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引種與系統選育分別是指什麼?具體應該怎麼操作?

本文系作者哈呵哈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引種是指從國外或外地引進食用菌新種類或新品種,通過適應性栽培試驗後,最後在本地推廣栽培。系統選育又稱為選擇育種,是以食用菌的自然變異為基礎,有意識地控制和積累有益突變,經過長期去劣存優的選擇,最終培育出優良新品種。系統選育方法簡單,應用普遍,雖然屬於傳統的常規方法,但育種效果好,也是其他育種方法的基礎。

食用菌的引種與系統選育分別是指什麼?具體應該怎麼操作?

金針菇栽培

一、引種

為了確保引種成功,避免對生產帶來不良影響,食用菌引種時應遵照某些基本原則,並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一)制定引種計劃、任何一種人工栽培的食用菌,都有性狀各異的眾多種。不同品種適宜的環境條件不同,生產特性以及適宜的產品形式也有差異。因此,引種前要廣泛蒐集相關信息,諮詢有經驗的同行,通過全面比較和分析,更加全面、客觀地瞭解有關品種的特性,後根據引種地的氣候環境和生態條件,預測哪些品種可能適應本地自然條件和栽培要求,初步確定引種的品種、區域和單位。

食用菌的引種與系統選育分別是指什麼?具體應該怎麼操作?

野外的食用菌

為了確保引種質量,應當從可靠的單位引種。由於生產者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相差懸殊,以及多次引種和各級菌種分散生產,造成在不同生產者手中的菌種差異甚大,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一些生產者對菌種的品種名稱和基本特性都不甚明瞭,因此,引種前一定要詳細瞭解供種單位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應用情況,確保引進高質量的優良品種。對於已決定引進的品種,一定要詳細瞭解其生物學特性、生產性狀和栽培技術要點,如適宜的培養料配方、發菌期、出菇期、抗逆性、抗病蟲能力、菇形特徵、產量、子實體商品性狀、適宜的栽培模式和出菇管理技術要點等。

食用菌的引種與系統選育分別是指什麼?具體應該怎麼操作?

食用菌栽培

(二)品種性狀觀察、最好選擇2~3個品種同時進行小規模試種,以當地推廣的優良品種為對照。初步觀察引進品種對本地氣候環境和生產條件的適應性,選擇表現良好、符合引種要求的品種做進一步的比較試驗。(三)品種比較和區域試驗、對初步篩選出的引進品種,擴大栽培規模,通過品種比較試驗和區域試驗,確定最優的品種及適宜的推廣範圍。(四)栽培試驗、通過栽培試驗進一步明確引入品種特性,並形成配套的栽培措施。(五)品種配套、根據市場和當地的氣候特點,選擇1個以上的品種進行栽培,以提高經濟效益,防止災害性氣候帶來生產風險;即使只栽培1種食用菌,也應當選擇適於在不同區域、不同生產條件和不同季節進行栽培的多個品種。

食用菌的引種與系統選育分別是指什麼?具體應該怎麼操作?

食用菌栽培

二、系統選育

食用菌在生長過程中會不斷受到來自外界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從而發生遺傳物質的改變,這種現象稱之為自發突變。根據育種目標,利用野生菌株和栽培品種在生長過程中由於自發突變而形成的變異類型進行人工選擇,從中分離選育出優良新品種的過程就是系統選育。優良品種系統選育的程序一般包括如下方面:(一)種質資源的收集、根據系統選育目標,儘可能地收集足夠數量的有代表性的種質資源。一方面收集國內外生產中應用的栽培品種和有關單位保存的野生菌株,另一方面廣泛採集野生菌株。野外採集時,同種食用菌不同菌的株採集地點的地理條件應有明顯的差別注意詳細記錄時間、地點、海拔、坡向、基質等採集信息。(二)純菌種分離、採集到野生食用菌或發現優良變異菌株後,應儘快採用孢子分離、組織分離、菇(耳)木分離等方法取得純菌種。

食用菌的引種與系統選育分別是指什麼?具體應該怎麼操作?

食用菌栽培

(三)生理性能測定、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縮短育種時間,對於已收集或採集分離到的純菌種要進行生理性能的測定。在平板培養基上對不同菌株進行拮抗試驗,淘汰那些來源相同的無拮抗性(即無體細胞不親和性)的菌株,保留那些有拮抗性的菌株。進一步可在平板培養基上測定有拮抗性的菌株的菌絲生長速度、生長勢、對於溫度的反應等生理特性。(四)生產性能比較試驗、經生理性能測定後初步篩選出的菌株,需進一步通過出菇試驗,比較它們生產性能的優劣。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袋栽、瓶栽、段木栽培、露地栽培、層架栽培等適當的栽培模式和方法。應當按生物統計的原理進行出菇試驗設計,使接種量、培養基成分、栽培管理措施等可能影響試驗結果的因素保持一致。對每個菌株的菇形性狀、色澤、溫型、出菇期、乾鮮比、產量、菇數等,都要做詳細觀察和記錄。

食用菌的引種與系統選育分別是指什麼?具體應該怎麼操作?

食用菌栽培

(五)擴大栽培試驗、菌株做完生產性能比較試驗後,對初步選出的優良菌株,進一步擴大栽培規模,比較其出菇情況,對篩選結果做進一步驗證。每個品種一地一次的代料栽培面積不少於50m2,段木栽培每品種不少於100根。最好採取多年多點重複試驗,栽培試驗結果要進行統計分析。(六)開展示範推廣、經擴大栽培試驗後,對選出的優良菌株有了更明確的認識;但在大規模推廣之前,應選取數個有代表性的試驗點(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等)進行較大面積的示範性生產,以進一步確定擬推廣優良菌株的特性。待結果得到確證後,才可逐步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