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沒真心朋友,其實是因為,不接納自己

請點擊上方關注"峽谷有聲",為你寫溫暖文字,陪你看世事繁華。

1. 他們不愛我

越來越多的人沒真心朋友,其實是因為,不接納自己

若柳說,"從讀書到工作,這麼多年,始終沒交往到真心的朋友"。

她感覺周圍的人都虛偽且薄情,自己體驗不到愛和溫暖,無法接納這些人,很受傷。

話療過後發現,若柳情緒和情感關係裡的矛盾點,出在原生家庭裡。

她在人際關係裡種種不接納,其實源於對自己的不接納。

而全然不接納的出發點,始於她與媽媽的關係。

若柳說,"從小到大,我總覺得,媽媽一直不接納和認可我。"

在她的信念系統裡,第一步是假設:我覺得;第二步是確認:媽媽不接納我。

認為媽媽不接納自己,若柳的潛意識底層能量是:我不夠好,不夠完美,因此我不配得、不值得被愛。

因為,對於幼小的孩子而言,父母就是自己的神。"連父母都認為我不好,那我肯定不夠好。"

由此,她感到沮喪、自責、缺乏自信、無法接納自己;進而對他人評判、質疑,無法接納他人。

根據吸引力法則,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不值得被人真心以待,吸引的當然是虛偽薄情的人。

因為潛意識裡,你已經自我確認了。


2. 媽媽不愛我

越來越多的人沒真心朋友,其實是因為,不接納自己

我們這一代很多人,都經歷過同一款媽媽:強勢,嘮叨,愛批評,建議和控制。

這些本無對錯,無非是由媽媽們的教育環境和成長環境決定的,是她們表達愛的方式。

媽媽認為:之所以挑剔和批評,是因為我在盡做父母的責任,只有我才會說真話。

她的內在有很多恐懼焦慮和不安全感,害怕孩子不夠優秀,害怕孩子將來不幸福。

所以她用威脅恐嚇式的語氣說教,"你看看別人家孩子,你再不努力就沒出路了......"

從年幼的孩子的角度:看到的是不滿,指責和埋怨。

而站在媽媽的角度:我愛你才批評你,告訴你哪兒不夠好,並不是真的覺得你不行;是為了讓你改善,變得更好。

但是孩子並不是這樣感受愛的。孩子認為,媽媽對自己充滿挑剔,對自己不滿意。

孩子更在意父母對自己的肯定:"媽媽,你能不能表揚我,認可我,愛我?"

孩子要的,是媽媽的信任和溫暖,也就是無條件的愛:"你到底愛不愛我?能不能好好愛我?"

家長要的,是孩子的平安和安全:"至於愛,還用說嗎?當然愛你!母親天性就愛孩子。"

而孩子小時候,對於安全並沒有太大的概念,在父母面前始終感覺安全。孩子唯一在意的是:媽媽到底愛不愛我。


3. 我不愛我

越來越多的人沒真心朋友,其實是因為,不接納自己

主意識裡,我們想要的夢想,比如:被愛,被尊重,愛的忠誠,金錢的富有……

潛意識裡,我們對自己的認定,比如:不值得,不配得,不夠好,焦慮,恐懼……

兩者中間的落差值,稱為情緒。

現在是過去的投射,未來是現在的投射。當下的情緒,是我們過去對於自我認知和評價的延續。

在若柳的情緒裡,有一個非常深的匱乏點和恐懼點。必然在原生家庭裡,有一種匱乏沒有被治癒和滿足。

她對人際關係不接納的情緒,源於過去誤以為媽媽不接納自己,感覺自己不夠好,源於一份索愛不成的匱乏。

首先,可以做與媽媽和解的冥想;也可以畫曼陀羅,清理與媽媽之間的卡點。

其次,要帶著很大的覺知,去照見曾經的那個傷痛點和匱乏點,看到這份情緒的因緣。

別人的薄情寡義,並不是真的。是你的匱乏點產生了連鎖反應,念念疊加形成了磁場,被吸引出來配合你演出的。

所以,此刻可以做的,是放下舊有的自我認定和自我攻擊,與自己和解。

同時,不再把兒時媽媽的批評所衍生的情緒,延續下去,與媽媽和解。

當你可以覺察,覺知,照見自己的情緒到底因何而來,因何而去,就知道一切因你而起,其實不存在真正的受害者。

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創造自己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