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塘大事記

話說理塘,說起理塘就不得不說說倉央嘉措的詩,《仙鶴》,這首在理塘廣為流傳的詩文,他代表了自由,愛情,浪漫,慈悲和美好。

給我一雙白鶴的翅膀,

我要飛去遙遠的地方,

不往別處去了,

只看一眼美麗的理塘……

理塘縣位於四川省西部,甘孜州西南部,面積1418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14米,距離康定285公里,距成都654公里。

理塘大事記


境內海拔最高峰為格聶山,海拔6204米。理塘縣城所在地高城鎮海拔4014米,有世界高城,西藏門戶之稱。

理塘因以廣袤無垠的毛埡草壩為主而得名。

藏語稱“勒通”,“勒”意為青銅,“通”意為草壩、地勢平坦;語意為平坦如銅鏡似的草壩。

又被人們譽為“金色的理塘。

理塘大事記


理塘,漢為白狼地,隋隋屬利豆,唐屬吐蕃,元屬山西行省。

元至元九年(1272)置李唐州,後設奔不兒亦失剛招討使司;

至元二十五年(1288)設錢糧總管府。

明置裡塘宣撫司,後為扎兀東思麻千戶所;明末清初為固實汗屬地。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設正副營官,屬青海和碩特部;

康熙五十七年(1718)內附四川省;

雍正七年(1729)置裡塘正副宣撫司,屬打箭爐廳;

光緒三十二年(1906)置裡化縣;

宣統三年(1911)奏準置裡化廳,轄稻壩(稻城)、定鄉(鄉城)、順化(理塘)等縣。

土司制度始於元,至清而興。

民國元年(1912)設裡化府,民國三年(1914)置理化縣。

1950年5月31日理化縣解放,翌年5月更名理塘縣至今。

下面是理塘的大事記!

至元九年(1272)置李唐州,歸雲南麗江路管轄,治所李唐城(現高城鎮)

至治三年(1323),西蕃參卜朗(含李唐參卜朗)諸族叛亂,朝廷命鎮西武靖王溯思班等發兵討伐。

泰定元年(1324),朝廷遣使詔諭各參卜朗。

泰定二年(1325),各參卜朗歸降,朝廷賜其酋首班木幾銀、幣、帛等(李唐參卜朗在今縣城北)。

同年,以乞刺失思八班藏卜為吐蕃等路宣慰使都元帥,兼管長河西、奔不兒亦失剛、察沙加兒、朵甘思、朵思麻等地,置都元帥府於李唐(不久即廢,由奔不兒亦失剛招討使司管轄)。

洪武二年(1369)二月,授裡塘地方為扎兀東思麻幹戶所

萬曆八年(1580),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錯在裡塘城建黃教寺,命名長青春科爾寺。

長青”意為彌勒佛,“春科爾”意為法輪;全意為“彌勒佛之法輪”。

萬曆四十八年(1620)後的80年時間,蒙古族固實汗勢力在藏區興起,裡塘土司屬青海和碩特部管轄,由西藏委任弟巴(漢稱營官)

康熙四十七年(1708),第七世達賴喇嘛噶桑嘉錯降生於裡塘城南澤馬村。

康熙五十七年六月辛丑(1718年7月21日),四川巡撫年羹堯奏言:“裡塘地方,今因拉藏被害,無所統屬。臣等飛諮護軍統領溫普等速選滿、漢官兵,前赴裡塘駐防。請設驛站,以速兵機。自打箭爐以西至裡塘,應添十站;每站設馬六匹,照打箭爐護馬辦法,倍付草料,另撥銀兩支給。”獲准。是為清廷在裡塘設驛站的開始。

康熙五十八年二月辛未(1719年4月17日),清廷在成都等地選滿兵500名、提標兵1000名、協兵500名一同深入藏區,攻取裡塘等地。

同年六月丁已(8月1日),副將嶽鍾琪一到裡塘,即將蓄有叛意的達注郎章巴、塞卜騰阿住等營官誘擒正法,並革去長青春科爾寺堪布職。

於是頭人、百姓威凜軍威,傾心投誠,輸糧納貢,承應差事。議立堪布並正副營官,開造大小堡寨15處,頭人30名,百姓5320戶,大小喇嘛寺院45座,喇嘛3270餘眾。

而裡塘附近的瓦述祟西、毛埡、曲登等處酋長亦各呈戶口,上納糧馬。鞏固了清王朝統治裡塘地區的基礎。

同年,勒安邦又名松弄大吉(七世達賴喇嘛的繼父)議立為裡塘大營官。

康熙五十九年(1720),七世達賴喇嘛由清軍護送至拉薩布達拉宮坐床,年僅13歲。

同年,四川總督年羹堯奏疏說:裡塘地居荒服,大兵一抵其地,堪布、弟巴(營官)率眾來歸。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為始,願輸納錢糧,其錢糧即可在軍前交用,免入川省額賦,俟西藏平定另行請旨定奪。應如所請。是為裡塘納丁口糧的開始。

康熙六十一年(1722),瓦述毛埡酋長索朗羅布,曲登酋長安邦,長坦酋長側冷,崇西酋長杜納臺吉,毛茂埡酋長側冷工相繼投誠,各呈戶口,上納糧馬。

雍正二年(1724),清廷賜七世達賴金玉冊印文“西天大善自在佛普通瓦赤吧達賴”。

雍正三年(1725),中甸、裡塘、巴塘等內屬。從此裡塘直屬四川省管轄。

雍正六年(1728),置裡塘糧臺。由州、縣官任糧務,負責驛站糧運,作為清廷的流官,對土司起監督作用。

裡塘成為四川通往西藏的五大驛站(打箭爐、裡塘、巴塘、察木多、拉里)之一。

同年十二月壬辰(1729年1月25日),七世達賴喇嘛由拉薩啟程至裡塘,由四川重慶總兵官任國榮帶領進藏兵丁2000名前往裡塘暫駐防護。

雍正七年四月丙戌(1729年5月9日),川陝總督嶽鍾琪奏設:“四川巴塘、裡塘等處,請授宣撫司三員,安撫司九員,長官司十二員,給予印信號紙;副土官三員,千戶三員,百戶二十四員,給予職銜,以分職守。

內巴塘、裡塘正副土官,原無後代頭目承襲,請照流官例,如有事故,開缺提補。”因此,清政府授協助進兵西藏有功的大營官江擺之子安本為裡塘宣撫司,並頒雍字1305號銅印一顆,號紙一張。授僧營官康卻將錯為裡塘副宣撫司,頒發銅印一顆,號紙一張。

雍正八年(1730),裡塘屬四川省雅州府打箭爐廳管轄。

乾隆五年二月乙酉(1740年3月11日),皇帝詔諭:“朕聞裡塘土司二員每年所得養廉銀不能敷用,生計未免艱窘。查裡塘地方徵收錢糧內,有應交打箭爐充餉者,著將四百兩賞給土司官二員,俾用度得以從容,示朕優恤之意。”從此,裡塘正副宣撫司年應納稅賦銀450兩,除扣留400兩作養廉外,餘50兩仍上交打箭爐廳。

乾隆十年(1745),清政府發兵攻打瞻對(新龍),在裡塘、巴塘預購糧1500石,裡塘縣負責轉運軍事糧餉至戰地。

乾隆十一年(1746),清政府兵部複議:裡塘宣撫司安本才具平庸,短於撫奴,失地容奸。本應照例革職,姑念其辦運糧務尚為勤勉,請從寬降為副土司。

宣撫司由明正土司守備汪爾結升補。

乾隆十四年(1749),因明正土司汪爾結為宣撫司,居安本之上,裡塘民眾不服。

兵部複議:仍以安本為宣撫司,汪爾結為副。

乾隆二十二年(1757),汪爾結以侮謾裡塘糧務,奉四川總督部堂批准,將其移化林坪(瀘定縣興隆鄉境)建房安置,並賞銀400兩。

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廷諭旨: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裡塘的第巴阿木布木之孫查霍,在出生時就有異兆,稍長喜讀經書,因遣沙克都爾堪布等在裡塘面問。

乾隆三十一年(1766),裡塘宣撫司安本死後,由其女婿丹真貢布(毛埡長官司索諾木扎爾之弟)拔補宣撫司。

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廷頒給丹真貢布乾字第12018號銅印一顆,四十四年丹真貢布晉京引見,賞戴花翎。

乾隆四十年正月王子(1775年2月3日),清政府派副將韓廷良等到裡塘,捉拿“夾壩”(士匪)二人正法。

並傳諭文綬,嚴令所屬實心訪拿餘匪,不得漏網。

同年庚申(1775年2月),清政府軍機大臣複議:在裡塘等處各添設外委、把總各員,協同辦事。

乾降四十二年正月戊子(177年2月28日),清廷諭旨:裡塘一帶為通藏大道,各番等敢於搶劫塘馬及過路行人衣物,實屬大幹法紀,自應追捕盡獲,從重辦理。已查獲裡塘、巴塘“夾壩”格絨七立等13名,審擬分別斬決。

乾隆五十三年(178)八月六日,成都將軍成德抵裡塘,土司索諾更登謁見稟稱:裡塘番民為數不多,於承辦烏拉之外不能復撥土兵赴後藏協助剿辦匪事。軍機大臣傳諭:“其有不願者,毋庸勉強”。

乾隆五十六年三月癸未(1791年4月11日),成都將軍成德、四川總督鄂輝奏準:裡塘、巴塘二臺原奏買稞、麥各2000石,今西藏等處業經酌減,該二臺亦應一律減貯。查裡塘現有青稞1208石,巴塘現有青稞1829石;應請即令裡塘長貯1200石,巴塘長貯1800石。

同年,七世帕克巴拉呼圖克圖,名益赫宣馬巴登登比俄美,裡塘毛埡人,年內加封號。

嘉慶元年(1796),八世帕克巴拉呼圖克圖,名洛絨宜美巴登登比宜美,裡塘濯桑人本年由拉薩布達拉宮金奔巴瓶中籤。

嘉慶八年(1803)七月,裡塘副宣撫司羅讓策登侍母朝山,在雲南中甸為頭人殺害。

清廷以裡塘宜撫司索羅更登對所屬頭人管束不嚴,革去土職;由土都司希羅工布拔補為裡塘宣撫司。

嘉慶十二年(1807)二月,希羅工布因追匪遇害,裡塘宣撫司之職由頭人阿策拔補。

同年,天全知州調裡塘同知、進士出身的陳登龍著《裡塘志略》,全書計13000餘字對裡塘宣撫司的設置、貢賦、疆域、戶數等均有記載,是裡塘歷史上第一部志書。

嘉慶二十一年(1816)三月二十九日,十世達賴喇嘛降錯(又名噶勒桑建燦)生於裡塘火竹卡。

咸豐元年(1851),九世帕克巴拉呼圖克圖,名阿汪洛絨木旁宜美格里丹批,裡塘營官壩澤馬村人,由拉薩布達拉宮金奔巴瓶中籤。

咸豐八年(1858),查錄頭人此木格西謀爭裡塘長青春科爾寺副堪布,與土司挾仇互劫多次,拆毀驛站,受到清廷嚴厲警告。

咸豐九年(1859)三月,清廷責成地方將此木格西等拆毀驛站的一千人犯分別作了殺頭、遷徙、悔罪等處罰。

咸豐九年十二月壬寅(1859年12月20日),清廷諭內閣:裡塘善後事件辦理完畢,

會同出力之土守備仁真工布為夷眾遵服,準其作為續設五品宣撫司,協同副土司妥為撫

奴;併發給印信號紙。

光緒元年七月己亥(1875年8月5日),裡塘長青春科爾寺喇嘛更登培結與瞻對(新龍)藏官膨繞巴通謀,聚眾萬餘駐紮裡塘寺一帶,妄圖藉端聚眾釁事,挾持土司,要其拆其驛站。

四川派知府馬玉堂等率領漢、士官兵馳攻裡塘喇嘛營壘,更登培結被擊自焚擒拿首惡仁青熱丹等正法,藏官膨繞巴被撒職。

光緒六年(1880)六月,查錄“野番”依賴瞻對(新龍)藏官劫掠裡塘土民糧食、牲畜及塘鋪官馬,逼勒裡塘木拉石轉向瞻對。

裡塘正副宣撫司忿極不甘,調集土兵數幹“野番”亦聚兵抵禦,相持不下。

八月查錄“野番”糾集四千人,直抵裡塘,圍攻土司官寨糧臺,成都將軍恆訓、四川總督丁保楨派員督戰,十月攻滅查錄野番圍牆碉堡,所佔

木拉石數百戶仍舊歸裡塘土司管轄。

光緒二十三年(1897),鄉城喇嘛普仲扎娃背叛裡塘土司,抗繳賦糧,拒絕支應差事,

裡塘土司派守備李朝富前往開導,普仲扎娃誘殺李朝富父子三人。四川總督鹿傳霖復派

遊擊施文明討伐,因寡不敵眾,在火竹卡施文明被俘,遭殘害。

光緒二十八年(1902),裡塘寺堪布品初郎吉與裡塘土司四郎佔堆、朱洛吉村爭權肇釁。

瞻對藏官也欲廢土司,管轄裡塘地方,動輒支使人拆毀驛站,以圖挾制。打箭爐廳同知劉廷恕於五月初一日由爐出關,星夜馳抵裡塘。

品初郎吉仍不服開導,施放槍炮以阻止官軍安營,形成兩軍對立之勢。劉分兵五處:一紮麻裡堆,一紮前街大路要口,扎小喇嘛寺後山,一紮大喇嘛寺山頂。

又派遊兵一隊分途承應,以絕外援。乃射示諭入寺,解散脅從,以孤其勢。

十五日攻破喇嘛寺大招殿,激戰一晝夜,傳號洛桑郎吉率眾潛逃之時被生擒於陣前斬首,餘眾繳械投降。

於是,另立堪布昂翁滾噶,使瞻對藏官意在以宗教之名廢裡塘土司之心得以收斂。

光緒三十一年(1905)六月,因巴塘駐藏幫辦大臣鳳全被殺一案,趙爾豐增援路過裡塘時,土司頭人拒不支差,趙爾豐遂將正副宣撫司看管起來(後一被放逐一自殺),並殺頭人2名示儆,糧乃運行。

光緒三十二年(1906)八月,趙爾豐來裡塘,因正副宣撫司缺,宣佈實行改土歸流。

光緒三十三年(1907)八月奏準,裡塘改為裡化廳。

光緒三十四年(1908)擬升裡化廳設同知,由試用通判李克謙任知事。

同年,裡化開始辦小學教育,計有初等小學校3所,教員5人;官話小學校10所,教員10人;幼稚校1所,教員1人。

宣統元年(1909)六、七月間,裡化試用通判李克謙奉令同河口(今雅江)縣令李競成、三壩廳(即後之義敦)委員鄧樂材、稻城委員張中亮,分別走勘裡化廳東南西三方界址,並立界碑。

宣統二年(1910),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驅走瞻對藏官,實行改土歸流,三壩廳又復歸裡化廳

同年,裡化糧務李克謙將全縣分為東南西北中5保,45村,共1830戶。

宣統三年(1911)十月,裡化宣撫司被廢除。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五月,鄉城以打馬阿加為首率眾幹餘人來裡化,在長青春科爾寺內嘯聚叛亂;五日晚,裡化糧務陳廉聞訊,揮淚巡城,經武廟前時從寺廟方向射來一彈,穿胸而死。

於是,政府檔案、銀兩、槍支等被焚劫一空。七月十五日,尹昌衡等率師征剿而克。

十月改裡化廳為裡化府。

民國三年(1914),改裡化府為理化縣。

同年九月八日,理化縣成立商會,會址在縣城武廟

民國六年(1917),理化縣設郵寄代辦所。

民國八年(1919)一月,鄉城洛桑登貞等誘捕縣知事劉萓欽,再陷理化縣城,焚燒縣衙門,大肆掠奪月餘,捆載一萬餘馱;並劫少婦及伶俐小喇嘛而去。“淫穢所及,雖出家人亦難倖免。”四月方得平亂。

民國十三年(1924),稻壩甲古傾尊來理化經商,同行8人各攜手槍,以厚禮往訪駐軍團長,不見;甲懷忿而去。

副官、連長等跟蹤欲拘甲等,甲退守營官寨民房,閉門拒戰,擊斃副官、連長和士兵數人,從容離理而去。

民國十六年(1927)八月,王政和任理化縣長時,重新修建縣署衙門。

民國十八年(1929),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任乃強來理化縣,深入到下壩、木拉、塔子壩等地實地考察,對政事、民情、物產、風俗等無不涉及。著有《理化縣資料輯》一書。

民國十九年(1930),劉民哲任理化縣長時,將原依附瞻對縣的呷窪收歸理化縣管轄。

民國二十五年(1936)六月三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在理化縣以南的甲窪與四方面軍三十二軍(九軍團)會師。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月一日,由駐軍旅長曾言樞主辦,徐耕耘教授總編的《戍聲週報》創刊。內容涉及康南康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面。

同年十月,理化縣奉令徵集貴重法器、佛經,轉寄美國世界博覽會展覽,購得淨水瓶1只,佛經多頁,器物多種。

民國二十八年(1939)二月二十一日,西康省銀行理化辦事處成立。銀行除辦理儲蓄業務外,還開展薄利借貸。

同年五月,國民參政會川康建設視察團英德惠一行抵理化視察。

同年八月二十九日上午,理化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舉行落成典禮。塔高15米,方8米,上中下三層,鍍金頂蓋。內藏藏經43部,金銀五彩大小佛身126座,珍奇法器多種。

民國二十九年(1940),理化縣置電信局,屬五等局,只經營無線電報。

民國三十年(1941)十一月,西康省黨部派劉天澤為中國國民黨理化縣黨部籌備員,是為國民黨組織在理化縣活動的先聲。

民國三十一年(1942),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趙廷珍、張印渠等抵理化,決定在理化城南大草壩修建飛機場;

十二月首次派飛機高空偵察地形。

同年,西康省黨部令成立理化縣黨部,設書記長1人,幹事2人,助理幹事2人,錄事1人,工友1人。楊文瑜任書記長。

民國三十二年(1943)一月十一日,理化縣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黨員大會,並舉行新黨員入黨宣誓典禮。當時有國民黨黨員150人。

同年十月在縣城嶽鍾琪路購置房屋作為黨部辦公室。

同年六月二十四日,美國蔣森博士一行抵理化考察畜牧業。

同行的還有:華西大學畜牧系教授呂高輝,中央大學教授陳之長博士,金陵大學經濟系教授孫文鬱博士。

同年十月十一日,理化飛機場開工修建,機場擬建面積160萬平方米,翌年機場停工,雖初具規模,卻未停放過飛機。

同年,國民政府以“熱心教育”的匾額贈給曾言樞,嘉獎他從康藏茶葉公司中抽資2萬元捐贈西康省立理化小學培修校舍。

民國三十三年(1944)一月,國民政府農林部負責人張戟門等抵理化調查屯務。

同年六月,理化縣長賀覺非辭職離任。賀著有《理化縣誌稿》一書,12卷,13萬餘字,較詳盡地記述了理化縣的基本情況。

同年,理化始有雨量站,觀測內容有氣溫、降水量等,儀器安放在縣府的房頂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十二月,理化縣始設司法處,一改過去由縣長辦案為專司人員辦案。

民國三十六年(1947),理化始設警佐室,有警察人員19人,其中警官3人。

同年,理化縣參議會成立,史建侯任議長,議員多為藏族。

民國三十七年(1948)五月二十五日,理化縣發生7.25級地震,震中烈度為10度地理位置的震源中心為北緯29°7′,東經100°3′,即甲窪、雄壩、藏壩、木拉、拉波一帶。此地段民房倒毀92%左右,共倒塌陷落房屋600餘幢,損壞房屋千餘幢;其中甲多寺、西灄寺、塔依寺全部塌平,西多寺部分房屋倒塌。這次地震為雁行排列的地裂,北起縣城西北的熱水塘,向東南展開,延至德巫村南端,長約70公里。

地震中心的縣城、藏壩、維壩,德巫等處大量冒水湧沙。德巫之東南協巫村山岩崩塌,理塘河水在此阻塞5日,溫泉乾涸。

被房屋壓死800餘人,傷數百人;死亡性畜800餘頭,其他財產損失無法計算。

此次強烈地震後發生餘震180餘次,時間長達88天。

同年,理化縣城鄉天花、霍亂流行,死亡500多人,不少人流離他鄉,家破人亡。

同年,理化縣國大代表人選原定為火竹香根,後經香根提出讓其兄登批當選為國大代表。

此次大事記,先整理到解放前夕,下一篇,我們繼續整理解放後。

也正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理塘的歷史翻開了新篇章。

感謝理塘孫旗兵提供的《理塘縣誌》!

圖片來自網絡

關注甘孜故事,下期更精彩!

理塘大事記


理塘大事記


清靜散人

稀罕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