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官家不許百姓在坊間開鋪子!”——官家這個“鍋”背的冤

導讀

最近熱播的《清平樂》贏得了觀眾們的一致喜愛與讚賞,那麼它憑什麼贏得如此多的讚賞和誇耀呢?自然是靠它精緻的服化道具以及充滿了歷史細節的情節設定。令人在觀看的時候,沒那麼容易的“出戏”,能將自己帶入到那個屬於宋代的古代背景。

韓琦:“官家不許百姓在坊間開鋪子!”——官家這個“鍋”背的冤

清平樂

這些個來自於歷史典故的細節被電視劇做成了各種各樣的彩蛋,讓懂歷史的人看得大呼過癮,其中尤其是關於《清平樂》主人公宋仁宗和日後的名臣韓琦在民間關於梁家鋪子的合法性的討論,更是把一個歷史“商業”大彩蛋深埋其中——在居民區開店鋪,會遭到官府嚴懲這件事,大宋官家真的應該對此負責嗎?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這個歷史上的有關大宋和大宋官家的“商業”彩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正義感爆棚的韓琦,卻不敢報官

在《清平樂》的第一集當中,有一個情節設定非常有趣:作為大宋皇帝的趙禎“微服私訪”去梁家鋪子吃蜜餞,遇上書生韓琦見義勇為,他在門口擋住了來鬧事的惡霸,而作為養尊處優的宋仁宗對此卻感到很不解——“為什麼不去直接報官,讓官府來制裁這個無賴惡霸呢?”

韓琦:“官家不許百姓在坊間開鋪子!”——官家這個“鍋”背的冤

第一次見面的韓琦和趙禎

而書生韓琦的回答則是一番痛批當朝皇帝宋仁宗,說造成這一切的就是大宋官家,大宋官家要是知道了這個梁家鋪子開在坊間,必然是要派官府把這地方給查抄的!在這位不知道對面就是宋仁宗的日後的大宋名臣嘴裡,官家就是這一切的罪人,要不是官家有這種變態的律法,何至於讓這些商販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在《清平樂》電視劇中,對面那個微服私訪的宋仁宗被這個熱血的書生說的一愣一愣的,畢竟韓琦告訴他趙禎的道理是——大宋的律法不準百姓在坊間開鋪子,梁家人若告到官府裡去,只怕官家比惡霸更狠,到時候梁家鋪子也開不成了,還要受罰,梁家上下五口便沒有了生活的依靠。

韓琦:“官家不許百姓在坊間開鋪子!”——官家這個“鍋”背的冤

宋仁宗該不該背鍋?

而這個情節之前的劇情是,宋仁宗自詡是要做個真正的好皇帝的,因此對於這種來自民間的負面評價,宋仁宗絕不會很開心。但是說實在的,這個所謂的律法,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官家宋仁宗可能還真不太清楚是怎麼回事,以及這個鍋他宋仁宗該不該背呢?

瞭解情況的背鍋俠宋仁宗內心:這個鍋你韓琦讓我背?看看歷史書好不好!

這個鍋宋仁宗該不該背呢?其實不該背。而且他一個宋仁宗也確實背不動。因為這個律法歷史比他宋仁宗,乃至比他宋仁宗的大宋還要悠久。

首先,電視劇裡韓琦所說的“官家不許百姓在坊間開鋪子!”這事兒,確實有,並且還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來說這個:市坊界限限制嚴格,市與坊嚴格區分。最為典型的是在周代的洛陽,在當時的周代的洛陽,所謂的坊,其實就是居民區,而與“坊”嚴格區分開的“市”就是商業區。

為了防止兩邊走動,周代政府在“坊”與“市”的四周都圍有隔牆或柵欄——市的四周以垣牆圍圈,稱“闤”,四面設門,稱“闠”。市門朝開夕閉,交易聚散有時。市的設立、廢撤和遷徙,都由官府以命令行之。

不但如此,為了抑制住商業活動,還嚴格限制開張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將商戶們集中在圍著高牆的“市”,在每天中午擊鼓三百聲之後,正式宣佈開市,開到什麼時間呢?要在日沒前三刻擊鉦三百下,宣佈關門走人。

韓琦:“官家不許百姓在坊間開鋪子!”——官家這個“鍋”背的冤

專門的官吏宣佈開市

並且呢,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對城區規劃和市場管理的制度,從西周到唐代,一直被沿用。而城市建置的格局,也一直是市(商業區)與坊(漢代稱裡,即住宅區)分設,市內不住家,坊內不設店肆是基本格式和基調。

這裡著重強調一下關於大唐的長安,在長安,當時號稱是世界第一大都市,人口上百萬。就這麼一座城市,有一百多道“坊”,但是“市”卻只有“東市”和“西市”,並且大唐政府設有管理市場的專職官吏:司市、賈正、市令等,其職掌基本類似——監督參與交易的人、度量衡、交易契據以及價格的評定、市稅的收繳。

韓琦:“官家不許百姓在坊間開鋪子!”——官家這個“鍋”背的冤

長安通衢十二陌,出入九州橫八極。

到了大宋建立。宋初的時候,差不多沿襲的還是五代那會兒的基本格式,五代則是繼續沿襲的大唐的做法,所以劇中韓琦的吐槽說律法禁止商鋪開在居民區這事兒真實性還是比較高的。

但是話說回來,這個時候的宋朝政府在首都的位置進行一些效法歷代都一直沿襲的規章制度,你韓琦覺得這是官家的責任?這個鍋怕是不應該宋仁宗去背吧——你一個奉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封建王朝,重農抑商不是基本操作嗎?

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宋仁宗的梁家鋪子是個時代的縮影:市坊界限被打破

很明顯的一件事,那就是宋仁宗其實沒必要背這個鍋。這是歷代都玩的一手,自己這個大宋官家乾的事情,也就是蕭規曹隨(這種市坊界限嚴格的歷史都比宋朝建立的時間久好吧)。

但是呢,《清平樂》這個電視劇就很注意細節,為什麼要在第一集就抓住機會,花這麼筆墨來講這個情節呢?原因其實是中學歷史課本就多次強調的一個知識點——在宋代的時候,這種市坊界限嚴格的情況最終被徹底打破,在宋朝出現了草市和夜市,政府也不再監管市場販子的正常經商了。

韓琦:“官家不許百姓在坊間開鋪子!”——官家這個“鍋”背的冤

宋代《清明上河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電視劇《清平樂》腦洞大開,認為是宋仁宗和韓琦對話之後,感到自己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加上確實喜歡梁家鋪子的蜜餞(至於說為什麼喜歡梁家鋪子的蜜餞,這個劇也有一個腦洞大開的彩蛋“宋仁宗那個從未見過的生母李氏,就是從梁家鋪子學的蜜餞做法”)。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電視劇多少有點藝術加工在裡面,市坊制度的瓦解肯定不會是宋仁宗的一時興起,更不會是因為什麼“狸貓換太子”的典故(宋仁宗終其一生未曾見過生母李氏)。實際上,之所以在宋代開始打破市坊界限,有很大的原因要歸功於劉太后,就是《清平樂》當中的劉娥(宋仁宗的養母)。

韓琦:“官家不許百姓在坊間開鋪子!”——官家這個“鍋”背的冤

劉娥畫像

劉娥在電視劇裡面是個垂簾聽政的女強人,在真實的歷史上也不含糊。是個就差一步就成女皇帝的武則天第二。這樣的一個女強人,在執政期間,讓大宋的經濟邁上了新的臺階,在位期間終結天書運動、停止天下宮觀營造、抑制黨爭、發行交子....特別是劉娥主導的發行交子這件事,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也為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推進了一大步,同時也是世界的第一種紙幣。

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劉娥下旨在成都設立“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首屆交子發行1256340貫,備本錢360000貫。宋廷正式發行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又稱“官交子”

韓琦:“官家不許百姓在坊間開鋪子!”——官家這個“鍋”背的冤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北宋在劉太后和宋仁宗的治理下,開封的商業有多繁榮呢,市坊界限被打破的有多徹底呢?我們一起來看當時宋人的筆記:

“其夜市除大內前外,諸處亦然,唯中瓦前最勝,撲賣奇巧器皿百色物件,與日間無異。其餘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買早市者,復起開門。無論四時皆然。”.——《都城紀勝·市井》

什麼叫商品經濟繁榮啊,這就叫商品經濟繁榮:夜市除了在皇宮沒擺的起來,其他哪個地方沒有擺?什麼歷史上的市坊限制,什麼歷史上的日中為市,什麼歷史上的政府監督,都被掃到了歷史的垃圾堆裡!恐怕也正是因此,在宋代,商稅才能成為國家收入的重要一環(在國土比漢唐少的情況下,收入比漢唐卻要多)。

總結

宋代之所以被許多人認為是“穿越”之後最想去的時代,從《清平樂》以及上述我關於宋代歷史的描寫,相信大家也能得到不少的解釋。而有關於宋代的影視劇說實在的,並不多。

韓琦:“官家不許百姓在坊間開鋪子!”——官家這個“鍋”背的冤

在有限的宋代電視劇中,像《清平樂》這樣考究的就更少了。他的情節設置的實在是非常注重歷史細節,令人歎為觀止。當然了,雖然宋仁宗這個皇帝是整個宋代公認的寬仁皇帝,但是正如我上文所述,這個不許商鋪開在居民區的律法,還真不能讓他來背鍋。

不過呢,這樣安排宋代的市坊界限最終被打破的歷史事實,被電視劇進行藝術加工之後,好像也確實能讓人很容易接受。我覺得吧,這就是改編作品的成功之處,這樣優質的電視劇值得更多的鼓勵和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