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選項那麼多,為何當年孔子的“課程表”只有射箭和開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勤奮好學、教而習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傳統的貴族教育體系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朝官方教育對學生的基本要求——

必須掌握得六項基本才能或說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這就是所謂“通五經貫六藝”中的“六藝”,也就是當年孔子的“課程表”。

體育課選項那麼多,為何當年孔子的“課程表”只有射箭和開車?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聖先師”孔子,教授弟子們的六種基本教學科目,又被稱為“六藝”。《史記·孔子世家》有言:“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

“射”、“御”分別是教授什麼內容的課程

1. 射是指射箭的技術,不僅是保家衛國的軍事技能,也是一種強健體魄鍛鍊意志力的體育運動形式。

中國古代的射藝主要是指弓箭的使用技能。射箭在軍事進攻和狩獵等活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歷史上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具體包括的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白矢是指箭穿過靶而箭頭髮白,射出的箭穿透箭靶在背後透出箭鏃,表明射箭發出準確而有力量;參連的意思是前面先射一箭,後面接著連續射出三支箭,矢矢相屬,就像珠子連成串一般;剡注是指射箭的速度迅猛,瞄時短促,衝力大,上箭即放箭而中。

時間短並且準確率高;襄尺的意思是臣子與君主一起射箭的時候,射箭姿勢必須正確,臣子與君主站立在一起,必須比君主退後一尺,以顯示尊重;井儀是說四支箭連貫射出,都正中靶心目標周圍,呈“井”字排列,殺傷力巨大。

體育課選項那麼多,為何當年孔子的“課程表”只有射箭和開車?

2. 御就是駕駛馬車的技術,字面意思是交通工具的“駕駛”,實則引申含義還包括政治、領導以及管理學領域的“駕馭學”。

駕馭之術在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故事,例如田忌賽馬等,它不僅是一種勇氣的較量,更是一種智慧的碰撞,包含了對運籌學、駕馭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綜合最優化運用。

鳴和鸞就是駕駛馬車時與和鸞之聲相互呼應;逐水車,意思是馬車隨著彎曲的河岸急速前進而不會墜入水中;過君表就是經過天子的表位時要講究禮節以示尊重;舞交衢,馬車經過通道時驅馳自如猶如舞蹈;逐禽左即打獵時驅使馬車追逐獵物從一側捕獲。

古人為什麼十分重視射和御的技能和能力?

1.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幾乎都是冷兵器時代,也就是弓箭類武器的天下。

彎弓射箭是遠古人類祖先生產勞動和獲取生活資料的基本技能。人類很早就發明了弓箭,后羿射日的傳說家喻戶曉。殷墟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學家發現了騎射的遺址,

這是商代晚期就存在騎射活動的有力證據。

弓箭最早是用於打獵以獲取食物,以及抵禦野獸的侵擾,那時弓箭即是勞動工具,又是圍獵捕獸的武器。隨著社會的發展,弓箭逐漸開始作為軍事武器使用。兩國交戰,弓箭可以實現遠距離進攻,堪稱戰爭之利器。

體育課選項那麼多,為何當年孔子的“課程表”只有射箭和開車?

而射箭真正意義上進入體育運動的範疇是在商周時期的禮射。禮射活動是世界上最早的體育賽事,通過射箭來考察和檢驗人的武藝和德行,要求不僅有體育競技性質的諸多條件,例如完善的比賽規程和規範系統的比賽組織等。

此外射禮還帶有社會風氣道德教化的功能,以及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的功能。

因此古人十分重視射箭的教育。西周時期男子自幼普遍學習射箭。射藝被稱作“男子之事”,如果有人不會射箭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練好射箭的技能,不僅能夠賴以謀生衣食無憂,甚至能夠建功立業,實現階級躍層。

2. 馬車是中國古代最常見的交通工具,算起來起碼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

根據考古記載,中國最遲在夏禹(四千多年前)時代就已經有了馬車。古代馬車除了作為戰爭工具(戰車)外,主要是王公貴族等權貴階層出門代步的工具,更是一種權力和身份的象徵。《左傳·哀公二年》中記載:古者車駕駟馬,御之為難,故為六藝之一。

就是說駕馭四匹馬拉的馬車是一件非常高難度的事情,比我們今天去參加駕駛資格考試的難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必須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聯繫才能習得。

古代生產力水平有限,道路狀況差,大多崎嶇顛簸。而作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馬車,如何駕馭得當就成為了一種尤為重要的生存技能。

《尚書·夏書》中記載: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意思是說對戰車上的馭手做出明確詳細的戰鬥要求,這說明在戰爭中馬車以及駕馭馬車的馭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戰國時期,對於諸侯國的稱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都是以戰車的多寡來衡量國家的軍事力量以及綜合國力。

體育課選項那麼多,為何當年孔子的“課程表”只有射箭和開車?

可以說在古代中國得戰車者得天下。除了作為軍事之用的戰車,作為載人工具的馬車也一直是統治階層的特權——貴者乘車,賤者隨行。能夠成為馬車的馭手,自然身份也會隨之“水漲船高”。

射(射箭)和御(開車)是當時的歷史時期背景之下能夠直接影響生存和生活的體育運動,最早也只是權貴階層的專利。

射箭和駕馬車是打仗進攻的技能,也是貴族的基本功。這兩樣都屬於體育運動的範疇,不是純粹的書本知識,不能通過理論學習而習得,必須得靠平時的專業培訓,再加上一定的實戰訓練。而這些都是平民百姓無法企及的。

當年孔子的“課程表”當中射和御這兩門體育課程培養出了社會最需要的人才

1. 孔子開創私學,敢為天下先地推行全民素質教育。

在孔子開課授業之前,官方的文化教育一直被權貴階層壟斷著,大部分平民沒有受教育的資格。隨著周王室的日漸衰微,諸侯開始爭霸混戰,固有的制度逐漸被破壞。

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希望通過開辦私學,教化民眾,來幫助社會恢復秩序和安定。

孔子招收弟子實行束脩之禮,從此平民才有了“上學”的資格。孔子教學提倡“有教無類”,教授“六藝”,但出於對當時群雄割據、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的憂慮,大幅度削減了課程當中尚武習武的成分,只保留下了射(射箭)和御(開車),偏重於傳播文化和仁愛的理念。

以禮為本進行教化,同時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所謂謙謙君子,不僅要通達睿智,有禮有節,還要文武兼備,文理俱通。

體育課選項那麼多,為何當年孔子的“課程表”只有射箭和開車?

2. 射(射箭)和御(開車)這兩門體育課程打破了之前貴族教育與平民之間的“次元壁”,為社會培養出了大批適合的綜合素質高的人才。

《禮記·射義》記載: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說明孔子本身的射藝十分高超,他給學生們教授這些,最需要的是那些普通人家還有窮人家出身的學生,他們過去是根本沒機會接觸到射箭和駕馬車的。

以駕車為例,不僅在軍事打仗中需要駕駛戰車的技能,在日常生活當中駕車也是十分重要的技藝。駕車在當時絕對是“高精尖”的行業之一。古代諸侯之間戰爭不斷,駕馭戰車的技術兵種可謂是兵家必爭,學會了“御”這門手藝,解決溫飽是絕對不成問題的。

駕馭四匹馬拉的車需要非常複雜的技術。一人騎一馬是依靠馬的韁繩來控制行進的方向。到了四匹馬駕的車,就有六根韁繩了,“六轡在手”,如何把它們抓在手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操控,實則大有學問。

3. 除了射箭和駕車必要的技術能力之外,還要學習專門的相關的知識和禮節。

拿駕車來說,早期的戰車基本都是載有弓箭手、馭手和戈手三個人的,依級別來說是馭手最高,弓箭手和戈手其次。因此駕駛的位置是馭手居於中間,以保持戰車的正常駕駛前進;弓箭手在左側,以便於左手持弓,右手引弦發箭射擊;而戈手在右側,在戰車與敵方靠近時製造近距離砍殺的機會。

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駕車規則和禮儀也很有講究。平時出門之前,馭手要先監督僕人套車,之後再把固定車輪的“軨”(古代車箱前面和左右兩面的木欄)打開,繞車檢查車身。

體育課選項那麼多,為何當年孔子的“課程表”只有射箭和開車?

確定沒有問題之後撩起衣襟,扶著車廂上的綏(古代指登車時手挽的索),從馬車的車廂後方登車,然後在馭手的固定駕車位置跪坐下來。拿起馬鞭,雙手把轡(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用手指夾好,驅趕馬車走上一小段距離,檢查一切正常後停車,起立,等待主人出門上車。

不僅駕馭馬車有禮制要求,乘車同樣也有:乘坐馬車上車以後要面朝前方站立,抓牢握緊扶手帶子,不可以隨意轉動身體,不得大聲喧譁,等等。這樣一是出於安全的考慮,避免驚擾馬匹,或干擾馭手的駕駛注意力;另外也是莊重的身份的體現,必須要有與之相襯的威嚴與禮節。

結語

當年孔子的“課程表”體育方面只有射箭和開車。原因是因為射箭和開車都是古代人十分重要的生存技能。不僅關係到日常謀生,還會影響一個人的前途走向。可以說在古代掌握了射箭和開車技能的人就擁有了通關的“金手指”。

參考文獻:

《周禮·保氏》

《史記·孔子世家》

《禮記·射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