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之初吳三桂勢如破竹,卻終究未能北上,背後原因令人唏噓不已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由少數民族佔領統治地位的現象雖然不常見,但也曾經出現過,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元朝與清朝。元朝統治時期中原文明的地位非常尷尬,不管是經濟文化還是社會地位,都遠遠比不上蒙古族人,所以才會引起中原百姓的強烈反抗,直到明朝建立終於“撥亂反正”。

與元朝相比,清朝存續的時間久且民族更加團結,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在清軍入關的過程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吳三桂這個人,先是反叛明朝後來又因削藩之事反叛清朝,其名聲評價並不是很高。那麼,吳三桂既然有反抗朝廷的能力,卻為何沒有趁勢北上呢?

反叛之初吳三桂勢如破竹,卻終究未能北上,背後原因令人唏噓不已

明朝末年,李自成等各方勢力紛紛揭竿而起

吳三桂雖然是明朝的肱骨之臣,卻私心甚多隻重名利

首先來看明朝的內部形勢,朱由檢雖然是一個特別勤政的皇帝,但明朝前期積壓的危機太多,單靠皇帝一個人是根本無法挽救頹勢的。尤其是明朝末年財政虧空嚴重,既沒有強勁的兵力儲備也沒有足夠的糧草,誰都不會真心替朝廷忠誠。除了投降清軍的吳三桂以外,明朝其他的臣子也是出名的牆頭草,面對闖軍的入侵不但沒有抵抗還紛紛投降示好,這樣的明朝如何抵禦外敵入侵呢?尤其是軍事主力孫傳庭兵敗以後,明朝覆滅瞬間就變成了時間早晚的問題。從這一角度來說,吳三桂降清也是大勢所趨,至少保住了自己的實力與手下兵將。

《明季南略》中記載:“在北諸臣死節者寥寥,在南諸臣討賊者寥寥。”

其次,吳三桂雖然深得崇禎皇帝信任,卻更在乎自己。在明朝局勢岌岌可危的時候,手握重兵的吳三桂不但辜負了皇帝的囑託,還想帶著手下兵馬投降李自成,這對於他來說既是汙點亦是轉機。可是不久以後,吳三桂又調轉腳步投降了清軍,種種行為實在是匪夷所思。

其實對於當時的吳三桂來說,既然已經選擇了背叛,肯定要找實力更強的人依附,這樣才能順利保住自己的地位。

反叛之初吳三桂勢如破竹,卻終究未能北上,背後原因令人唏噓不已

作為明朝的肱骨之臣,吳三桂因削藩一事互相不信任

最後,清朝雖然給了吳三桂加官進爵的機會,卻又因削藩一事觸及其利益。不管是投降清軍還是起兵反抗削藩,吳三桂看重的始終都是個人利益。當康熙皇帝決意撤藩以後,吳三桂等人阻止不成只能選擇起兵,後來又聯繫其他幾位藩王一起,再加上鄭經的暗中幫助,成功組成了反叛勢力。在多方的協助之下,吳三桂起兵之初形勢大好,先是攻下湖南後來又拿下長江以南,逼得滿清將士且戰且退。只是很可惜,他的反叛之路也到此為止,不但沒有成功北上拿下京師,還被清廷迅速剿滅,連帶著他的盟友也沒有好下場,“三藩之亂”終於落下帷幕。

常言道“萬事無絕對”,吳三桂這幾次反叛雖然不仁義,但也可以理解,亂世之時誰都想為自己謀利。但是,既然形勢大好實力強勁,又為何會在北上之前戛然而止呢?

反叛之初吳三桂勢如破竹,卻終究未能北上,背後原因令人唏噓不已

三藩之亂過程圖解

吳三桂的反叛勢力雖然聲勢浩大,但內裡卻矛盾重重

首先來說,吳三桂雖然聯合了很多對清廷有異心的人,但並沒有真正的收服其他勢力,所以在行動過程中處處受到掣肘。明末清初的時候,吳三桂為了幫助清廷統一中原,居然喪心病狂的處置了永曆帝,這些舉動放在明朝遺老眼中無疑是不忠不孝,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都抹滅不了。因此,吳三桂反抗清廷時打出的“反清復明”口號便成了笑話,很少有人願意出面支持他。至於其他幾位盟友,尚可喜對撤藩一事不置可否,王輔臣則是牆頭草,誰都不是出於真心。再說背地裡支持吳三桂的鄭經,他雖然不滿於清廷的統治,卻同樣不信任吳三桂,出言支持只不過是權宜之計。如果吳三桂能順利攪混當前局勢的話,鄭經便可以趁勢為自己謀利。總而言之,吳三桂手中的實力看似強勁,其實就是“紙老虎”經不起推敲,所以他不敢輕易深入清廷內部,否則下場只會更加悽慘。

據《清史稿》記載:“吳三桂子應熊、孫世霖伏誅。三桂倉卒起兵,而名義不揚,中悔。”

反叛之初吳三桂勢如破竹,卻終究未能北上,背後原因令人唏噓不已

吳三桂北上情景--看似實力強勁

吳三桂之所以能佔盡上風,一方面是因為反叛之初眾人齊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出兵太快讓清廷措手不及,但這種情況並不會持續太久。而且,他手中並沒有太多兵馬,很難支持長線部署。吳三桂手裡真正能用的只有區區五萬餘人,實在沒辦法只能向王輔臣借兵,只有這樣才能幫助自己暫時挽救頹勢,順便爭取足夠的時間調兵。可是,王輔臣同樣不是個好相與的人,他不但沒有同意吳三桂借兵的請求,反而幾次推脫想“坐山觀虎鬥”,吳三桂只能面臨無兵可用的窘境。

再者說,即便吳三桂有意調兵遣將,但不管是徵集還是選拔訓練都需要不少的時間,短期內根本就無法實現,所以他只能暫時按兵不動以觀後效。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沒有充足的糧草與軍餉,吳三桂失敗是遲早的事情。吳三桂的叛亂速度雖然勢如破竹,但並沒有真正的觸及到清廷中心,所以後方補給便成了大問題。與吳三桂相比,清朝不但國庫充足還有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很快便挽回了劣勢,吳三桂再不能前進一分。一邊是空虛的後方補給,一邊是兵強馬壯的八旗將士,吳三桂投鼠忌器不敢北上。經歷了種種變故以後,吳三桂的身體狀況也出現了大問題,很快便病重難愈撒手西去,三藩的聯合勢力也隨之土崩瓦解。

反叛之初吳三桂勢如破竹,卻終究未能北上,背後原因令人唏噓不已

康熙皇帝畫像,一生功績無數福澤後代

總結

在三藩之亂的整個過程中,吳三桂雖然表面上是眾人的首領,卻並沒有真正號令三軍的權力,這種各自為營的聯合很容易潰散。不管是政治上的不得人心,還是多次反叛的名聲,對於吳三桂來說都是致命的弱點,也是其他幾人始終不能信任他的根本因素。而且,吳三桂的反叛之路名不正言不順,得不到朝臣百姓的支持,最後的結局只能是失敗。與吳三桂相比,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既有野心更有實力,而且為削藩一事準備良久,足以應對各種危機,此後大清朝的發展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清史稿》、《明季南略》、《吳三桂紀略》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金張許史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