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播出過多半後評價“跳水”,大劇“原罪”讓人一言難盡

古裝劇《清平樂》已播出過多半,溫吞水一般的劇情澆滅了不少劇迷對宋代古裝第一劇的嚮往,也讓近幾年在電視劇市場所向披靡的正午陽光走下神壇。平心而論,《清平樂》在服飾道具上的還原程度在古裝劇中可謂數一數二,單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主創的用心,但再精美的背景,也掩蓋不了故事不好看的“原罪”,劇情散亂、人物單薄……讓人對這部古裝大劇有些一言難盡。

《清平樂》播出過多半後評價“跳水”,大劇“原罪”讓人一言難盡

改編自小說《孤城閉》的古裝劇《清平樂》,用69集的篇幅,刻畫了宋朝第四個皇帝仁宗趙禎的一生,這中間包括了前朝與後宮、守舊與改制中的種種矛盾與衝突。與原著相比,《清平樂》的主題與敘事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但與小說格調契合的是,電視劇盡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宋代禮儀與人情風貌。

《清平樂》播出後,憑藉服飾道具的精美與還原度高,而屢屢被各路評論賦予好評:從女性的髮髻男性的幞頭、頭冠配飾朝服家居服等等,每個人物、每個場景都可以講出應有的規制與講究。仁宗及皇后的海報宣傳畫,幾乎就是按照館藏的人物坐像進行的復刻,連坐像背後的畫作都做到盡力還原,有評論表示“除了臉,其他一模一樣”。

這樣的功夫在古裝劇市場不說是絕無僅有,也屬於鳳毛麟角,但極致的服飾道具,卻掩蓋不了劇情的拖沓與散亂。《清平樂》從開篇起,便用緩慢的節奏,挑戰觀眾成形的緊湊高潮的收視習慣。雖然故事本身內斂、剋制的基調決定了這部戲不會是爽劇,但縱觀播出部分,劇情過於缺乏懸念起伏,讓整部劇變成平鋪直敘的白描。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不好看是原罪。

《清平樂》中,明顯可以看到主創的故事線集中在王凱飾演的皇帝仁宗與江疏影飾演的曹皇后身上,兩人故事也圍繞著“愛而不宣”的糾纏展開。但不論是演員的默契程度還是故事的推進,讓這對帝后的關係都顯得過於牽強,而為了突出兩人的主線,不少人物就被刻畫得過於單薄與臉譜化:比如深得皇帝寵愛的張貴妃,在劇中就是一個無腦無心胸,任性妄為的形象,讓人懷疑獨寵其的仁宗,是不是在識人用人上也昏聵不清;而曹皇后本人,在白描的劇情下也只突出了其“識大體顧大局”的形象,而忽略掉了其作為掌管深宮的種種女性的心理特質、變化與成長,讓這個人物從出場後,就帶著“瑪麗蘇”的標籤,因而顯得缺乏立體度。

與後宮“沒有波瀾也要製造波瀾”相比,《清平樂》對前朝的講述卻又顯得不太走心:群賢畢至,名仕雲集還有包拯、楊家將這樣千古流芳的傳奇故事,但前朝無論改制還是作戰,基本都用對話呈現,連歐陽修、范仲淹和晏殊等人的才情與抱負,也都是在一唱一和的臺詞中才得見,更不用說改制和戰爭產生的大背景以及仁宗時代文強武弱等社會基本特徵了,以至於幾十集前朝後宮的故事講下來,顯得顧此失彼、不倫不類,看得觀眾昏昏欲睡。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邱偉

編輯:tf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