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在戰國前期,秦國可以說是列強中最苦逼的一個了。作為抵禦西戎的最前線,為中原抵禦外族入侵幾百年,卻被六國視為蠻夷。六國也不斷組成同盟圍攻秦國。公元前362年,秦國和魏國打了一場惡仗,秦國戰敗,秦獻公中毒箭不久後便死了。而且割地賠款,成了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

繼位的秦孝公決心勵精圖治,改變老被人欺負的局面。於是廣招天下英才,尋求強國的良策。在這個時候,一個人出現了。在他的改革下,秦國五年內國富民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和秦孝公成為一對千古頌揚的好CP。深刻改變了整個中華文明的歷史走向,此人便是商鞅!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在商鞅最初來到秦國時,這裡的情景可以用“一片荒蠻”形容。用商鞅的話說就是沒有開化的人。當時的秦國某種程度上是群婚制,這是原始社會中一定範圍的一群男子與一群女子互為夫妻的婚姻形式。商鞅來到後才把中原文明的文風帶入秦國,開始建立對偶婚制,有了男女之別。過去秦人主體上都是住在地窩子或者窯洞的,商鞅教他們建房子建宮殿,建築形式就像當時最先進的魯國和衛國一樣。

《史記》: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築冀闕,營如魯衛矣。

就是在這樣剛剛吃了敗仗元氣大傷,又一地雞毛的情況下,商鞅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變法之路。

而他的變法核心,只有兩個字:墾與戰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墾:激勵農耕

1、教化秦人擺脫蠻夷之風,大力發展農業

這套禮儀不是儒家的那套禮儀,而是在當時而言比較先進的社會家庭結構。

大力發展農業,把秦國的所有荒地全部開發。在之前,貴族富商子弟是不用幹任何事兒的。他們在軍隊中服役一段時間,就可以世襲爵位。可以參照今天的英國王子。商鞅新法規定,但凡發現遊手好閒者,不管你爹是誰,一律趕到邊疆種地去。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2、一家有兩個成年男人的,要分家。

在中國古代大家族的家庭結構中,爸爸的爸爸的爸爸都是住在一起的。大家住在一起不分家,吃大鍋飯,沒有核心家庭。這樣的環境下大家都沒有界限感,想要保持平靜是基本不可能的,參照婆媳大戰。孔子大概也感嘆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之難吶!西漢開國功臣陳平,大家族每到過年,族長給大家分豬肉,分完了大家都有意見。讓小陳平來分,分完後大家都高高興興回家過年了。就被譽為有齊家之能。

大家族還有另外一個問題,由於在家族內部實行的是共產主義。也就是吃大鍋飯,沒有勞動積極性啊。老子累死累活,你成天打醬油,完了勞動成果還要和你平分,不公平!那麼商鞅變法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大家分開了,各幹各的,除了交點稅,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小日子越幹越有盼頭。

新法還帶來了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國家收的稅多了。稅收是以家庭為稅基,大家族稅基就很薄弱。那麼分家後就大大增加了稅基。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3、獎勵農耕:不管你是誰,來種地,送一百畝,產權完全歸你。

變法之後,老秦國的大多數老百姓是不種地的。到了秦始皇時期,整個秦國的總人口不過四五百萬,但是卻能擁有百萬雄師。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每四個人裡就有一個當兵打仗,幾乎是每一個成年男子都在軍隊裡。那秦國的男人都去打仗了,地誰來種呢。答案是移民,秦國的徠民政策。不管你是哪國人,來到秦國開墾種地,一律送一百畝地,九年免稅。而且產權是完全歸你所有的,理論上是可以自由買賣的,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舉措。這就極大地增加了兵員和勞動力資源。

諸侯之士來歸義者,今使復之三世,無知軍事;秦四竟之內,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徵。者於律也,足以造作夫百萬。

——《商君書》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另一方面,招商引資。秦國人不種地,禁止經商。但是商業活動是一個社會跨區域資源調配的重要方式,沒有商業活動,就會出現嚴重的資源失衡。比如在那個年代,打仗用的兵器主要是青銅。青銅是一種銅裡面加入8%-10%的錫鍛造成的合金,純銅是非常軟的,砍在身上人沒事刀彎了。但是錫這種戰略資源秦國壓根就不產。怎麼辦呢?新法鼓勵外商來秦做生意,還給很多補貼,就是優惠政策。聽著是不是有點熟悉,很像當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歷史是多麼的相似。

這一系列的舉措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字——墾,也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確保農業活動增值增產。移民務農,外商解決各種資源調配問題,形成了極其繁茂而合理的國家經濟結構。五年內秦國國力大增,國庫充盈,百姓富足,一躍成為一方霸主。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戰:獎勵征戰

戰國時期的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失敗者滅國屠城。春秋時期大小國家好幾百個,那時候可能出個城就是一個國家。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就只剩下七個大的國家,戰爭規模也非常龐大。即使放在現代,其戰爭規模也是非常嚇人的。比如長平之戰,據考證,秦國最後動員的人有上百萬。可能沒有那麼多,但是相差也不會太多。趙國軍隊也有四五十萬。最後趙國戰敗,白起坑殺了四十萬之眾。

在這種劇烈動盪的年代,各個國家保持開放姿態,改革求新,增強國力,就成為當時的潮流。

在商鞅推行新法之前,其他六個國家已經有過變法。相比其他六國,秦國是最弱的一個。落後就要捱打,就要被其他列強不斷蠶食。河西,秦東兩大根據地就丟了。再一個,推行新法必定會觸動當權貴族的核心利益。作為一個外聘CEO,商鞅在秦國沒有任何根基。老百姓也不信你,可見當時推行新法之難。這個時候,秦孝公作為一國之君,頂住各方壓力,給予商鞅完全的信任與支持,在軍隊中推行新法。也不得不感嘆,遇到一個伯樂有多重要!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1、建立戶籍制,每個人都要上戶口

每一個秦國人都要做檔案登記,政府管理到每一個人頭。在西周早年,就有類似的戶籍制度,史料記載為廖民政策,但是很難落實到位。商鞅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落實這一政策的人。不僅如此,他還把老百姓都編成組,每十戶編成一組,建立保甲制度。一人犯法,其他九家必須檢舉,不然一起“打屁股”。


2、推行縣制,加強中央集權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在某種程度上沿用的還是春秋時期的舊制,分封制。君主和封臣就像合夥人,不利於中央管轄。

推行縣制是商鞅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一大措施,“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這項措施有效配合廢井田,開阡陌的政策,最大化保證土地私有,使百姓有地種。這種縣制就打掉了原有的這種權利結構,所有地方由中央朝廷直接委派行政長官進行管理,君主專制的制度也由此確立。

後來,秦國又在新佔的地區設郡,郡下設若干縣,形成大家熟知的郡縣制。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3、統一度量衡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統一度量衡,非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命全國範圍內使用統一標準的升斗和斤兩。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經商買賣更公平;第二,稅收標準更劃一。為了嚴格實行,地方官每年必須到朝廷進行度量衡校驗。在今天的上海博物館,還珍藏著商鞅變法時所製造的統一度量衡的商鞅量,即商鞅方升。它是秦孝公十八年的標準器,如今國家一級文物。


4、有衝突,去法庭

人際間的衝突不能私下幹架。在這之前的很長一段歷史裡,民間的衝突政府是不管的,有事私下解決,解決不了拎刀砍死對方。西方的歷史上很長時間都有貴族決鬥的風俗,俄國大詩人普希金就是和人決鬥時被對手一劍刺死。

在商鞅變法後,人們私下有矛盾就不能自己解決了,必須去法庭。要知道,兩個人打架可能會演變為群毆,一個家族,部落都可能參與進來,如果升級為械鬥,更會造成很大的內耗與動亂。秦國在當年設立有法庭,所有的民事糾紛都要經過法庭的審判。法庭設有獨立的法官,並且受中央的直接領導,不受地方長官的節制。權利也很大,地方的民事,刑案,甚至地方官出臺的政策,法官都要先查查符合秦國的法律不。

1975年12月,在湖北的雲夢睡虎地,出土了一千一百片秦代竹簡,震驚世界。上面記載的是一些秦時的法律條文,這讓學界開始意識到,秦國法律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系統。完整到什麼程度呢?有國政大法,郡縣制,竟然還有獨立且完整的民法系統。羅馬帝國在公元后六世紀,才有了西方第一部民法法典,羅馬法典。秦國在當時的法治制度之先進,細緻,令人咂舌!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5、打仗勝不獎,敗不罰,帶回多少敵人腦袋才算數

在之前的秦國,打了勝仗的貴族可以加官進爵,但是和普通老百姓卻沒有多大關係。作為平民參戰,即使傷的再重也沒有功勞,最多給一點賞賜,佔社會人口大多數的百姓沒有參與戰爭的動力。這其實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左轉》裡有記載: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只有祭祀和戰爭,才是國家的大事。這麼高貴的事情,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參加,平民沒資格。

為了最大程度的激發整個社會的作戰潛力,商鞅廢除了爵位世襲制度,或者變成一個虛名。另外設立了二十級爵位,論軍工行賞。不管你是誰,只要你能從戰場上帶回敵人的腦袋,就可以升官發財,光宗耀祖。每帶回來一個腦袋,就可以升一級爵位,妥妥的打怪升級。於是秦軍變成了一支虎狼之師,百姓踴躍參軍。

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無反。

——《商君書》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不知道大家在看秦兵馬俑時有沒有注意這樣一些細節:當時的秦國軍隊是不帶頭盔的,就掛了一條毛巾,而且身上的盔甲也是輕甲。其他國家士兵都戴的重甲,重甲是三層,裡面一層網甲,外層一層獸皮,胸背部用青銅片和鐵片加護,完了還要拿一盾牌。整個防禦系統有六十斤左右,嚴重影響了進攻能力和機動性。並不是秦國配不起這些裝備,而是士兵不要。為什麼,就為了身上能多扛些腦袋。

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科頭,貫頤奮戟者,王不可勝計也。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後,蹄間三尋者,不可稱數也。山東之卒,被甲冒胄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也。——《戰國策 韓策》

在當時和秦國打仗的其他國家,在戰場上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幅極其恐怖的畫面:對方陣地上,戰馬嘶鳴,探起前蹄蹬起後腿,兩蹄之間一躍可達三尋(一尋約等於1.6米)。秦國士兵,一個個就像飢餓的猛獸一樣死盯著自己的腦袋。馬背上,士兵肩膀上,腰上,密密麻麻的掛著的全是砍下來的人頭,有些還在一滴一滴的淌著血。鮮血淌滿了秦軍士兵的盔甲和兵器,對方陣地的土壤也變成了殷紅色。打起仗來,一個個不要命的拼殺過來,見腦袋就砍,不管是活人,死人還是受傷的人。可以想象,還沒有打起來。敵方士兵的心理防線就先崩潰了。秦軍所到之處,摧枯拉朽,敵軍束手就擒。後來覺得掛了一身腦袋也不方便,還會發生爭奪人頭引發內鬥。就改成了割下敵方耳朵也算數。


日本戰國時期的豐臣秀吉,在打朝鮮半島時用的也是這招。日本士兵把割下來的朝鮮軍民的耳朵帶回日本,耳朵堆起來能有一座小山那麼高。還專門蓋了一座墳叫耳冢,迄今日本還保留著。現在的韓國人和朝鮮人,提起這段歷史可以想象心中的仇恨,恨不得刨他們祖墳。

商鞅變法,大大提升了秦國軍事力量,秦國戰爭機器的恐怖戰鬥力從這段史料裡可以感受到,在面對其他國家時簡直是碾壓!

墾與戰,商鞅憑藉這兩項政策,短短5年使弱秦成為一方霸主


總結

商鞅的這兩項舉措,一“墾”,激勵農耕;一“戰”,獎勵征戰。對秦國的改變是根本性的,他在付出很少流血犧牲的情況下,改變了舊有的社會權利結構。而我們知道,中國曆來的變法運動多數是以失敗告終的。變法,一定會觸動原有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而這些人又是這個社會最有權勢的一群人,也是你需要去借助的力量,可以想象這種變革的艱難程度。

他的這一套治理體系,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放在今天,也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一個企業的規模能夠發展多大,等於有多少人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如果是做企業,可以問一下自己,有多少人把企業當成自己的來做。如果只有夫妻兩個,那你就是個體戶。但是在華為,這個數字是所有華為員工的總和。秦國就相當於一個全民持股的大企業,都把國家的發展當做自己的責任,自願自發。

最後,關於商鞅變法,幾千年來被很多人罵是苛政暴政,他個人的結局也很悲壯。是非功過,相信很難有個定論。希望生活在當今這個劇烈變革年代的我們,能夠跳出這種爭論,從對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益的角度去借鑑他的謀略,欣賞那個時代,商鞅那種力挽狂瀾的勇氣與決絕。


參考文獻:

《史記》

《商君書》

《戰國策 韓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