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年輕的帝王,後世被人稱昏君,這位昏君如史書描寫的一致嗎

縱觀明朝的一代歷史發現每一代帝王都是異常的有趣,開局一個碗的洪武大帝,迷戀比自己大19歲的老婆的成化帝,兢兢業業卻成為亡國之君的 崇禎帝。

可是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最有趣的莫過於這位帝王,他英年早逝,他的帝位由自己的兄弟繼承,他的胡鬧與荒唐被後世廣為流傳。可是真的歷史是這樣的嗎?

少年天子

他是弘治大帝的獨子,他自小聰慧無比,自小他就生活在文臣們誇讚的"弘治中興"的讚美中長大的,可是從他的父親的身上,他看到了國家武備的鬆弛,看到了文官集團的貪腐,看到了整個國家的大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了整個文臣集團的手中。

大明朝年輕的帝王,後世被人稱昏君,這位昏君如史書描寫的一致嗎

自他朱厚照登基以來,一系列的操作簡直讓所有的文官目瞪口呆,雖然早就知道這個少年天子是個比較頑劣的少年,但是從來沒有想過這位大明皇帝的胡鬧簡直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門下八虎

朱厚照登基以來將自己的親信太監劉瑾、張永、谷大用等八名太監授以重權,掌握了整個內廷,不僅僅如此八虎的勢力之大,連許多文臣武將都謂之如虎,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劉瑾。

大明朝年輕的帝王,後世被人稱昏君,這位昏君如史書描寫的一致嗎

劉瑾是正德皇帝朱厚照從小陪伴長大的太監,在忠誠方面是毋庸置疑的,在權力方面幾乎所有的大小政事都需要經過劉瑾的手才能呈交給朱厚照。甚至在民間劉瑾都被稱為立皇帝。

為了加強門下太監的權力,朱厚照重開了比東廠還要臭名昭著的西廠。

文官勢大

作為從小就被帝王培養的朱厚照難道不知道如此胡鬧會留下千古罵名嗎?不,他知道,他比任何一個人都知道,所謂文臣口中的"弘治中興"只不過是一片假象。、

大明朝年輕的帝王,後世被人稱昏君,這位昏君如史書描寫的一致嗎

大明邊關衛所形同虛設,各地因為土地兼併糧食問題鬧得起義不斷,地方上的賦稅,錢糧年年虧損。這所有的背後都是因為文官集團為了自身的利益。

而且整個弘治一朝,文臣的勢力飛速的發展,內閣的決斷幾乎已經替代了皇帝的旨意。而自土木堡之變後,曾經的大明武將勳貴早就糜爛不堪,整個朝堂上只有一個聲音就是文臣的聲音。

政治改革

朱厚照登基不久立即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首先他派出以大太監劉瑾為首的八虎對整個大明朝的各項財政支出和收入來了個大清查,包含了整個國家的各地方的庫府、錢糧、邊軍將士們的例錢、各地方衛所的軍械以及官方的鹽稅鹽引等。

大明朝年輕的帝王,後世被人稱昏君,這位昏君如史書描寫的一致嗎

其次命令所有地方官員對農田進行清丈,確定現在大明朝從洪武年到現在所有的新增土地數量以及產值和產生的賦稅。

最後對那些官員的管理,對於長期休假甚至是假病不出的官員予以免職,解決了冗官的問題,更是改變了幾年一次的官員考核制度,改成了隨機抽考模式。

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觸碰了文官集團的核心利益,讓文官集團用謀反的罪名將朱厚照身邊最忠心的走狗劉瑾給絆倒了,並且從這位大太監的家中搜出了大量的金銀珠寶。

軍事改革

劉瑾倒臺了,最痛苦的莫過於朱厚照,因為他知道在政治上他根本是一時半會鬥不過那些文臣集團的,所以他將武將錢寧、江彬等人收為義子,建立豹房,不再理會政事,將各地的邊軍精銳與京城防軍互換。

大明朝年輕的帝王,後世被人稱昏君,這位昏君如史書描寫的一致嗎

命令錢寧與江彬等眾人日夜操練,因為朱厚照知道文官集團不可信,勳貴的武將集團早已貪圖享受不堪大用了,各地的衛所邊疆也早就名存實亡,只有自己訓練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

對於這位正德皇帝的胡鬧文官集團已經不願理會了,畢竟他們已經取得了他們想要的勝利。

應州大捷

公元1517年,蒙古韃靼五萬大軍突襲邊關,正碰上巡視邊關的正德皇帝,對於這個從弘治皇帝開始就不斷騷擾邊關的達延汗,朱厚照立刻調集自己的一線軍隊參與作戰,這場大戰的歷史已經很難再查的很詳細了。

大明朝年輕的帝王,後世被人稱昏君,這位昏君如史書描寫的一致嗎

史書上說這場大捷只殺死幾百個韃靼士兵,我不太相信,要知道,韃靼的達延汗可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孫,是整個韃靼部落的主要首領,其強悍在弘治年間更是不斷的襲擊邊關,根本無人能敵。可是在應州卻丟掉了自己的小命。自此韃靼更是一蹶不振。

帶著五萬大軍的皇帝卻在一場與敵方的大戰中丟掉了性命,五萬大軍卻只損失了數百人,這段所謂的歷史原諒我笑了。

後記

應州大捷不久後的幾年,朱厚照就因為落水得了急病而亡了,一個在戰馬上廝殺帶領著大明軍隊獲得了無比輝煌的年輕人就因為落水得病而去世了。這不得不說是命運的悲哀。

文官集團對於這位正德皇帝的死感覺是慶幸的,也許他們並不知道,他們迎來的這位嘉靖皇帝是一個比朱厚照還要難纏百倍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