨量為541毫米,土地為黃沙土,土質較肥沃。

社會文化特點 大河鎮共有幼兒園9所,小學6所,初中1所,鄉鎮衛生院1所,衛生室/站31所,農村文體活動廣場10個,體育建設點8個。

晾馬臺鎮位於容城縣城東北15公里,東隔大清河與雄縣相望,北隔拒馬河與高碑店市相毗,西接八於鄉、大河鎮,東南與平王鄉為鄰。全鎮共轄18個行政村,總面積3380公頃,總人口2.76萬左右。因北宋大將楊延昭御邊抗遼,所築“晾馬臺”而得名。

人文歷史 晾馬臺明月禪寺始建於唐朝,後幾經戰亂損毀,最後一次損毀於1958年大躍進和文革時期。1991年,經社會人士集資700餘萬元對大雄寶殿進行重建,於1996年完成建設。總佔地面積60餘畝,均為晾馬臺村集體土地,主要建築為大雄寶殿及其他偏殿,建築面積共約2000餘平方米。

晾馬臺遺址是商周時代遺址,位於容城縣城東 17 公里的晾馬臺鎮晾馬臺村西北。遺址為一長方形高臺,東西長 15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為15000平方米。高出地平面 2至4米。遺址上原有鎮政府、學校校舍等建築,現為明月禪寺。南、北、西三側均為耕地,遺址保存狀況基本完好。晾馬臺遺址於1982 年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社會 晾馬臺鎮經濟發展速度較快,2008年被保定市評為“百強鄉鎮”。經過多年發展,晾馬臺鎮逐步形成了以白溝橋南市場為中心,毛絨玩具加工產業、服裝產業、拉鍊產業共同發展的經濟發展格局。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帶動了晾馬臺鎮的就業,毛絨玩具加工戶已超過500家,從業人數達到5000人,年產值超過2億元;拉鍊產業構建了加工小區生產模式,共有生產企業78家,從業人員800多人,年產值1.5億元;現有大規模服裝企業兩家(比琦服飾集團、集宏興實業集團),年總產值2.5億元;橋南市場擁有攤位2000個,集市日客流量近萬人,年交易額達25億元,是容城、白溝及周邊各縣、市輕工業的原輔料供應基地,已成為白溝市場的有益補充和容城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

八於鄉地處容城縣東北部,東與晾馬臺鎮接壤,西北鄰賈光鄉,西南鄰容城鎮,北隔南拒馬河與定興縣北南蔡鄉交界,東南與大河鎮為鄰。鄉人民政府駐南八於村津保路1號,西距縣城3.5千米。轄區總面積29.2平方千米。轄20個行政村,總人口2.2萬人。鎮區建設面積3.47平方公里,規劃面積5.56平方公里。

1953年,建八於鄉,轄大八於、南八於、南張堡、龔莊、大張堡5村,鄉政府駐大八於村。1956年底,轄17個村。1961年3月,建八於公社。1984年,復置八於鄉。1990年8月,鄉政府遷至南八於村。

人文歷史 八於鄉北河照村是容城三賢之一—楊繼盛的故里。楊繼盛為明代著名諫臣。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嚴嵩而死,被奉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楊忠愍文集》。後人為紀念他建楊繼盛祠堂,在文革時期曾遭到大規模破壞,後於1997年重建。現我鄉依託楊繼盛紀念館建立廉政教育基地,先後接待黨員幹部、師生及社會參觀上萬人次,在弘揚楊繼盛的廉政思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小南頭的“劉守真紀念祠”是為紀念北宋名醫劉守真建立,此外村裡還以劉守真的生辰每年的陰曆“三月十五”設立廟會,年年通過大鼓會、吵子會等表演形式歌頌先賢精神,弘揚先賢文化。

賈光鄉地處容城縣城北部,東與八於鄉接壤,南連容城鎮,西鄰南張鎮,北接定興縣楊村鄉和北南蔡鄉。人民政府駐賈光村,南距容城縣城6公里,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2.65萬人,轄區東西最大距離5.8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33千米,總面積32.2平方千米。

特色農業 賈光鄉是農業大鄉,現有4700畝瓜果蔬菜大棚“種植示範園區”和日光溫室“種植園區”,成為 “縣級特色產業鄉”。現園區共硬化水泥路一條,10000米,磚道8000米,打井13眼。坐落於城子村西的農業開發生態園區育苗基地,佔地11畝,學習山東壽光的經驗技術,基地內可以培育西瓜、黃瓜、冬瓜、甜瓜、西紅柿、茄子等10餘種瓜菜,不僅能滿足本鄉需求,而且能向周邊鄉縣提供種苗。以種植水果為主的城子、南後臺、西四莊、東張楚、高莊等村,葡萄、西瓜、甜瓜等水果發往各地,遠近聞名,每年慕名而來採摘人員絡繹不接。

平王鄉

一、區位交通

平王鄉位於容城縣域東南端,容城、雄縣、安新三縣交接地帶,北接晾馬臺鄉,西鄰大河鎮,東靠雄縣朱各莊鄉、雄州鎮,南與白洋淀的燒車澱相連,西南接安新縣大王鎮。鄉政府駐地平王村位於北緯39°00′,東經116°01′,西距縣城14公里。

保(保定)津(天津)高速公路從鄉域北部穿過,容城至雄縣的縣級公路(容雄公路)貫穿鄉域,另有鄉級公路引河路縱貫鄉域南北,晾馬臺路在鄉域西部與容雄公路相連。保靖線從鄉域南部穿過。

二、自然條件

1、氣候條件

平王鄉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天氣寒冷,乾燥少雪,夏季炎熱多雨,春季乾燥多風,秋季天高氣爽。年平均氣溫11.9℃,最熱月為七月,月平均氣溫26.1℃,年極端最高氣溫40.9℃;最冷月為一月,月平均氣溫-5.0℃,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1.5℃,無霜期19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522.9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43小時。歷年平均凍土最大值73釐米。全年主導風向為偏東北風,其頻率為22%,其次是偏西南風,其頻率為20%,年平均風速2.1米/秒,年平均相對溼度為64%。

2、地形地貌

平王鄉地處冀中平原北部,大清河水系沖積扇上,地形開闊,地勢平坦。海拔高度713米,地勢呈斜坡狀,由西北向東南平緩下降,坡度為千分之一左右。

3、工程地質

境內基底構造屬於牛駝鎮凸起的西南部分,為地震比較活躍區,屬七度防震區,境內基底層未見斷裂。

第四紀土厚約400-500m。地表以下18--147m是亞沙土、亞粘土及沙層,地表以下254--430m是粘土、亞沙土及沙層。

4、水文地質

全鄉域處於河北平原西部全淡水區,地下水蘊藏較豐富,大部分地區埋深為7--10m,白洋淀周邊埋深為5--7m,水質良好且易開採。南部因受白洋淀影響,含鹽量可達1--3g/1.地下水開採深度在80--150m深處。

白溝引河從鄉域中部穿過,為1969年開挖的人工河;大清河從鄉域東部穿過,鄉域南部為白洋淀水域,名為燒車澱,面積5平方公里。自1988年白洋淀恢復蓄水以來,有荷花數百畝,亦稱荷花澱。

雄安新區容城縣各鄉鎮簡介彙總,因服裝聞名全國,因雄安聞名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