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了,AK被俄军改成啥样了?改进枪机,射击不用“压枪”

各种痕迹表明,至少在21世纪的前半段,俄罗斯最重要的地面装备——自动步枪就是AK12了。那么这个AK12到底“何方神圣”,其到底是不是AK74的整容版本呢?


70多年了,AK被俄军改成啥样了?改进枪机,射击不用“压枪”


1947年,采用7.62*39mm的M43中间威力弹药的AK47问世,但是美国人还抱着全威力的7.62*51mm北约标准步枪不放,直到越战初期遭遇了北越的AKM,美国人才恍然大悟。但是美国人这次直接弯道超车,发展出了小口径杀伤理论:小口径子弹重量比中间威力弹药小,初速更高,阻力更小,所以其弹道低伸;较高的长径比在进入人体后会翻滚剪切,造成很大的创伤;此外小口径子弹还能够减轻子弹重量和体积,降低成本,真的是好处多多,最终的成果—M16自动步枪。


70多年了,AK被俄军改成啥样了?改进枪机,射击不用“压枪”


小口径这么香,所以,苏联人也在1974年研发出了AK74。AK74可以直接看做是AKM的小口径版本,其采用了5.45×39mmM74型步枪弹,进入人体后的空腔比M16的5.56*45mm步枪弹还大,并且后坐力也很低,弥补了AK74在结构设计上的某些先天不足。因为AK74有50%的零部件与AKM相同,可以看做是AKM的小口径版本。区别在于为了适应5.45*39mm子弹优化了枪机、弹匣、供弹坡和枪管。此外,AK74在枪口在装了一个枪口制退器。


70多年了,AK被俄军改成啥样了?改进枪机,射击不用“压枪”


制退器的原理是这样的:少量火药燃气从两侧可以向后喷出,以“反冲”的形式平衡后坐力。还有一些火药燃气可以从顶部喷出,平衡枪口上跳。这个和AKM—3型的斜口枪口帽是一样的作用。但是,AK74依然有很多缺点:活塞长行程后座,势必会偏离中心轴线,影响精度。活塞室和枪管之间的距离很大,活塞长行程后座之后造成的翻转力矩也很大;活塞室也没有气体调节器,不能实现多模式射击。复进簧导杆还是固定在机匣的后端,前后运动也会偏离中心轴线,前无法让后坐力“缓慢”释放。


70多年了,AK被俄军改成啥样了?改进枪机,射击不用“压枪”


这些缺点的存在,让AK74的精度特别是单发射精度无法与M16家族抗衡。但是,各有各的优点,AK74直接继承了AKM的全环境适应性,并且容易操作,这是M16家族无法比肩的,而苏联的高纬度环境又需要这些优点。同AKM一样,AK74有折叠枪托版本AKS—74,有短枪管版本AKSU—74。因为AK家族的机匣盖是前插后卡固定的,所以其容易晃动,不能装瞄准镜。所以AK—74N就在机匣左侧装有燕尾槽,燕尾槽上可以固定瞄准镜。右侧是快慢机,所以无法安装燕尾槽。

到了21世纪的20年代,AK—74明显落后了。所以,AK—12横空出世。但是,AK—74上那些“坑”,其仍然没填。AK—12只是让AK—74的动作更加柔和,射击时不用刻意“压枪”,人机工效更好而已:AK—12的机匣盖前端采用铰链和机匣链接,后端以插销固定,这样就可以装上模块化导轨,安装各种附件;枪机动拉机柄和枪机分离,其应该连接在长活塞上,机柄移动槽位于导轨下方;复进簧导杆的尾部销插入机匣,最终被机匣盖卡住,比AK—74的更加稳定。快慢机改为旋转式,且左右两侧都有。


70多年了,AK被俄军改成啥样了?改进枪机,射击不用“压枪”


除此之外,被很多步枪采用的活塞短行程自动没有被AK—12采用,其后座行程短,运行平稳。没有活塞气体调节器,活塞室和枪管之间的空隙还是很大,容易形成翻滚力矩。复进簧导杆没有直接固定在机匣尾部,这样可以让复进簧的运行更加平稳。这早在HK—G36步枪上就被采用了。增加了空仓挂机和伸缩式枪托,改善了人机工效。弹匣还是几十年不变的“前卡后挂”,解脱速度肯定不如按钮式。上下护盖上面设计了导轨,但是附件的稳定性肯定不如HK—416的一体式护手。所以AK—12并非革命性的创新。


70多年了,AK被俄军改成啥样了?改进枪机,射击不用“压枪”


AKM时代,AK家族拥有重枪管版本RPK;AK—74的家族里,重枪管版本叫做RPK—74。这种火力输出理论也被95家族采用,就是95式/96-1式班用机枪。而西服国家却采用可散弹链供弹,枪管可快速更换的M249作为班用机枪。在AK—12家族中,枪族化依然延续,其未来将拥有短枪管型,重枪管班用机枪型,精确射手型,以及标准型。为了让上述版本发挥优异的性能,AK—12可能将采用不同的口径,包括5.45,5.56,7.62,。甚至是6.5这样的未来口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