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人與“渣男”

紅酥手 黃藤酒 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 歡情薄 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 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 閒池閣

山盟雖在 錦書難託

莫!莫!莫!


愛國詩人與“渣男”


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現在被貼上“渣男”、“媽寶男”的標籤,皆因為這首《釵頭鳳》,伴隨這首詞廣為流傳的還有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陸游的妻子唐琬,據說是光州通判唐閎的獨生女兒,自幼文靜靈秀,才華橫溢,陸家曾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家訂親。陸游大約在二十歲左右,與表妹唐琬成婚。婚後伉儷相得,感情很好。不料唐琬的才華橫溢與陸游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陸母認為唐琬把兒子的前程耽誤殆盡,遂以“七出”中的“無子”為理由,逼迫陸游休了唐琬。陸游曾另築別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覺後,命陸游另娶一位溫順本分的王氏女為妻。數年後,陸游去遊覽沈園,正巧遇到唐琬夫婦也在園中。唐琬徵得丈夫趙士程同意,親手向陸游敬了一杯酒。陸游飲後,在沈園題寫了那首《釵頭鳳》,寫罷,擱筆而去。沈園相逢後,唐琬悲慟不已。回家後,反覆玩味陸游的詞,便和了一首同樣曲牌的詞,不久即怏怏而卒。

這樣一來陸游的妻子唐婉就成了“林黛玉”式的為愛情而死的悲情女子,陸游則成了懦弱無主見又愚孝的“渣男”、“媽寶男”,而陸母就成了與《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母親並稱的“惡母刁姑”。


愛國詩人與“渣男”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唐陸婚變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從流傳甚廣的“沈園相會”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唐陸二人之所以鴛鴦化杜鵑,最主要的原因是:唐婉“弗獲於其姑”也就是不容於婆婆(也是姑母)。陸游是迫於母命,才無奈休棄唐婉。

但我們或許會心生疑問,一則陸母是北宋名臣唐介的孫女,出身於名門大族,該不至於乖張刁悍如此之甚。況且,這等家門不幸的“人倫之變”(周密語),張揚出去,就是對陸母來說也不能不有所顧忌。再者,陸游的父親陸宰為人剛正,即便陸母性情乖戾,陸宰也不至於懼於“內命”而聽之任之。二則唐婉是陸母的侄女(也有說是表侄女),唐陸二人和離之時唐婉的父親也就是陸母的從兄唐閎還健在,從實際情況上來推斷陸母不大可能在把從兄之女明媒正娶之後,隨便找個藉口就趕走。如果真這樣做的話,唐閎絕對不可能善罷甘休的,要知道唐閎在靖康之變前是光州通守,官非小也,南渡之後居臨安供職,也非失勢。即便是不訴至官府,也要請顯赫之親戚來秉公斷處。比如陸游的姨母雍國夫人為宋仁宗第十女秦魯國大長公主之媳。


愛國詩人與“渣男”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陸游迫於母命休棄妻子的說法非常不合常理,這中間一定是有內幕存在的。

關於唐婉之所以不容於婆婆的原因,目前主流的說法為:1、無子或不育說;2、因婚後沉溺於夫妻之情而惰於學,有悖於父母對兒子“匡時濟世”的期待,也就是“惰於學”說;3、“語觸秦檜”說;4、唐陸婚後夫妻關係和睦,冷淡了母親,引起母親的嫉妒,所謂的“嫉妒說”。

這其中“嫉妒說”最不合理,因為陸游兄弟四人,他本人行三,且陸游的父親陸宰健在,陸母因為第三子與媳婦親熱而“嫉妒”以至於逼迫兒子和離,於情於理再加上心理學分析,都是毫無道理。

“無子或不育說”也站不住腳。咱們前邊提過陸游是陸宰第三子,長兄比他大16 歲,仲兄比他大12 歲,仲兄有子陸絳,年紀與陸游相仿。陸母完全不必為陸家無後而擔憂,當然也就不會因不生育而將兒媳趕出家門。再說,陸游與這位愛妻才共同生活了二三年,怎麼就可以斷定她“無子”或者“不育”呢?因此,陸母雖然以此為藉口逼迫陸唐二人和離,恰恰說明另有隱情。


愛國詩人與“渣男”

“惰於學”說起源於宋人劉克莊的筆記:“二親督教甚嚴,恐其惰於學也,數譴婦,放翁不敢逆尊者意,與婦訣。”劉克莊的記聞得之於曾黯。曾黯是陸游老師曾幾的曾孫,也是陸游的學生,與陸游晚年多有交接。按道理說是比較可信的,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最起碼“惰於學”不是雙親趕走唐婉的本質原因。因為從劉的記錄裡可以看出,“二親恐其惰於學”,“恐”只是擔心、恐怕,這就說明陸游當時並未惰於學,而實際上青年時期的陸游不但沒有“惰於學”反而非常的勤奮好學,積極的求取功名。這從陸游自己的多篇詩稿中就可以看出,比如:《燈籠》中“我年十六遊名場”、《目昏頗廢觀書,以詩記其始,時年七十九矣》雲“少時業詩書……落筆輒千言,氣欲吞名場……”以上說明陸游年輕時是非常勤奮而且對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是充滿信心的,由此可見,說陸母因擔心陸游沉溺於夫婦之情而耽誤學業,就把唐婉驅離也是靠不住的。

最後就剩下“語觸秦檜”這一說法了。這種說法起源於陸游第三次科舉失利。根據《宋史•陸游傳》載,“鎖廳薦送第一,秦檜孫秦壎適居其次,檜怒,至罪主司。明年,試禮部,主司復置遊前列,檜顯黜之,由是為所嫉。” 正史所記載,應該屬實,再加上陸游之所以被稱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就是因為他是積極的主戰派,與秦檜等當朝顯貴的政治主張截然不同,因此他在考試答卷上難免會指斥朝政,語觸秦檜。但是,陸游因政治主張得罪權貴,這和唐婉有什麼關係?雙親為啥會遷怒於兒媳婦?因為陸游“語觸秦檜”,因此雙親就遷怒唐婉,逼迫他們和離,這個轉折太突然了吧,所以這個理由也是比較牽強的。


愛國詩人與“渣男”

那究竟什麼才是唐陸二人婚變的真正原因呢?

讀陸游的詩作,我們可以知道陸游於二十歲前後曾上書宋高宗,並且震動了高宗。“憶曾上書動高皇”。上書的內容從他的《記夢》詩裡可以看出來“縱橫草疏論遷都”,意思是他建議高宗遷都健康,主張北進,反對苟安。也因此得罪了秦檜等的主和派,成為秦檜的政敵,被列為待打擊處理對象。

在“語觸秦檜”的前提下,唐陸二人的婚姻就出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近親結婚。或許大多人覺得在古代“親上加親”的聯姻方式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合法的。其實不然,古人也懂“遺傳科學”。例如:在《國語•晉語》有“同姓不婚,俱不殖也”,《左傳•信公二十三年》有“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左傳•昭公元年》也有“內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等等。

更關鍵的是宋《刑統》就有規定,“中表為婚,各杖一百,離之。”“中表”不婚就是姑表、舅表、姨表兄弟姐妹不能結婚。而唐陸二人正是姑表關係。

如果這一把柄被有心人利用,肯定一下就斷送了少年陸游的科舉仕途之路。而且陸家礙於清流名聲,還不能對外言明之所以唐陸和離是怕權貴打擊報復,只能編造一些當時比較常見的譬如無子、“恐其惰於學”等等藉口來進行遮掩。即便是提到“語觸秦檜”也僅僅是父母遷怒於兒媳,閉口不談其他。


愛國詩人與“渣男”

我們弄清楚了唐陸二人真正的婚變緣由,基本上就可以排除陸母“姑惡”的嫌疑,也可以排除陸游“渣男”、“媽寶男”的嫌疑。因為當時決定唐陸二人和離,恐怕是陸唐兩家商議後的結果,唐婉對於這樣的結果應該也是同意或者接受的,最起碼是理解的,她是深愛著她的丈夫的,知道丈夫心中的理想和畢生追求的目標,現在他們二人的婚姻成為丈夫科舉和仕途的攔路虎、奪命鎖,為了丈夫的前途和事業著想,只能忍痛分散,這也符合唐婉的性格特徵。

同樣,在陸游的心中唐婉成為了一生的摯愛,他對唐婉的感情既有愧疚又有感謝,更多的是傷感和懷念。他二十歲的時候寫了《菊枕》;二十七歲題壁沈園,作《釵頭鳳》詞;四十六歲入蜀途中寫《重陽》詩;五十九歲寫《偶復採菊縫枕囊,悽然有感》二絕;六十八歲沈園重遊作《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闕壁間,偶復一到而園已易主,刻小闕於石,讀之悵然》一律;七十五歲有《夜雨》、《沈園》等詩;七十七歲有《禹寺》詩;八十二歲有《夜聞‘姑惡’》及《城南》二首;八十三歲作《禹祠》;八十四歲最後一首悼念唐婉的詩《春遊》。

沈家園裡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

一個對妻子如此鍾情的詩人,怎麼就成了渣男呢?


愛國詩人與“渣男”


對於陸游,我個人還是覺得一個網友總結和評價的好:

喜歡他老年打虎武藝超群。

喜歡他淚濺龍床請北征的愛國情懷;

喜歡他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從一而終;

喜歡他山窮水復柳暗花明的哲理;

喜歡他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詩意;

喜歡他紅酥手,黃縢酒的痴情戀舊;

喜歡他小樓一夜聽春雨的生活。

喜歡他一樹梅花一放翁的瀟灑放達。

喜歡他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的自勵對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