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明朝200多年未能降服蒙古,而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其實並不能說明朝200多年未能降服蒙古,而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主觀上,明朝政府並不願意管理蒙古。而更願意用控制貿易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為說到底,中原王朝對那塊地方看不上。就像現在美國人看不上加勒比地區一樣。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蒙古牧區需要注意,否則遊牧民族會自發形成權力中心並向中原地區進攻。但是要說通過牧區來收稅等這個就比較扯淡了。

而清朝也不是說幾十年就解決了蒙古問題。明清所屬的時代不同,清軍入關是1644年,這個時候世界史上看已經是近代史開端了。俄羅斯人越過烏拉爾山已經到了西伯利亞。清朝開始和俄羅斯人有了接觸,才開始有了疆域的概念。

在清朝之前的明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沒有疆域和國家邊界的概念。其實清朝第一次和俄羅斯劃界談判的時候,並不知道界限該劃在什麼地方。對於索額圖來說,其實當時提了三種劃界方案。

為什麼說明朝200多年未能降服蒙古,而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其實索額圖也不確定該應該以哪裡為界。對於西伯利亞的很多地理地形地貌等並不清楚。中俄的邊界談判更多的算是對東北亞和北亞勢力範圍的一次劃分:中國人拿到了氣溫相對更好地蒙古高原牧區,而剩下的極北苦寒之地全部給了俄羅斯。

對蒙古也是一樣,在北方和西邊收到沙俄的打擊之後,只能龜縮到更東邊的蒙古高原中國清朝境內,清廷得以有更充分的時間對其編戶齊民,便於統治。(想想,土爾扈特部都要東歸了,清廷才是他們的庇護所)

從世界範圍內看,蒙古的勢力在明末到清初是不斷收縮的,最後被不斷的分割,大部分回到了清廷境內。如果不考慮世界歷史進程的話,不看到這一點看這個問題就無法看清。

如果世界歷史的進程提前,俄羅斯人提前300年到來,帶來領土疆域國境線的概念,憑藉明朝藍玉在貝加爾湖全部圍殲元朝朝廷的戰功,中俄的邊界條約可能不會是清朝籤的那個樣子。看看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可能中俄邊界會簽在葉尼塞河或者勒拿河之間,整個元朝的北邊疆域都會是我大明的天下,而且是有條約作保證的天下。大明王朝將會有充足的時候消化吸收蒙古。

如果世界歷史的進程再滯後一點,俄羅斯人晚來300年,清朝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明朝。對北方的邊界控制那是不存在的,蒙古人能夠繼續策馬奔騰,那個時候,西邊是葛爾丹,北邊是另外的蒙古王工。然後清朝的疆域就和明朝朱棣使其一樣,以長城為界,佔據東北,和蒙古抗衡。

所以拋開歷史進程看歷史,視野本身就是錯誤的。

​這就像你家屋後的那塊無主空地,一直很大然後也沒人過來開發,一直就這麼空著,你們家平時也基本上不怎麼照看。

可是如果有一天有人過來量量地方或者啥的,那麼你們家第一反應就不是隨他一直空著了,而是得拉個院子開始圈地了。當然了,這個院子是圈得越大越好。本質上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