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疾風起,難掩窮途路,二戰日本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提起二戰時期日本的戰鬥機,想必大家首先就會想起太平洋戰爭初期締造空中神話的零式戰鬥機,零式戰鬥機以優越的機動性、優異的速度,摧毀了開戰初期盟軍在西太平洋上70%的空軍力量。可以說在以機槍和機炮為主要進攻手段的二戰期間,戰鬥機的飛行速度是最重要的性能之一,飛行速度越快對空戰中佔據有利高度和擺脫敵機咬尾就越有利。今天小油瓶將為大家介紹一下本文的主角-二戰日本陸航飛行速度最快的量產戰鬥機,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ha-45發動機的成功誕生,疾風戰鬥機的研發基礎

1941年9月18日對於日本航空空業來說,是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一天。就在這天日本中島公司開發的Ha-45的小半徑高性能發動機成功通過日本海航測試,並將其命名為“譽”發動機,隨後陸航也宣佈採用該發動機。為何該發動機研製成功意義如此重大呢,首先該發動機相比於上一代的ha-115發動機,其功率提升將近1倍,達到驚人的2000馬力。

縱有疾風起,難掩窮途路,二戰日本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Ha-45相比Ha-115參數對比

除了發動機達到2000馬力級之外,該發動機還有兩大方面革新,一是首次配備了水/甲醇噴射系統,可以短暫提升發動機輸出功率,二是通過發動機進氣口和排氣口的巧妙佈設,有效提升了空間利用率,使其發動機直徑僅比ha-115增加3釐米,有效減少發動機迎風面積,降低戰鬥機迎風阻力,這也是為什麼採用改型發動機的紫電、中島彩雲等戰機,相比採用三菱火星大直徑發動機的雷電、烈風可以擁有更苗條的機身,更快的速度和更優秀的高空性能,可以說該發動機也成為二戰時期日本最優秀的高空高性能發動機。

縱有疾風起,難掩窮途路,二戰日本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Ha-45/譽發動機

Ha-45/譽發動機的成功研製,也使得日本陸軍大為欣喜,新的大馬力發動機意味著新型戰機可以擁有更高的飛行性能,因此便急不可耐的推出了以Ha-45為心臟的新戰機研製計劃。

沿襲ki-43氣動佈局的大幅升級,疾風戰鬥機的誕生

陸軍方面要求新戰機為一款能在空戰中取得主導地位的制空專用戰鬥機,以替代前線的“隼”式和“鍾馗”式戰鬥機,一是要求有卓越的速度,其最大速度要達到每小時680公里以上,二是要有優異的爬升,從海平面爬升到5000米高度不能超過4.5分鐘,三是強大的火力優勢,需配備2門20mm機炮和2挺12.7mm機槍,四是有足夠的航程,以滿足對大洋彼岸敵軍目標的打擊,五是必須易於生產,陸軍要求該機的生產製作時間必須壓縮至14000工時以內。

縱有疾風起,難掩窮途路,二戰日本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從性能指標要求上看,相比上一代的KI-43戰鬥機,日本陸軍對新戰機的要求簡直就是“脫胎換骨”,在裝甲、火力大幅度提升的基礎上,其速度上每小時甚至比陸軍高空攔截機鍾馗還要快75公里,比海軍進入最後研製階段的雷電還要快50公里,就連美國正在測試中的P-47,最大速度也只有每小時664公里,可以說疾風的研製就是日本速度制勝論下的力爭成為世界速度最快的制空戰鬥機的產物。

為了滿足陸軍近乎嚴苛的要求,中島公司繼續派出以小山悌首的設計團隊,自然新戰機的氣動佈局繼承了已經在戰場上經過考驗的Ki-43的設計風格。小山悌的團隊還為寶貴的Ha-45/譽發動機包裹上一個相當光滑的整流罩,以減少迎風阻力。此外座艙使用近似水泡型的座艙蓋,減少阻力的同時,視野也較為不錯。

縱有疾風起,難掩窮途路,二戰日本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中島公司Ki-43設計師小山梯

小山悌在機翼設計上,採用梯形帶上反角的懸臂式下單翼,翼面積達到21平方米,力求在保障最大速度的同時降低翼載荷,已獲得足夠的機動性。翼後緣還安裝了中島公司標誌性的“蝶形襟翼”,實戰證明,該襟翼可以有效減少盤旋半徑,增強水平盤旋性能。

縱有疾風起,難掩窮途路,二戰日本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Ki-84的梯形機翼

在起落架方面採用了標準的後三點式起落架設計,但是由於主起落架強度較弱,在降落階段很容易折斷,特別是在較軟的地面條件下或者降落速度過高的條件下尤為突出,菲律賓戰役期間疾風戰鬥機就頻繁出現因在泥濘的前線跑道上降落時發生起落架折斷的事故。

為了便於生產,該機在零件上繼承了大量ki-43、ki-44的成品,有了這樣的基礎,整個新戰機的設計和原型機的研製僅用了1年時間,在軍方的測試中,Ki-84在6120米的高度,飛出了每小時631公里的速度,在日式飛機通常的短板俯衝飛行速度方面,該機還飛出了每小時800公里的俯衝速度,要知道大名鼎鼎的海軍零式由於機體結構較弱,在俯衝速度超過370公里的時候副翼就會出現問題。再加上該機在航程、起降性能上令日本陸軍極為滿意,1944年4月,陸軍決定將其作為4式戰鬥機使用,並命名為“疾風”!

高速度、高爬升、俯衝纏鬥能力極佳的優秀戰機,疾風戰鬥機的性能評價

在飛行速度上,疾風的最大平飛速度可以在6500米高度上達到每小時624公里,雖然速度上沒有達到陸軍要求,但這卻是使用了不達標汽油的問題(由於煉油能力有限,實際上疾風只能使用雜質較多的87號汽油),在戰後的美軍測試中,採用高性能美國航空燃油的疾風最高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689公里。雖然疾風在6000米的最大平飛速度上與美國一線戰鬥機相比佔不到什麼優勢,但是這個高度恰好是美國戰鬥機兩級增壓器優勢高度之間的劣勢高度,但是能將雙方速度差縮小到最小,並利用日機機動性的優勢對美機帶來威脅。

縱有疾風起,難掩窮途路,二戰日本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在爬升性能上,疾風從海平面上升到3050米,需時2.6分鐘,到5000米高度需時5分54秒,到8000米高度需時11分40秒,可以說爬升性能優良。在機動性上,得益於中島公司的標誌性的蝶形襟翼和機翼的梯形設計將翼載荷控制在175以下,保證了疾風能在小角度俯衝時具備非常強的轉彎能力,增加了疾風的纏鬥性能。

在防護性能上,主翼和機身為一體化設計,結構牢固,可以進行大過載的空戰機動以及高速俯衝,此外在座艙、彈藥艙和油箱位置均採取了裝甲防護,相對於傳統日本戰鬥機,防護能力得到提高。

在火力上,疾風配備了2挺12.7mmHo-103型機槍和2門20mm機炮,得益於機載武器不錯的射速和較大的載彈量,其火力較為兇猛,此外武器瞄準系統則採用了德國技術日本仿製的三式反射瞄準鏡,在射擊精準度上得到保證。

縱有疾風起,難掩窮途路,二戰日本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安裝在機翼上的Ho-5機炮

可以說,疾風是一款平飛速度較佳、爬升性能優異,俯衝和纏鬥能力不錯,火力頗為不俗、防護性相比傳統日本戰機有了明顯改善的優秀制空戰鬥機,也是日本陸軍在6000米高度上與美國一線戰鬥機有一戰之力的戰機,但在美國飛行員眼中,疾風仍是一架相比美國戰機更脆弱的高速輕巧戰鬥機,被稱為大東亞決戰機還是有點名不副實。

疾風雖起,難掩窮途末路,疾風戰鬥機在實戰中的表現

疾風戰鬥機定型後,已經進入了戰爭的中後期,由於B-29高空轟炸機對日本本土的轟炸,日本工業生產能力大幅減弱,大部分疾風戰鬥機屬於半作坊式下的生產出來的,質量堪憂、可靠性也較差。但作為日本陸軍最好的新式戰鬥機仍砸鍋賣鐵生產出了3500-3400架左右。

縱有疾風起,難掩窮途路,二戰日本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疾風戰鬥機在試製成功後便秘密投入中國戰場,參加了豫湘桂會戰,由於陳納德的空中飛虎隊對日軍新戰機完全沒有防備,一開始這批疾風在局部地區和最初的時間段內取得了一定的空中優勢,但很快隨著P-51d野馬戰鬥機的入場,使得這種優勢快速消退,隨著中美聯合空軍逐漸掌握華南地區制空權,日本的疾風也在疲於奔命的戰鬥中損失大半,便撤回了日本修整。

除中國戰場外,日本還將大批疾風戰鬥機投入菲律賓以阻擋美軍的攻勢,但是由於疾風戰鬥機受制於敏感的發動機、頻繁的機械故障、脆弱的起落架、糟糕的可靠性,訓練時長較短的新手駕駛員,在菲律賓與美國戰鬥機的交手中打出了極其糟糕的戰績,先後不敵美國海航的F6F、美國陸航的P-38。好在日本飛行員及時改變了戰術,通過打時間差,利用深夜對方戰鬥機停在跑道休息的時候,利用超低空飛行躲開美國雷達,然後掛載夜間小型集束炸彈實施攻擊,取得了挽回顏面的一些戰果。

縱有疾風起,難掩窮途路,二戰日本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小型集束炸彈,約50公斤

此外由於受海航自殺攻擊戰術的影響,加上陸航第4飛行戰隊的Ki-45首次使用了自殺性的撞擊戰術,一舉撞毀1架B-29,而這架轟炸機爆炸的殘片又碰巧將另一架空中堡壘擊落,效果極為顯著。因此在沖繩戰役期間和本土截擊B-29行動中,疾風除承擔高空截擊任務外,也將自殺撞擊作為主要戰術。這麼一款高速、高爬升、轉彎機動均比較優秀的戰鬥機卻被用作自殺撞擊機真是日本的悲哀。

縱有疾風起,難掩窮途路,二戰日本中島四式“疾風”戰鬥機

總的來說,在投入戰場初期,戰機質量得以保障、並由經驗豐富的駕駛員駕駛的疾風尚能與美國一線戰鬥機有一戰之力,甚至能取得局部優勢。但隨著經驗豐富飛行員逐漸減少,加上疾風出廠質量的下降,疾風在與美國戰鬥機的交手中一敗塗地,唯一能發揮作用的戰術確是靠夜晚超低空小型炸彈轟炸和自殺式撞擊,這對號稱日本飛行速度最快的量產型戰鬥機來說何嘗不是一個諷刺。

總結

雖然疾風戰鬥機的研製相對較為順利,中島公司在Ha-45/譽發動機研發上的突破,使其擁有了馬力十足的大心臟,基於Ki-43等經過戰場檢驗戰機的氣動佈局及機身設計,使其擁有了頗為不俗的飛行性能,加上裝甲、火力方面的提升,可以說擁有日本二戰期間量產戰鬥機最高的平飛速度、優異的爬升性能、兇猛的火力,增強的防護能力以及不俗的俯衝和纏鬥能力的疾風戰鬥機是二戰時期日本陸航性能最優秀的戰鬥機

與美國一線戰鬥機相比,疾風雖然在高空性能上、防護性能上處於弱勢地位,但在6000米的中高空,擁有不俗機動性的疾風仍可以給美國戰機帶來威脅。

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後期資源嚴重不足,戰機生產質量下降,加上較長的研製生產週期,使得原本可以佔據部分優勢的疾風只能淪為美國一線戰鬥機上的獵物。

參考資料:末日之風,疾風戰鬥機小史

浴血長空,中國空軍抗戰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