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這天是惡日的開始?翻閱歷史,帶你走進真正的端午節

端午與中秋、春節是中國傳統民間三大節日。那麼端午節是由何而來?有關它的來歷說法很多,但流傳最廣、最有影響力的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其實端午節早在屈原投江之前民間就廣為盛行,讓我們走進歷史,瞭解不一樣的端午節。

端午節這天是惡日的開始?翻閱歷史,帶你走進真正的端午節

一、民間傳說,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投汨羅江。關於屈原投江的事實,在《楚辭》、《史記》中都有記載,但都未說明投江的時間日期,而有記載的史書是在屈原投江後的八百年南北朝時期,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詳細記載了屈原死於五月初五,後人因此紀念它,於是有了端午節,由此可見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是在南北朝時期後開始的。

端午節這天是惡日的開始?翻閱歷史,帶你走進真正的端午節

二、更早的史書記載,認為端午節是紀念龍的節日。古代吳越人以龍為圖騰,他們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我們現在也說我們是“龍”的傳人,吳越人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將食物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裡,一部分倒入江中,獻給神靈,一部分留給自己,寓意著神靈保佑,並把木舟做成龍的形態在江中表演給神靈看。近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端午節”是古代吳越人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

端午節這天是惡日的開始?翻閱歷史,帶你走進真正的端午節

三、端午節起源於惡日。《荊楚歲時記》記載載:"五月初五,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從此處記載看出,端午節是一個掛艾草、菖蒲消除疾病瘟疫、驅邪避禍的日子。五月初五這一天,陽氣極盛,達到一定的極點,陰氣開始滋生。而陰氣,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常與病、邪相關。所以,五月初五歷來都被古時候人們視作不祥之日。

端午節這天是惡日的開始?翻閱歷史,帶你走進真正的端午節

在古時候,對於五月初五所生的嬰兒,無論男女都不能撫養成人的習俗,有“不舉五月子”的說法,“舉”是撫養的意思,在《風俗通》中記載“五月初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所以古時候,人們對這一天出生的孩子,要不選擇遺棄,要不就另改生日。據說孟嘗君就是五月初五生的,他的父母把它寄養在別人家中,等長大成人後才回到家中。宋徽宗趙佶也是五月初五生,則是從小寄養在宮外。

還有種說法是,養蠱也是在五月初五這天開始,在《隋書·地理志下》中記載到“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蝨,合置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蝨則曰蝨蠱,行以殺人。使人食之入腹,蠱食其人五臟。人死則其產業移入蠱主之家。三年不殺他人,則畜蠱者自鍾其弊。”在《通志》上也有記載:“蠱,多於端午日製之,乘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能致人於病、死。”

俗語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指的是蠍子、蛇、蜘蛛、蜈蚣、蟾蜍這五種動物。針對這些蠱物、瘟疫、病毒和蚊蟲等,勞動人民會製作五色香囊掛在身上,香囊中多以驅邪防蚊蟲的草藥製成,還有飲用雄黃酒也是為了驅邪防蟲,

還有就是大家都看過林正英老師演的各種殭屍電影,殭屍也被稱作“大粽子”,其中有糯米和粽葉是可以制服殭屍的,所以人們把粽葉和糯米放在一起包成粽子也有驅邪的作用。

看完以上的內容,是不是覺得端午節不再是你所認知的端午節了,其實上面內容有很大的篇幅是迷信的成分,大家也不必在意,只要做好防護措施,不被蚊蟲叮咬,身體健康,端午節還是一個全民歡度的小長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