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熟讀四大名著的童鞋們都知道,《水滸傳》簡直就是一部美食大作,除了主線故事之外,還描寫了北宋生活的市井民風,好漢們來二斤熟牛肉,3斤白酒,令讀者不禁垂涎三尺。《三國演義》中更多的是描寫兵家大事,內政外交,對三國時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描寫甚少,今天我們就來趴一趴三國中出現的的美食。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牛肉+酒

  原文: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中勇士,得三百餘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

  燉牛肉可以說是喝酒的最佳下酒菜,牛肉補中益氣、強健筋骨、滋養脾胃等多種功效,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適合筋骨痠軟、面黃目眩、氣短體虛以及貧血者食用。優質牛肉色澤醬紅,油潤光亮,肌肉中的少量牛筋色黃而透明;肉質緊實,切片時保持完整不會鬆散,切面成豆沙色;吃起來鹹淡適中,醬香濃郁,酥嫩爽口,不硬不柴。冬天食用醬牛肉還有暖胃驅寒的功效,是冬季進補的佳品之一。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三國時期的酒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啤酒白酒,而是米酒。主要原料是,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釀在北方一般稱它為"米酒"或"甜酒"。用蒸熟的江米拌上酒糟發酵而成的一種甜米酒。其釀製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含酒精量極低,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我國用優質糙糯米釀酒,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米酒度數低,適合開懷暢飲,否則張飛同志就算酒量再好,也不能喝下一罈子現代白酒不醉。並且米酒不像現代白酒一樣外觀與白水相似,而是一種渾濁的白色液體,正如《三國演義》主題曲中唱到: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水滸傳中也依舊在飲用米酒,多次提到,篩酒來。《興唐傳》中程咬金去尤家店吃飯,和酒保說的也是:來兩壺酒,多淋淋,多控控,我好多喝兩口。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殺豬菜

  原文: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

  想到郭德綱相聲中的一個段子,泰坦尼克號沉船了,對於人來說是災難,對於船上的海鮮來說,這不是生命的奇蹟嗎,,這裡曹操的多疑,反而救了豬一命,但豬還是綁著的,是餓死,還是被別人殺了吃了就不得而知了。

  古人是不喜歡吃豬肉的,認為豬是下等肉食,牛羊肉是上等肉食,貴族主要吃牛羊肉,普通士人階層主要吃豬肉,這個傳統到現在依舊是,畢竟菜市場牛羊肉比豬肉貴多了。古人還沒有限制這麼多豬肉的吃法,更不會做東北殺豬菜,更多的是豬血放出來後做血豆腐,心肝肺等下水煮湯,豬肉一半現吃,一半做成醃肉存放起來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青梅煮酒

  原文:玄德心神方定。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首先說明,這裡的酒不是上文說的米酒,而是黃酒。梅子成熟的季節應該在9月前後,天氣漸冷,且按書中後文描述,大風即起,應該是比較冷的。天涼的時候,黃酒溫一溫口感更好,且加熱酒精揮發,更好入口。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從文中可以看出:盤置青梅,一樽煮酒。這裡的青梅不是放在酒裡煮的,應該是下酒之物。青梅為佐酒之物被許多知名文人喜愛,是風雅之士的象徵。晏殊《訴衷情》詞:"青梅煮酒鬭時新,天氣欲殘春。東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並且青梅能夠緩解情緒,消除疲勞,調節血壓,梅的酸甜藉著酒香盪漾開來,飲一口,生津開胃,怡神曠心,是慵懶初夏裡醒神的最佳選擇。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雞湯

  原文: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

  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雞肋這個典故應該更出名,楊修這個腦筋急轉彎的王者還是很有才華的,但是他凸顯出來的小聰明其實不過是智商高情商低的表現,也許放在專業崗位發揮才智有用武之地,但是搞政治,水平就差的太遠了。很多人說,楊修的死是因為多次賣弄小聰明,猜透曹操的心思,樓主認為,楊修主要犯了古代皇室權利之爭中的大忌,參與了奪嫡之爭。

  回到正題,雞湯是一道的,製作原料主要有雞、水、調料等。雞湯特別是向來以美味著稱,雞湯還可以起到緩解感冒症狀,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的作用。現在燉湯中還可以加入各種輔材,紅棗,香菇,枸杞,西洋參,蔬菜等等,味道更加鮮美。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饅頭

  原文: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麵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

  其實這裡的饅頭,願意是蠻頭,諸葛亮為了不再造殺戮,就想了這麼個辦法來糊弄鬼。從此,在民間既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複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現在的饅頭。而有餡的,則成為包子。

  饅頭現在已經是中國主要的日常主食之一,還演化出了多種兄弟產品,絲糕等等。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重視主食味道和營養,又開發出了多種不同口味的饅頭。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武昌魚

  原文: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這是三國時代東吳流行於今南京一帶的民謠。它反映出以建業為中心的長江下游人民,不願用大量的人力和物資,逆流而上供應武昌的東吳朝廷,也說明東吳朝廷的不得人心。

  武昌魚是我國主要淡水魚類之一,生長快,抗病力強、易飼養、脂肪肥厚,肉質細糯,油潤爽滑,味道異常鮮美,性溫,味甘;具有補虛,益脾,養血,祛風,健胃之功效;有調治臟腑、開胃健脾、增進食慾之功效,對於貧血症、低血糖、高血壓和動脈血管硬化等疾病的發生能起到抑制作用。

  現在隨著冷藏運輸的不斷髮達,全國各地都可以吃到鮮活的武昌魚,可清蒸可紅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超市買來回家嘗試。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一合酥

  原文: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

  這裡的酥為酥酪,且進貢者來自"塞外",即遊牧民族,,他們追逐水草而居,放牧牛羊,馳騁於草場之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他們則靠牛羊。牛羊肉自然不必說,奶製品更是他們重要的營養來源。各種各樣豐富的奶製品不僅僅是食物,更是其生活的特色與魅力。

  以酥酪也叫乳酪、奶酪,也有的叫乾酪。奶酪以奶類為原料,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質,乳源包括家牛、水牛、家山羊或綿羊等。世界各地的奶酪種類非常多,而新疆、內蒙古地區食用的奶酪在古代俗稱"奶豆腐",也是發酵製成的。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餃子

  原文:

  其實這句不是三國演義中的話,而是一個北方習俗,正好今天頭伏正好吃餃子,而餃子也正好是三國時期的一位名醫發明的。

  說起名醫第一反應是不是華佗呢?其實三國時代還有另外一位出場率極低,甚至三國演義都沒有提到的名醫,被尊為醫聖,著有《傷寒雜病論的》張仲景

  相傳張仲景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現在餃子餡也有多種多樣,你最喜歡吃什麼餡的餃子呢?不妨留言討論哦!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那些美食

各位看官的關注、點贊、分享是小編前進的動力,看完本篇文章,不知道你有沒有什麼想法,如果你對本篇文章或者小編的寫作能力有什麼看法,可以在文章下方說出你的看法,謝謝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