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三鮮、吃豌豆糕……這些南京立夏習俗,你還記得幾個?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中國天文年曆》顯示,5月5日8時51分將迎來“立夏”節氣。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孟夏時節正式開始。

二十四節氣是傳統農耕時代的產物,最初的主要作用在於指導農業生產的進行。當下,二十四節氣的農事指導作用日益降低,但作為一種民俗系統,二十四節氣依然充分發揮著在飲食養生等方面的功用與價值。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與其他節氣不一樣,立夏這一天的許多有趣習俗,都與“吃”有關。在南京,最為人所知的立夏習俗便是“嘗三鮮”。

立夏嘗三鮮

夏天到了,太陽光照充足,白晝變長,莊稼逐步成熟,勞動強度加大,因而立夏吃補食變成了南京人普遍的風俗。在物質條件還不是十分富裕的年代,富含蛋白質的雞蛋成了人們的首選。同時,雞蛋還成了兒童在立夏這天的玩具。南京古南都集團副總經理張志軍回憶道:“我記得小時候,立夏這天,大人會把煮熟的雞蛋放在網兜裡,然後系在小孩兒身上。小孩子之間會舉行‘碰蛋比賽’,誰的雞蛋碎了誰就輸了。”

南京民俗學家陶思炎說,為了轉換胃口,提高食慾,“補食”漸漸轉換成“嘗新”,到明代已經成為立夏時節的一項主要習俗了。

他在《南京民俗》一書中寫道:一些講究的蘇南人家要分別吃“地上三鮮”、“樹上三鮮”和“河中三鮮”。“地上三鮮”是指莧菜、蠶豆、黃瓜;“樹上三鮮”是指櫻桃、梅子、香椿頭;“河中三鮮”是指海螄、河豚、鰣魚。南京人在立夏這日則要“嘗三鮮”,所謂三鮮,則是指櫻桃、青梅和鰣魚。

視覺中國圖

視覺中國圖

“江南四月黃鳥肥,櫻桃滿市燦朝暉。”南京人吃櫻桃正在孟夏之際。南京飲食文化學者馬學仁告訴記者,南京是我國櫻桃著名產地,多產於玄武湖一帶,“上世紀五十年代,櫻洲上還有住戶,農民栽種了成片的櫻桃。後來缺乏科學的有效管理,使得一些櫻樹衰枯而被砍伐。如今櫻洲上的櫻桃樹,大多數是後來重新栽種的。”“櫻桃好吃樹難栽”,因為栽培櫻桃不容易,古代櫻桃常被用作貢品,朝廷也用以賞賜百官。史書記載,康熙皇帝南巡抵達江寧(南京)時,江寧織造府曹寅當夜進貢的就是玄武湖櫻洲產的時令佳品“玄武櫻”。康熙品嚐後十分喜悅,下令差官飛馬進京將紅如瑪瑙的櫻桃進獻給皇太后。

青梅。視覺中國圖

青梅。視覺中國圖

《物類相感志》記載:“青梅小滿前嫩脆,過後則易黃。”而立夏正是小滿前的一個節氣,此時青梅最為嫩脆。南京人吃的青梅,大多產自高淳。馬學仁說,過去青梅成熟的時節,經常能看見挎著竹籃叫賣梅子的婦人,竹籃裡頭的梅子都是從自家種的梅子樹摘下來的。因為青梅很酸,買的人除了泡酒,就是做糖漬青梅,很少直接吃。

視覺中國圖

視覺中國圖

春夏之交,還是昔日鰣魚入饌時。世間鰣魚有三種,即長江鰣、印度鰣和美洲鰣, 其中以長江鰣為“ 三鰣之冠” ,長江鰣又以鎮江鰣魚為上品。張志軍告訴記者,吃鰣魚最好的烹調方法是清蒸,清蒸的鰣魚美其名曰“清蒸鰣魚”。清蒸鰣魚一定是道風味鮮美的珍饈佳餚,在小說《金瓶梅》裡,有一道菜叫“鮮蒸鰣魚”,那是西門慶的一道私房菜,西門慶經常在朋友面前和自己的女人面前炫耀這道鮮蒸鰣魚的菜餚。“如今,我國對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正式實施全面禁捕,讓水生生物休養生息,野生鰣魚再也吃不到了。”張志軍說,江白魚與鰣魚在口感上相差不大,肉質細膩,而且養殖的江白魚價格便宜,是鰣魚的最佳替代品。

避免“疰夏”吃豌豆糕

進人夏季,人們容易倦怠,食慾不振,體熱氣虛,逐漸消瘦,稱作“疰夏”,尤其是兒童和年老體弱者,易讓暑熱傷氣。

為防治疰夏,南京人有立夏吃豌豆糕、讓小兒坐門檻的民俗。

《金陵歲時記》雲:“立夏,使小兒騎坐門檻,啖豌豆糕,謂之不疰夏。鄉俗雲,疰夏者,以夏令炎熱,人多不思飲食,故先以此厭之。”所謂“厭”,就是“鎮除”、“闢克”之意。陶思炎研究發現,與他鄉立夏不能坐門檻的禁忌相反,南京人讓小兒坐門檻,有把孩子託付給門欄神之意,以讓其對疰夏加以厭除,對小兒加以護衛。

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馬學仁至今還記得“豌豆糕”這種節令食品,“它既不如豆沙的香糯,也不似綠豆糕的細膩,但豌豆香中也帶有淡淡的甜味,售價低廉,身為兒童喜好。”但豌豆糕的供應時間極短,只有立夏前後這幾天能買到。老人感慨,如今,隨著農業種植品種的變化,豌豆作為雜糧,種植面積減少了,豌豆糕已經消失了,買不到了。

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在餐飲界浸淫了一生的馬學仁曾經想自己親手做豌豆糕,但超市裡的豌豆品種太少了,能用來做豌豆糕的不好買。他向記者口述豌豆糕的製作技藝:將豌豆淘洗乾淨,煮爛焐透,起鍋後攤在案板上,俟其陰乾,再切成小塊方糕的形狀即成。

南報融媒體記者 翟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