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之爭”——赫梯安塔赫舒節日中國王與王后地位考辨

 內容提要:安塔赫舒節日不僅是赫梯人所舉辦的宗教性活動,還是以赫梯國王和王后為代表的統治階層實行國家行政管理和穩定社會秩序的手段之一,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赫梯王國的政治文化。在不同時期的安塔赫舒節日文本中,國王和王后雙方角色和作用存在著變換,其本質就是赫梯王權政治中的“帝后之爭”,然而節日活動中這種“帝后之爭”的趨勢似乎又存在著相互矛盾之處。通過對赫梯王國曆史上不同時期王權政治變遷的梳理,這種表面上相互衝突的趨勢得到了合理的解釋,安塔赫舒節日中的“帝后之爭”恰恰也真實地反映了赫梯國王和王后之間的關係。

   詞:赫梯/安塔赫舒節日/國王/王后/王權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赫梯節日中的國家治理和社會秩序研究”(18CSS01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蔣家瑜,男,安徽來安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

  


“帝后之爭”——赫梯安塔赫舒節日中國王與王后地位考辨


  赫梯王國(公元前1650-公元前1180年左右)位於安納托利亞半島(今土耳其共和國境內),常被劃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古王國、中王國和新王國(亦稱帝國)①。赫梯王國的主要締造者是印歐赫梯人他們作為外來者,積極地學習和借鑑了安納托利亞半島本土以及兩河流域等地區的文明成果,與哈梯人、魯維人等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赫梯文明②。因此,赫梯王國在文化上呈現出本土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多元文化特徵。

  節日慶典是赫梯多元文化的重要體現之一,數量眾多的赫梯節日③不僅是赫梯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與赫梯王國的政治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因為其節日中的一些活動直接就是圍繞著以國王和王后為代表的赫梯統治階層而展開。雖然赫梯節日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取悅神靈”④,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政治目的依然有跡可循。例如有學者就認為:“赫梯王國所支持的宗教節日都是為了表達節日參與者對國王的忠誠;對國王而言,這些宗教節日也是其為了實現達到宗教認同和統一的目的。”⑤

  國際學術界對赫梯節日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節日泥板文獻的整理⑥以及探討節日宗教性和活動過程⑦等問題上。但近年來,赫梯節日研究呈現出以政治管理為研究視角的新趨勢⑧,中國也有學者曾撰文分析了基拉姆節日政治儀式功能及其在國家統治中發揮的作用⑨。因此,從政治統治和政府管理的角度來審視赫梯宗教節日是當前國內外學術界研究的新動向。本文即以赫梯安塔赫舒節日文獻為基礎,擬從赫梯國王和王后在該節日中的活動出發,專門梳理國王和王后在活動中角色與作用的演變狀況,並用赫梯王權政治的變遷史來解釋安塔赫舒節日中看似存在著矛盾的“帝后之爭”現象。

  一、安塔赫舒節日及其文獻概況

  安塔赫舒⑩節日是赫梯王國舉辦的重要宗教節日之一(11),它在春天舉行,持續時間長達38天(12),從文獻中的表述“如果國王在哈圖沙城過冬……但如果國王在其他地方過冬,當春天來臨時……”(13)以及“為了安塔赫舒節日,在每年的春天裡”(14)來看,其具體可確定為每年的早春時期。安塔赫舒節日時間結構以天為單位,其活動大都始於早晨,結束於晚上。安塔赫舒節日的舉辦地點主要圍繞著赫梯王國的都城哈圖沙以及周邊的一些城市(15),其遵循著一個特定的規則:以哈圖沙城為中心,按照自北向南的路線在其他若干城市舉行節日慶祝活動。此外,從城市內部的地點結構來看,一個名為“哈稜圖屋”(16)的建築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國王和王后出發前往各個神廟內部或者其他房屋的必經之地。

  整個安塔赫舒節日的基本活動流程是:國王和王后乘坐馬車在不同的城市之間巡遊,在進城前、城門口處和進城後都會有相應的儀式活動。在各城市內部不同神廟、房屋、宮殿等建築中,國王夫婦需身著盛裝,在眾人的陪同下出發,先後做完清潔、擺放祭品等儀式,然後開始獻祭和祭酒等活動。敬酒是節日的核心活動,國王夫婦需要向赫梯國家的諸位神靈敬酒,期間伴隨著奏樂跳舞等活動。節日的尾聲是眾人退出神廟、房屋或宮殿等建築,並關閉大門。但這個基本流程並非固定不變,它可能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進行不同程度地調整,這讓我們看到了安塔赫舒節日變化的一面。

  安塔赫舒節日的各個活動按照其性質可以歸類為儀式活動和祭祀活動,前者包括歡迎、跪伏、清潔、傳遞物品和擺放物品、奏樂歌舞以及比賽等,後者則是圍繞神靈而進行的獻祭、祭酒、供奉、敬酒以及祈願等。這兩類活動並非涇渭分明,它們既互相獨立存在,又互相交織進行。儀式活動始於節日開端,伴隨並服務於祭祀活動,祭祀活動是整個安塔赫舒節日的核心主體。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儀式活動就是祭祀活動的準備活動,它還是祭祀活動進行過程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祭祀活動。

  雖然安塔赫舒節日活動的人員眾多,但以國王、王后和王子為代表的赫梯國家統治者才是整個節日活動的核心和主體,行政官員、宗教人員和其他人員既是節日活動的輔助者,又是節日活動的參與者。因此,整個安塔赫舒節日的官方色彩比較濃厚,目前幾乎看不到民間參與節日活動的情況。在各類人員的共同作用下,整個節日井然有序地進行。

  安塔赫舒節日被人們用楔形文字刻寫在泥板之上(17),其書寫語言是赫梯語,但文獻中常含有一些蘇美爾語、阿卡德語和胡里語的詞彙和句子。現存的安塔赫舒節日泥板文獻數量眾多(18),它們主要出土於赫梯王國的都城哈圖沙的下城,其具體位置主要有三處:大堡(Büyükkale)、第一神廟(Tempel I)和斜坡上的房屋(Haus am Hang)。大堡是赫梯宮殿和王室檔案庫的所在地;第一神廟可能主要用於供奉兩位最重要的赫梯神靈——赫梯的雷雨神和阿瑞那城的太陽女神(19);而斜坡上的房屋則位於大堡和第一神廟之間的斜坡上,也是一個泥板檔案室。

  按照泥板內容和書寫風格,安塔赫舒節日文獻可以分為綱要泥板(20)和具體日程泥板(21)。從記述形式上看,綱要泥板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主要介紹安塔赫舒節日的舉行時間和背景;第二部分是主體,即按時間順序(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來記述安塔赫舒節日的主要活動程序和內容,每一天都會以“次日(赫梯語為lukkatti ma)”來開頭;第三部分是題記,其包含整個節日的持續時間等信息。從內容上看,綱要泥板對具體的活動內容大都“一言概之”,很少對細節進行描述,語言風格可謂言簡意賅。具體日程泥板所記載的內容則主要是對節日活動的具體細節進行描述,它或是詳細記載各類人員的活動,或是羅列給諸神的獻祭物品及數量。具體日程泥板的題記部分一般都包含了該泥板是否書寫完成、節日的地點和時間等要素。

  由於楔形泥板的成文年代不同,綱要泥板文獻和具體日程泥板文獻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版本和抄本。根據泥板上楔形符號書寫形式的差異和赫梯語在赫梯王國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特徵,學者們將安塔赫舒節日泥板斷代為三個階段:中王國(mh(22))、新王國(jh)和新王國後期(sjh)(23)。這種文獻時間斷代為研究安塔赫舒節日的歷時性變化提供了可能。

  安塔赫舒節日文獻各個版本和抄本之間的差異反映出該節日在赫梯王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狀況。由於該節日文獻記載的赫梯國王、王后以及王子等人員往往都沒有具體姓名,僅僅是以泛稱形式出現,所以我們只能根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