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朋友圈的“索要國旗頭像”是基於什麼心理?

幾天下來已經見怪不怪了,前幾天,在朋友圈索要國旗頭像確實在朋友圈刷屏。不知道你有沒有跟風過,都沒關係,今天一起來分析一下,究竟我們為什麼會做這個動作?動作背後到底是什麼心理的驅使?

刷屏朋友圈的“索要國旗頭像”是基於什麼心理?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事件的本質:一個成功的用戶教育過程。為什麼這麼說?無論事件開端在哪裡,我們找一找這件事最大的贏家是誰?不是你不是我,而是微信,基於微信的一個換國旗頭像的H5幾乎被點爆。能夠讓大規模用戶掉進指向性動作指令的圈套,到底利用了哪些人性的特點呢?

1,從眾心理:很多人幾乎還沒有弄清楚事情的始末,也不知道發這個朋友圈會帶來什麼?甚至都沒有思考過,注意的是這裡說,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人,那麼這些人基本上就是從眾心理在作祟。

從眾心理不僅是人類才會有,似乎是動物的通性。實驗發現從眾效應出現在很多生物群體,尤其是群居類生物,這是人的天性,與生俱來,如果非要追溯的話,應該也不難理解。遠古時期,人類語言並不發達的時候,人類通過模仿、跟從來確保較少遇到困難或危險,衍化至今,人類還沒有拋棄這個本性,是因為惰性。跟著別人總比自己主動去找一條新路,要輕鬆得多,這條路別人走過,那我走應該也不會有危險。

刷屏朋友圈的“索要國旗頭像”是基於什麼心理?

很多商家也正是利用部分消費者的從眾心理來成交,比如直播購物,通過一個網紅或者其他的背書,快速和消費者之間建立連接,在網紅的指引後,通過數據營造出很多顧客都在購買的景象(事實情況卻無人去開證,或者說無從考證),用從眾心理驅使屏幕前的消費者產生消費動機,同時再利用限量、限時優惠等飢餓營銷的手段將消費即時化、提前化。

2,社交貨幣驅動: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社交貨幣?你們是否還記得當金庸老先生離世的時候、褚時健先生離世的時候、楊絳先生離世的時候朋友圈那一兩天也井噴式出現相關文章的轉發,那麼部分人確實是如上所說的從眾心理,更多的呢,還會有社交貨幣的驅動。因為這時候,我轉發了金庸老先生就代表我致敬武俠小說,轉發楊絳先生就代表致敬文學等,那麼今天我轉發索要國旗,似乎就把這和愛國畫上了等號。這就是我們說的社交貨幣,這是我能夠把自己和目標人群自動歸類的一個資本。

刷屏朋友圈的“索要國旗頭像”是基於什麼心理?

有一個學員,她的客戶很敬佩褚時健老先生,在老先生去世的時候,這位學員就轉發了緬懷老先生的文章,因此獲得了客戶的好感,並且安排了時間拜訪。可是問題來了,當真正聊到了老先生的事蹟時候,發現這位學員並不瞭解,結果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很多人會想:愛國和轉發索要國旗被畫上了等號,所以我要表現我的愛國,那麼我就要轉發。

3,盲目歸納演繹:看到一位朋友轉發索要國旗頭像,我就問他說:“這麼做真的可以實現嗎?”答說:“可以”,結果他等了1個小時、2個小時、24個小時,都沒有實現。於是我問他,那你當時為什麼這麼肯定能實現呢?他給出了他的推理:這麼多人都會轉發,而且很多人的頭像確實也帶了國旗,別人都可以,我肯定可以啊,因為我是把他的話原封不動地抄下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的人實現了,有的人卻不行?難道我們被區別對待了?後來求證得知,原來成功更換國旗頭像的朋友是自己手動更改的。但是對於很多人,都喜歡發揮自己的聯想,通過歸納和演繹去推理可能發生的結果,並且表面上沒有毛病。

4,求證心理:也有部分人,對這件事是充滿質疑,但是抱著求證的心理,轉發了,求證到結果後,很多人會回來刪除自己的轉發,默默匿起。當然還有人會選擇更換完頭像,謊稱驗證成功,以此製造出“皇帝的新衣”假象。同樣是求證心理的驅使,但是結果也會有不同,這是行為動機類似,但是潛在的心理渴望不同。

刷屏朋友圈的“索要國旗頭像”是基於什麼心理?

5,愛國心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會有人因為愛國的思想,而掉進了轉發的圈套,這樣的人會因此消耗部分情感賬戶,這樣的事情多了,耐性就會磨滅,原本愛國的心也逐漸消沉,就像“狼來了”的故事。

綜上所述,同樣的行為背後,每個人的行為動機不盡相同,及時行為動機相同,深層的心理渴望也並不一樣。所以說,與人交往時,切忌不可執著於表象,我們要透過表象看到本質。

最後還有幾種現象,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什麼心理?

(1)發完朋友圈之後,默默刪掉的人:假裝愛國,交完智商稅之後,掩飾一下膚淺的自己;

(2)闢謠派:醒醒吧,膚淺的人們,你們的智商有待提升;

(3)闢謠+產品:別傻了,別自嗨了,快來買貨;

(4)發完之後自行添加國旗頭像:舉世皆濁我獨清;

(5)發完之後沒換頭像也不刪除:愛國;

(6)自己PS換頭像: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7)自始至終沒摻和:無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