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會葫蘆汶,這個孕育了一代人的懷集景觀你有見過嗎?

連會葫蘆汶


作者:高健


在懷集縣坊間有泉水湧出的穴孔,曰“汶”,其水稱為汶水。懷集縣大崗鎮大鐘村連會寨西側“三八”運河東畔,有一口葫蘆狀的汶,人們稱之為葫蘆汶。


葫蘆汶渾然天成,天然泉眼,汶水源自岩石層深處,從一口寬0.8米、深1米的石洞穴湧出,整個洞穴酷似橫切葫蘆狀,汶水再從洞穴西側口沿湧溢,進入一道南北橫向的石凹槽,外形也酷似縱切葫蘆狀。石槽深淺、寬窄不一,最深處約0.4米,最淺處約0.2米;最寬處約1.3米,最窄處約0.25米。石槽與汶水湧溢的洞穴在同一塊裸露地面的巨型青石中,青石表面光滑無比,烏黑透亮,紋理清晰。這是大自然的饋贈,可謂鬼斧神工之傑作。


連會葫蘆汶,這個孕育了一代人的懷集景觀你有見過嗎?


那一域獨特的地下岩層構造孕育了這眼汶水。它吐納著天真地秀,流動著生命的意蘊。 汶水明淨碧綠,池底隨處湧出亮晶晶的珠泡,泛起一圈圈靈動的漣漪。有的像一串串的珍珠,有的像一朵朵一瞬即逝的珠花,有的像晶瑩透亮的水晶球翻滾著,變幻著,奇妙極了,真是如瀉萬斛之珠。清澈的汶水日夜不息地從石洞穴底部湧出,匯成涓涓冬暖夏涼的清流,湧入葫蘆狀石槽的第一個狹長體凹池,通過一段較窄且淺的“葫蘆頸”段凹槽,再溢向另一個不規則橢圓狀凹池,最後流入“三八”運河。


親眼目睹這眼葫蘆汶,讓人聯想到“天下第一泉”趵突泉,雖然沒有趵突泉泉水的噴騰之勢,噴湧的水量也無法匹比,但頗有幾分神似。在葫蘆汶裡,隨時可見小魚兒在水中歡快地遊著,嬉戲著,追逐著。如果是秋冬季節的清晨,站在葫蘆汶旁,升騰的霧氣、湧溢的汶水、遨遊的魚兒和清晰的樹木、人的倒影,一定讓你有種如臨仙境的錯覺。“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宋代詩人楊萬里《小池》的意境也會隨即衍生。


連會葫蘆汶,這個孕育了一代人的懷集景觀你有見過嗎?


連會寨世居村民為梁氏,今有梁氏族人700餘人。據梁氏族譜記載,梁杕戶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居連會大基大汶邊開基立戶。“大汶”指葫蘆汶,可見此汶已是那個年代人們辨識位置的一處“地標”。連會寨位於懷集縣西部平原東南隅,地勢平坦,能有一眼“天賜”良汶,可安居之良域也。2006年連會寨村民才用上了自來水,或許是汶水甘冽的緣故吧,至今仍有村民架設水管從葫蘆汶裡抽水回到家中飲用。此前,連會寨家家戶戶都前來葫蘆汶挑水飲用,每天清晨和傍晚,汶旁異常熱鬧。三娘六婆浩浩蕩蕩前來井邊挑水、洗青菜、洗衣服,她們總是東家短西家長地邊洗東西邊聊天,甚是融洽。


連會寨有一個習俗,新娘過門當天傍晚要到葫蘆汶旁舉行“拜水”儀式,第二天早晨前來挑水回家煮“新娘粥”。據傳,20世紀初的一天清晨,一位新娘前來挑水,驚奇地發現一朵蓮花在葫蘆汶中綻放著,幾乎遮住了整個汶口,於是新娘馬上跑回家中把這神奇的情境告知家人,隨即家人紛紛趕到葫蘆汶旁,但蓮花已經銷聲匿跡了。後來此事在族人中傳開了,人們改稱此汶為蓮花井。


連會葫蘆汶,這個孕育了一代人的懷集景觀你有見過嗎?


據族老講述,“連會”這個寨名與這個神奇故事有關。後人把“蓮”寫成了“連”。如今矗立在“三八”運河東側不遠處的寨門樓對聯賦雲:“連看二山成雙戲,會集北門展華光。”聯中嵌有寨名,意蘊該寨的前面和北面遠處眺望所及的景觀,頗有氣勢。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人類文明繁榮靈動。葫蘆汶水塑造了連會寨梁氏家族的歷史,它釀造了梁氏後人的味覺。自古以來,葫蘆汶水養育了連會寨一代又一代的梁氏子孫。葫蘆汶猶如靈動的眼眸,指明瞭梁氏後人奮鬥的方向。一口香甜的家鄉汶水,激發著世代梁氏後人釀造幸福生活。如今,葫蘆汶成為了離鄉背井的梁氏後人鄉愁的寄居地。


連會葫蘆汶,這個孕育了一代人的懷集景觀你有見過嗎?


近年,大崗鎮將1965年開挖的“三八”運河5.3公里長的沿河兩岸打造成“秀水鄉居”鄉村旅遊景觀帶,如今也成為了廣東省首批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之一。葫蘆汶也成了這條風景線一處別緻的景觀。



▍作者:高健

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