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所謂物極必反,國產劇金牌團隊正午陽光的領導人侯鴻亮就曾經說過,不希望正午被推上神壇,因為槍打出頭鳥,這是很危險的。

而如今看來,侯鴻亮已經預言成功,正午陽光確實開始遭遇口碑反噬了。

這一個月算是正午陽光的多事之春,前有《我是餘歡水》因臺詞陷入女權風波,如今《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評的事又登上了熱搜: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點開評論區一看,大家都開始對正午劇中的女性角色們有了微詞,比如:

正午劇裡的女性角色都是扁平化的、女性角色都在為男性角色服務、女性角色都很無腦……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甚至還有人總結了,正午就沒有拍過大女主劇,從《琅琊榜》《偽裝者》到如今的《餘歡水》《清平樂》,全是大男主劇。

唯一的一部《歡樂頌》,頂多也就算是群像劇而已。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這種說法對不對我們暫且不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清平樂》確實成為了拐點,大家對此劇憤懣頗多,如今的怨氣大都是從《清平樂》堆疊起來的。

大家對《清平樂》的不滿,總結起來其實就一句話:因為劇版既不貼合原著小說,也不貼合史實;而編劇自己改的劇情,又不招觀眾喜歡。

第一個爆發點是在徽柔的感情線那。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徽柔是宋仁宗最寵愛的公主,但她愛上了太監梁懷吉,後又被指婚給不愛之人李瑋,所以婚姻之路充滿坎坷。

《清平樂》的原著小說,寫的就是徽柔和懷吉的悽美愛情故事,而劇版把公主太監的愛情改成了一條支線,把主角改成了帝后。

這事原本已經被書粉接受了,可能編劇就是想寫宋仁宗的故事,只不過需要借一下《清平樂》原著小說的骨架而已。

但意料之外的是,在大家翹首以盼徽柔和懷吉的戲份趕緊上線時,小徽柔卻率先吻了李瑋: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把這個公主終身都沒愛過的人,強行改成她的青梅竹馬,這下觀眾徹底炸了。

李瑋是宋仁宗的侄子,宋仁宗把女兒許配給他,是為了彌補未能孝敬生母的遺憾。

所以有觀眾猜測,《清平樂》這樣改是為了美化宋仁宗,淡化他作為父親卻親手製造了女兒婚姻悲劇的事實。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這不就相當於為了美化男主不擇手段麼?所以網友進而群起攻之,總結起了《清平樂》為了美化主角做過哪些不擇手段的事。

其中就包括:把一切女性角色都寫成了臉譜化人物。

比如張貴妃: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劇中的張貴妃囂張跋扈、任性妄為,還在生了公主之後疑神疑鬼,整日覺得身邊所有人都要害她。

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張貴妃相當於得了瘋魔症,最後是自己把自己給作死的。

可是網友根據史料推斷,真正的張貴妃,壓根就沒這麼誇張,她雖然恃寵而驕,但對仁宗卻是真愛,性情不被文臣理解,後來痛失三女,才不幸早逝。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而且仁宗心性純明,劇中他曾主動廢了無腦的郭皇后,後來卻又寵愛起了同樣無腦的張氏,這本身就不符合人物邏輯。

《清平樂》把張貴妃寫得一無是處,多半是為了凸顯曹皇后的完美,這也讓觀眾難以接受。

改了徽柔懷吉的線,來淡化宋仁宗的錯誤;又寫毀了張貴妃,去體現曹皇后的隱忍和大氣。

這不就是為了男女主,強行把所有配角都拿來祭天嘛。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鼓吹要走正劇風,實際操作起來卻充滿瑪麗蘇意味,一切配角都在為主角服務。

而另一方面,《清平樂》的帝后cp又實在蘇不起來。

皇帝不愛賢良淑德的皇后,非要寵愛驕縱無腦的舞女;皇后也不給數次示弱的皇帝機會,愣是和太監茂則培養出了cp粉。

這就是《清平樂》讓觀眾生氣的地方,它什麼都想給,但又什麼都不給足。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主線是帝后cp,但為了符合史實,帝后卻至今沒有真愛的跡象;但若要按照史實拍,《清平樂》又不該把所有配角都拍成臉譜化人物。

因為人性是複雜多面的,就像《甄嬛傳》中的華妃,作為一個反派角色,華妃憑藉強大的人格魅力,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下線了還被憐惜與同情。

同理,張貴妃作為仁宗最愛的人,也配在《清平樂》中獲得一些肯定。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而且被張貴妃一襯托,觀眾就會開始不自覺地標榜起曹皇后的隱忍與大氣。但實際上,曹皇后的人生悲劇,卻跟封建禮教的束縛分不開關係。

《清平樂》基調,應當是呈現仁宗盛治的樣子,同時體現出被困於孤城之中的帝后二人的百般掙扎與如履薄冰。

這其中,必定人人都是可憐、可悲又可嘆的,而不是純粹的可恨。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觀眾槽《清平樂》自然有其緣由,大家也紛紛討論起了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的問題。

但兩邊都不貼合顯然是最危險的,從這點可見編劇再創作有多難。

其實電視劇跟小說或史料都不可相提並論,編劇是有權利自由發揮的,只是怎麼把握限度,投觀眾所好,確也是個大學問。

不過最後還是要說一下,有槽點並不代表一部劇不好。

冷靜地想一下,《清平樂》其實也沒有大家說得那麼極端,比如苗娘子這個角色就挺好的: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陪伴著仁宗長大,後來青梅竹馬淪為普通眾妃,也不爭不搶,一生安穩卻又孤寂。

茂則和曹皇后的感情線也挺好,兩人互動極其剋制,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觀眾沒能從徽柔和懷吉身上感受到的情與苦,都在皇后和茂則這裡彌補了。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曹皇后和茂則的這條線本來沒問題,只不過是帝后那邊太鬧心了,才導致這對cp以瑪麗蘇之勢出了圈。

至於正午歧視女性的這種話,現在下定論恐怕也為時尚早,就拿《琅琊榜》和《偽裝者》來說,裡頭的女性角色哪個不是錚錚鐵骨,叫人喜愛。

胸懷大義、有勇有謀的霓凰郡主;執法公正、毫不偏私的夏冬;淡泊通透、聰慧過人的靜嬪;堅韌不屈、為愛勇敢的於曼麗……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仔細算一算,正午陽光寫過的富有人格魅力的女性角色也真的不少,至於沒有大女主劇這一點,多少也跟編劇擅長的領域、遇到的題材……等等各方面都有關係。

而且正午是憑《琅琊榜》出圈的,後面的資源自然會不自覺地往大男主題材上靠攏。

所以單憑這一點給正午扣帽子,會顯得有些片面。

至於如今的《餘歡水》《清平樂》等劇中出現的臉譜化女性人物,是巧合還是什麼,這個還得留待時間來證明。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其實正如侯洪亮早年說過的那樣,如今的口碑反噬,跟槍打出頭鳥這事不無關係。

《清平樂》的製作是肉眼可見的精良,但它在豆瓣的分數也一直在掉。

因為在觀眾眼裡,精良製作已經是正午的正常水準了,如今他們該把控好的,是劇作內核立意,甚至是在敏感問題上的立場傾向。

這雖然嚴格一些,但也不無道理,畢竟當一個團隊成為業內標杆的時候,它發出的聲音,確實會對整個大環境都影響重大。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所謂名聲越大,責任越大嘛。

所以本文不想輕易否定《清平樂》,乃至波及整個正午,但同時也不反對這些聲音的存在。

自《琅琊榜》開始,正午陽光這些年帶給國產劇的改變絕對是意義重大的,我們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都還未做到很成熟。

在這條披荊斬棘、自我提升的路上,任何聲音都值得我們悉心聽取,仔細斟酌,用心改善。

國產劇想要有未來,當然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存在。

《清平樂》女性角色被批,國產劇到底該貼合小說,還是貼合史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