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託孤大臣,一個要殉葬大唐,說好的“外國人”呢?

三月底,司法部對外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一時間網絡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筆者瞭解了下,目前主要的爭議集中在於該意見稿是否將永久居留的門檻放的過低,以及是否給滿足永久居留條件的外國人以“超國民待遇”,是非曲直,留待公論。筆者相信政府相關部門會考慮民意,根據科學,公正的原則,去進一步優化該條例。畢竟隨著我國改革開發的事業日益發展,在華外國人會越來越多,怎麼平衡引進人才為我所用,又能避免國人厭惡的品性低劣的“洋垃圾”,確實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面臨的長期挑戰。

一個成託孤大臣,一個要殉葬大唐,說好的“外國人”呢?

外國人

說到外國人,在華生活工作,在當下已經屢見不鮮,我們一直印象裡面,我們是近一百多年以來才漸漸和外國人接觸打交道的。而且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古代的印象是閉關鎖國,除了東亞的幾個國家,中國幾乎不與外界聯繫。

但其實中國歷史上不乏有外國人在中國定居甚至做出一番大事業,有些甚至來自當時和中原王朝有世仇的民族,比如今天我們說到的兩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匈奴人金日嬋和突厥人阿史那杜爾。

首先說到匈奴,這是一個從秦漢一直到魏晉時期活躍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在其強盛的時候,漢朝為了避免戰爭,不得不韜光養晦,用和親以及貿易的方式換得和平,畢竟馬上民族居無定所,“逐水草、習射獵、忘君臣、略婚宦、馳突無垣”,戰鬥力非常強悍。直到後來,漢武帝騰空出世,派衛青,霍去病率領騎兵犁庭掃穴,給匈奴人致命的打擊。這時候匈奴人要麼就是西遷中亞甚至歐洲,躲避漢朝的鋒芒,要麼就是內附到漢朝,遷徙到內地定居。金日嬋的父親匈奴休屠王就是這個時候降服於漢朝的,那時候他才14歲。

作為休屠王的長子,因為本來出身貴族,家教也比較好,從小待人接物就不同凡響。漢武帝一次偶遇之後,非常喜歡,就把他招在左右,陪王伴架。小夥子出門就和漢武帝一起乘坐馬車,在宮中就侍奉皇帝左右。數十年間兢兢業業,無論是禮儀舉止,還是言談行為都很得體,更難得是勇氣和衷心可嘉,在一次叛亂中,亂軍殺進宮裡的危難時分,他挺身與之搏鬥,拯救了漢武帝,可以說很好的完成了本職工作,因此漢武帝越發的信任他,以至在駕崩時,將他和另外的大臣霍光,上官桀一起召見,讓其輔佐新登基的昭帝,一個本來敵國的王子,居然成為大漢的三大託孤重臣之一,可見武帝對他的信任以及他自身出色的能力。

一個成託孤大臣,一個要殉葬大唐,說好的“外國人”呢?

匈奴人行軍

時間到了唐朝,北方的遊牧民族走馬觀花似的變成了突厥,突厥在最初也是給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不幸遇到了後來成為“天可汗”的唐太宗,唐太宗本人就是馬上定天下有著赫赫武功的武將,而且這時候唐朝國力強大,猛將名帥輩出,沒過多久,突厥在唐朝的打擊和自身的內亂下,相繼投降。

阿史那杜爾原來是東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也是一個王子),甚至還做過短時間的突厥可汗,投降唐朝之後先被封為左驍衛大將軍,後又抱得公主美人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唐朝駙馬。之後在征討高句麗,薛延陀,高昌等東征西討的大小戰爭裡屢立戰功,官位也平步青雲。一生最大的功績是征服龜茲國,使得西突厥的勢力退出了西域,為唐朝開拓了今天的新疆地區立下了不世之功,因為深得唐太宗的知遇之恩,他對唐太宗也是忠心耿耿。太宗皇帝駕崩之後,他甚至想要以身殉葬,只不過沒有得到新皇帝的允許,不過6年之後的唐高宗時期,在他生病去世後,唐高宗特許在太宗的昭陵旁邊給他修墓,也算了卻了阿史那杜爾生前所願。

一個成託孤大臣,一個要殉葬大唐,說好的“外國人”呢?

突厥墓葬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保守主要在明清以後,在歷史上特別是強盛的朝代,我們不僅吸收世界其他地方的先進文明,也吸納了像本文裡面提到的外國(族)的人才和精英,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還在懷念的雄漢盛唐等偉大時代。我們現在經常講中國的偉大復興,筆者以為,如果要建設更加強大的中國,固步自封肯定是不行的,我們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和求賢若渴的開放精神,這樣中國的偉大復興也才能更早的實現。常言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朋友們,你說不是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