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水滸傳》迷了眼:蔡京在王安石變法時立過功

蔡京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好名聲,中國曆代十大奸相中就收錄了他的大名。北宋末年,太學生陳東上書指斥其為“六賊之首”,後來, 施耐庵又在《水滸傳》裡把他列為頭號奸臣。

可是,據野史《格格春秋》記載,蔡京這個人物真不簡單,他還是王安石變法的得力干將。

對這一說法,品德高尚的不知情者也許一時難以接受。因為王安石和司馬光之間的爭論純屬執行政策上的分歧,並不存在權力鬥爭。儘管保守派最後盡廢新法,但他們中許多人的人格魅力依然在歷史上熠熠閃光,這裡邊包括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也包括保守派重要成員蘇軾等人。變法派與保守派之爭是正人君子間坦誠的論戰,就像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那樣,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任何奸佞小人的出現都會使這精彩的論戰黯然失色。

在人們的心目中,做為奸臣的蔡京之流要參加到這場論戰中來根本就不夠份兒。既是君子之間的口水仗,彼輩小人就該躲得遠遠的。

但歷史終歸是歷史,據《格格春秋》記載,蔡京確確實實參與了王安石變法,並且還是一位變法先鋒,只不過因為立場不夠堅定沒有堅持到底罷了。

老蔡就是這樣一個人,總想站在風口浪尖上,卻又不想做勁松,只想做一株不倒的修竹,隨風飄擺,依勢而定倒向。

《格格春秋》上有一首詩,題目是《諷蔡京變法》,詩是這樣寫的:


荊公走迷途,

吟高歌窺左出。

州亂臣豈唐有,

師趙家觀修竹。


詩中說,蔡京一開始就料到王安石變法會走入迷途,所以,一邊在變法中高歌猛進,一邊又在窺伺別的出路。象蔡州吳元濟那樣的亂臣賊子哪裡只是唐朝才有,快到宋朝的京城來看看這個隨風倒的小人吧!

據《格格春秋》記載,蔡京字元長,公元1047年出生於興化仙遊,也就是今天的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熙寧三年(1070)中進士。他積極參與了王安石變法運動,徽宗朝曾四度入相。為相期間大興花石綱之役,給人民生活造成很大負擔。公元1126年,在被貶途中死於潭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湘潭市。

蔡京剛參加工作那陣,正趕上王安石推行新法。年輕的蔡京也是雄心勃勃,很想在改革浪潮中大顯身手,以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格格春秋》上說,王安石變法期間,全國興修了一萬多處水利工程,對農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而蔡京主持興建的木蘭陂水利工程在當時是最為著名的。

這項大型工程就在蔡京的老家莆田,到今天還發揮著很大效用。

這一事件,在其同時代方天若所著的《木蘭水利志》上有明確記載。

幹成了這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蔡京也因為政績突出而被調到京城任職。

《格格春秋》上說,王安石的變法一開始就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保守派也對新法橫挑鼻子豎挑眼,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再加上任用了一批象蔡京這樣的幹部,使得變法中常常出現重大失誤,也就愈發給反對者提供了廢除新法的口實。

王安石的工作越來越不好做,到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10月,終於不得不辭去宰相職務。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就這樣泡了湯。

老王頭一走,司馬光回來了。司馬光本來就煩透了王安石那一套,自然也對新法給予了全盤否定。

在保守派看來,還是老一套好,大夥誰也沒有話說,互不干涉,和和氣氣,幹嘛不把這些光榮傳統再恢復起來?

恢復老一套並不難,老規矩、老條文被放在文件櫃裡封存多年,搬出來撣撣灰塵就能接著再用,重要的是時間問題,因為新舊體制的交替總要有一個過程。

司馬光始終認為王安石變法把全國搞亂了,為收拾這個爛攤子,他也想雷厲風行,來他個速戰速決。他把以舊換新的時間壓得短了再短,譬如對於《差役法》的貫徹實施,就規定了短短五天時間。

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用一部法規去替換另一部法規,這也太有點強人所難了吧!大夥都覺得時間緊任務重,紛紛要求司馬光這個大總管再寬限些時日。

在這樣急迫的形勢下,唯有蔡京默默不語,埋頭苦幹。不知受什麼力量的驅使,蔡京此時又煥發出變法派的朝氣,做了一回拼命三郎,到五天頭上如期完成了領導交給的任務:把自己推行過的新法悉數廢除,換上了曾被自己視作垃圾產品的舊法。

當蔡京帶著勝利的喜悅去向司馬大總管彙報工作時,司馬大總管感慨萬端,對蔡京連連稱讚。

司馬光對蔡京說:你可真是太辛苦了!假如都能像你這樣忘我的工作,我們何愁不能在短時期內打開局面呢?

這樣,蔡京這個變法派人物又受到保守派代表司馬光的賞識,在修舊利廢的事業裡,他比保守派的老人更像保守派。

然而,封建制度下的政策根本沒有連續性可言,一個皇上嚥氣很可能就是一部法規的終結,反過來說,一個皇家嬰兒的誕生也很可能就是一批新人的希望。

《格格春秋》上說,到了紹聖初年——即公元1094年,宋哲宗趙煦拜章惇為相。

此時,蔡京已做了戶部尚書。

章惇也是王安石變法時期的得力干將,曾經和蔡京同為變法先鋒。當了領導就要有個新舉措,光踩著前任的腳印走別人會說你沒本事。章惇迫切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辦法。他今天召開這樣一個會議、明天召開那樣一個會議,今天請工商界人士座談、明天邀法律界人士問計,急得像個熱鍋上的螞蟻。

可是,任憑章惇怎麼急,就是搞不出一套自己的理論。

這時,蔡京又登臺獻藝了。他說章總管哦!看你這麼著急,我的心裡也不好受哦!老一套的東西早就該扔了,它們本是被丟進歷史垃圾堆裡的東西,是司馬光又把它們給撿回來了。垃圾就是垃圾,再怎麼說它還是沒用的東西!我看咱們當初跟著老王頭搞的那一套就挺好的嘛!現在何不拿來一用呢?

經蔡京這麼一點撥,章惇如夢方醒,立即接受了這條寶貴的合理化建議。

不過,章惇照搬使用的某些新法規卻在執行過程中走了樣。《格格春秋》上說,王安石新法的失敗,與蔡京、章惇這些品質低劣的執行者有很大關係。

蔡京視王安石的新法為玩物,任意玩弄於鼓掌之間,今天拋棄,明天點贊,因此為正人君子所不齒。據《格格春秋》記載,概因如此,蔡京被以奸臣的面目刻在《宋史》的頁面上,使得後人都只知道他是個奸臣,至於他在王安石變法中所作出的貢獻,完全被這些責罵的口水淹沒了。

《格格春秋》上還記錄了一件事,那件事對蔡京來說是個天大的不公。

蔡京儘管是個奸臣,但絕不是個只會耍嘴皮子的材料,他也有自己的一套,也是個有本事的人,很有才華。

宋代有四位著名書法家,史稱“蘇、黃、米、蔡四大家”,他們分別是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

史書上不願把美譽贈與奸佞小人,尤其是成了名的文人,哪個不是一身的潔癖?如此一來,蔡京還有什麼資格享受如此高的榮譽?不知哪位修史者看著蔡京不順眼,只輕輕一點,就把蔡京換成了蔡襄。

你說人家蔡京冤不冤?人家的書法成就也是辛辛苦苦練出來的哦!

不過,《格格春秋》上說,蔡襄是蔡京的族兄,他倆還是叔伯哥們,並且,蔡京還跟著蔡襄學過徒哩!如此說來,這樣安排老蔡家倒也不吃虧,苦楚的只是蔡京哦!


�}�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