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網上一則新聞引起網友熱議:


一個外賣小哥接了一個訂單,訂單上備註要求“不要按鈴”。外賣小哥在顧客門口打了47個電話都沒人接,無奈之下,小哥又不敢按鈴,只好在門外苦等,竟然等了一個小時。


隨後,深感愧疚的顧客解釋道,家裡的兒子最近考研壓力很大,中午好不容易睡會兒覺,怕門鈴聲打擾到兒子,而自己手機也靜音了,所以沒有接到電話。


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雖說考研對於孩子來說的確是件大事,但這位父親的做法顯然有點反應過度了。


不僅僅是考研,每年的全國高考,也是對每個家庭、每對父母的考驗。


之前,網絡上有一則很火的視頻,它記錄下了高考前夕,10位家長和孩子的真實狀態。


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緊張的母親悄悄趴在孩子臥室的門口,發現孩子終於睡著了,如釋重負地比了個“耶”;


絞盡腦汁地在為孩子做考前營養餐的母親說:“媽媽不知道你緊張不緊張,其實媽媽很緊張”;


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焦慮的母親在想,孩子報考哪裡的學校比較好。


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讓人不禁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為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萬事順遂、平安快樂,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像一根線,牽動著父母敏感的神經。


可是,父母的過度緊張會形成一層無形而細密的網,將孩子網於巨大的壓力之中。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內心往往也是“草木皆兵”、敏感脆弱的,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很難做到心態平和、輕鬆應對。


01.

過度緊張的父母,會養出“玻璃心”的孩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說孩子是一顆種子,那麼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圍便是空氣和水分”。


父母的情緒狀態決定了家庭氛圍,充滿緊張和不安的家庭環境,會使孩子的內心敏感脆弱。這樣長大的孩子在面對外界的變化和壓力時,極易產生焦慮和悲傷的情緒,俗稱“玻璃心”。


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馬雅舒對一雙兒女的關注幾乎到了事無鉅細的地步,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會引起馬雅舒極度的緊張和擔憂。


為了避免孩子發生磕碰,馬雅舒把家中的所有傢俱搬走,全家人坐在地上吃飯;


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孩子玩沙子、觸碰菜市場上的東西,馬雅舒更是嚇出了表情包;


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甚至孩子觸碰家中的門把手時,馬雅舒都會神經質地接連說道:“小心!不行!”。


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馬雅舒過於緊張的情緒也影響到了女兒米雅,米雅第一天上幼兒園就又哭又鬧,幼兒園老師說,孩子的獨立性很差,和其它小朋友也不能很好的相處,一點小事就會哭泣。


如果父母總是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出過度的緊張情緒,那麼就會在無形中放大問題的嚴重性,令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產生嚴重的畏難情緒,一點點外界的壓力,都會壓垮孩子敏感脆弱的內心。


02.

從容不迫的父母,容易養出快樂輕鬆的孩子


人和人之間的的情緒是能“傳染”的。


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忐忑不安,孩子也會謹小慎微,如果父母淡定從容,孩子也會輕鬆活潑。


我國最年輕的作家協會理事林卓宇,五歲起就開始寫作,十一歲出版三十萬字的文集,十六歲當選作協理事。


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讓人吃驚的是,他的優秀和成功來源於父母的“順其自然”和“淡定從容”。


在這種輕鬆自由的氛圍下成長的林卓宇,從小就體驗到了學習和探索的樂趣,並找到了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


父母從容不迫的態度可以讓孩子的內心真正放鬆下來,放鬆的孩子才能心無旁騖的追尋快樂與理想。


電影《美麗人生》中樂觀從容的父親奎多,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孩子脆弱幼小的心靈,為孩子創造出一個寬鬆快樂的成長氛圍。


即便自己和兒子被抓去集中營,身陷囹圄,危急重重,他仍舊淡定從容的告訴兒子:


“你不是一直想要旅行嗎?這就是我給你預定的旅行呀。”

“你沒有坐過火車吧,上面肯定有很多座位。”

“這是一個遊戲,這些士兵就是要大聲呵斥,好把人嚇走。”


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在父親的影響下,兒子總是積極樂觀的面對遭遇到的一切困難,因為他擁有著一顆美好又充滿希望的心靈。


面對困難時,父母從容不迫的態度會給予孩子深深的安全感,這份安全感可以使孩子以理性輕鬆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題。


父母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是孩子掙脫沼澤之地的力量源泉。


03.

父母們應該如何避免,過度的緊張情緒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難免會憂心於孩子的現在和未來,小到生活中的吃飯穿衣、大到未來的職業發展,緊張焦慮的情緒有時會難以自抑的產生。


父母要避免過度的緊張情緒,可以嘗試以下三種方法:


1、對孩子報以合理的期望


有時,父母對孩子過高的心理期望是產生緊張情緒的根源。


懷胎十月,擔心孩子長得不夠好看、智商不夠高;

孩子上學時,擔心孩子的成績不夠優異;

大學畢業後,擔心孩子找不到理想的好工作。


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會使父母在協助孩子完成高標準任務的道路上疲於奔命,時刻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之下。


當父母因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而倍感緊張時,可以在內心這樣對自己說:


“多一些耐心和鼓勵,我相信他會更進一步的”

“他有自己的短板,但也有自己擅長的方向”

“相對於優秀出眾,我更希望他快樂而美好”。


當父母不再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高期待時,會發現原本的緊張情緒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輕鬆快樂的親子關係。


2、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


蒙臺梭利女士在《童年的秘密》書中指出,兒童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即使沒有成人的幫助,也是能夠做好事情的。


澳大利亞著名兒童發展問題專家邁克·內格爾研究發現,除非是生活在極度與外界隔絕、極度貧困家庭中的孩子,日常與家人的互動和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已經足以促成兒童健康、全面的身心發展。


所以,父母只需要遵循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給予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間就好。


當孩子以令你驚訝的速度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時,你會驚喜的發現,原來一切自有他的發展軌跡,根本無需緊張。


3、多和他人交流


父母身處一段親子關係中,很容易當局者迷,這個時候就要走出去,尋求外界的幫助和力量。


比如:可以和同為父母的朋友聊聊天甚至吐槽一下,這樣不僅可以緩解自己緊張焦慮的情緒,也能夠聽取旁觀者比較客觀的意見;


遇到比較棘手的育兒難題時,也可以多向醫生、育兒專家請教。


孩子:“爸媽,你們能少管我一點嗎?我不是三歲小孩了!”


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緊張情緒是無可避免的,它起伏不定且如影隨形。父母接納緊張情緒並使其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與它走向和諧共處的開始。


願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以輕鬆快樂的心態,面對生命成長中的一切不確定性,感受生命發展的魅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監製:鄧東

主編:吳思羽

責任編輯:袁亞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