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乾眼症?中醫體質學告訴您為什麼

乾眼症, 也稱為乾燥性角膜結膜炎, 其特徵是眼部乾燥、癢、發紅、畏光和視力模糊。它是一種因為淚液分泌不足,或淚液過度蒸發,或淚液分佈不均,造成眼球表面無法保持溼潤而引起的疾病,降低視覺質量,影響工作和生活。另外,患者頻繁的複診與多種藥物的使用也給乾眼症患者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乾眼症?中醫體質學告訴您為什麼

圖1: 乾眼症

乾眼症是最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全球範圍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乾眼病的患病率為5%至50%。美國健康調查數據顯示美國6.8%的成年人口(約1,640萬人)診斷出乾眼病。乾眼病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18至34歲年齡段的患病率為2.7%,≥75歲年齡段的患病率為18.6%),女性高於男性(8.8%對4.5%)。中國大陸乾眼病的患病率為17%,其中女性患病率為21.6%,男性患病率為15.6%,前者明顯高於後者 [1]。 但西醫目前還不能解釋為什麼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男性而中醫可以解釋(稍後見下文)。

傳統的西醫治療方面主要包括藥物(以人工淚液為主)及非藥物(改善生活方式及環境)治療, 還有小手術(譬如淚道栓塞術)等可作為輔助治療。 對於臨床上一些治療成效不佳的嚴重案例,也會考慮使用自體血清滴眼液以及治療性軟性角膜接觸鏡。 儘管乾眼症有許多治療方式,但實際治療效果仍無法令所有人都滿意。 有研究報道將近20%的乾眼症患者對治療效果感到不滿意,尤其女性的比例比男性更高。因此近年有越來越多的乾眼症患者尋求補充替代醫學療法,譬如中醫療法

從中醫體質的角度進行乾眼症的治療是目前的一個方向。中醫體質這個概念源自於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是指人受先天和後天影響而呈現的一個生存狀態,綜合了形體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等方面的特質。 這些個體特質決定你的生活行為、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疾病發展過程。 體質有強弱或偏寒偏熱之分,根據個體差異來進行分析和決策是中醫治病特色,也成為中醫養生的重要依據。體質共分為九個類型,包括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乾眼症?中醫體質學告訴您為什麼

圖2 九種中醫體質

中醫研究表明:(1)女性成為不平衡體質的概率是男性的3-4倍; (2) 三種不平衡體質“陽虛”、“陰虛”或“痰溼質”的人容易患有乾眼症。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女性乾眼症的患病率比男性高。中醫體質理論中認為陰虛患者因體內體液缺乏,容易皮膚偏乾燥熱,因此常表現乾咳少痰,也常觀察到同時淚水較為缺乏。 陽虛患者缺乏體內運轉循環的能量,因此常觀察到四肢冰冷,臉色蒼白,另外睡眠時不易閤眼,或許可以解釋淚水較易蒸散不足。 痰溼質被認為體內氣血循環不良,不利體內新陳代謝,因此患者常呈現體型肥胖伴有皮脂分泌旺盛等問題,從而推測此類病人在眼睛瞼板腺可能伴隨異常油脂分泌與代謝,間接造成患者淚水的脂質層不穩定,造成淚液易蒸散進而產生乾眼。 但以上三種體質與乾眼症之間的關係仍待日後更多研究證明。

總的來說,西醫治療在處理疾病時多為應對式也就是待發病後才做診斷及治療;而中醫認為除了平和體質被視為一種平衡且健康的身體狀態外,其他8種體質皆為不平衡的身體狀態。 中醫治療方式系統性地考慮了9大體質, 著重病人的“個別性”,重點於恢復病人整體的平衡與和諧,而不是隻關注治療病人罹患的“疾病”。 期望將來能從預防醫學角度,針對不同體質給予不同的預防建議與疾病治療,以減少乾眼症所造成的影響。 另外,搭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

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策略或能降低疾病的惡性循環,改善乾眼症所造成的困擾。

#真相來了#@頭條健康

本文由北美小丫所著, 版權屬於北美小丫,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參考文獻: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2167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