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喊沒回應,女孩挨50耳光,打人者因沒獲得認同感,曾6年級輟學

【事件梗概】

被打者15歲,打人者19歲,都是女孩,打人者用手打另一女孩耳光,手打累了,拿起鞋底又打,打人者邊打邊問:”怎麼她們都是姐,我就不是姐唄,你叫我姐了嗎,給你面子了嗎?……”

被喊沒回應,女孩挨50耳光,打人者因沒獲得認同感,曾6年級輟學

而被打的15歲女孩,全程沒反抗,沒呼救,只是不停地說:“姐,我錯了……”而其他的小夥伴沒有同情,沒有勸解,有的只是拍視頻、起鬨、大笑……

被喊沒回應,女孩挨50耳光,打人者因沒獲得認同感,曾6年級輟學

【15歲女孩為什麼不反抗】

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會渾身冒冷汗,到底是怎麼了,到底是誰的錯?為什麼15歲女孩不反抗?

15歲的女孩本是天真爛漫的年齡,正值是中學階段,應該無憂無慮的學習。這個女孩為什麼不跑?為什麼不大聲呼救?她們是在飯店裡相遇,如果大聲呼救應該會被別人救下。

可是15歲的女孩沒有選擇呼救,也沒有選擇逃跑,只是選擇了默默忍受傷害。當自身處於弱勢的時候,默默承受也許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形式,因為反抗容易導致更多的毆打。一定不要讓自己處於密閉的環境中,要時刻找到出口,找到機會,快速奪門而出。

被喊沒回應,女孩挨50耳光,打人者因沒獲得認同感,曾6年級輟學

【19歲女孩曾六年級畢業就輟學,為啥不完成義務教育】

19歲的打人者田某已迫於壓力自首,最終受到了罰款拘留的處分,但是背後的原因卻引人深思。

被喊沒回應,女孩挨50耳光,打人者因沒獲得認同感,曾6年級輟學

這個19歲的女孩,小學六年級畢業的時候應該是12歲,也就是七年前開始下學,當地有關部門為什麼不強制她完成義務教育。筆者從教十年,從最開始的控制輟學率3%以內,到3次全返記錄,再到最後的必須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可以推斷,這個女孩當時所處的環境應該屬於輟學率3%的那個時間段。

舉個例子,一個班級50個學生,按照當時輟學率來說,只允許1.5個學生,也就是1個學生。也許這個19歲的女孩就是那班級中僅有的輟學學生吧。

當然現在控輟保學,不拉下一個學生,學校分片區統計適齡學生上學信息。

沒有完成義務教育,學生的思想也是有偏差的,容易情緒化。記得我教六年級的時候,我們班就有一個女生打了另外一個女生一個耳光。具體原因很簡單,被打的那個女孩和其他學生在玩,用欒樹種子互相投擲玩(學校有很多欒樹,結的種子落地上,學生撿起來投著玩),不小心投到打人的這個女孩身上了。

然後這個女孩直接就怒了,過去揪著那個女孩的衣領給了她一巴掌。被打的女孩當場就哭了。之後被打的女孩哭著找我,我給他們調解了。原來打人的那個女孩生氣就是因為她被投了,那個女孩不道歉,如果當時她說一句對不起,她也不會去打她。

這個女孩因為早年輟學,心裡渴望認同。她喊了被打女孩幾聲,沒有得到回應,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如果那個女孩解釋一下自己再打手機,沒聽見,或許好一些。

被喊沒回應,女孩挨50耳光,打人者因沒獲得認同感,曾6年級輟學

現在她也受到應有的懲罰,被罰款拘留。

【反思】

處於青春期的女孩更應該保護好自己。

家長和老師不可能一直跟著學生。如何防止青少年被同齡人欺負呢?

1、遇到被欺凌,應該第一時間向老師和家長反映。也就是要不僅向老師反映還要向家長反映。

2、未成年人保護法應該保護未成年人,當施暴者是未成年(本文中19歲已經成年了)的時候,這個時候未成年的施暴者,也應該受到懲罰。

3、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要第一時間找到安全通道。不要單獨去陌生的封閉場所。遇到緊急情況,可以跑到大街上大聲呼救,或者就近去商場或者人多的地方。

女孩挨50耳光,就只是因為被喊沒有應答,而這個打人者曾在6年級就已經輟學,一點小事要打50個耳光,心理該多陰暗?為什麼如此暴力,不能好好說話?被拘留之後需要好好反思,更應該反思的也有她的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