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妾暴病身亡:宋仁宗逾禮追封為皇后,御史們卻集體撂挑子抗議!

幼年繼位的宋仁宗在劉太后的包辦下迎娶了郭氏為後,但是出於對劉太后的反感及抵抗情緒,對郭皇后也是長期冷落不理。中年後,仁宗皇帝看上了少女張氏,就迫切地納入了後宮,這就是有名的張貴妃,此後仁宗皇帝獨寵張貴妃。

愛妾暴病身亡:宋仁宗逾禮追封為皇后,御史們卻集體撂挑子抗議!

張貴妃雖是貴妃,但是仗著皇帝的寵愛,在後宮內肆意妄為,比正派郭皇后氣勢還大,還牛氣。不僅在後宮無法無天,還為自己的父母、親戚等索官要爵,使得朝中大臣反對聲一片。

張貴妃暴亡

就是這麼一位在仁宗朝期間紅得發紫的張貴妃,卻在皇祐六年正月突然暴病身亡了,年僅31歲。仁宗對此悲痛無比,自己最寵的愛妃離他而去,現在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的完成她生前的願望。這個願望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那就是當皇后。仁宗皇帝在悲痛的同時不停地向周圍大臣及宦官提及張貴妃當年宮中救駕有功,又說起貴妃曾經自刺傷手臂,寫來血書祝辭,幫助仁宗皇帝求雨。

愛妾暴病身亡:宋仁宗逾禮追封為皇后,御史們卻集體撂挑子抗議!

左右宦官深知仁宗皇帝的意思,於是請求為張貴妃追封為皇后,並且此時還有一些阿諛奉承的大臣也紛紛跟著迎合。有了這個臺階,仁宗皇帝就可以完成自己愛妃的遺願了。於是,一生都夢想著登上皇后寶座的張貴妃,在死後終於穿上後後服入殮,躺在皇儀殿西階,享受宗室、大臣們的祭拜。

以八賢王喪事抗議

說到八賢王,很多人都太熟悉,首先想到的就是《三俠五義》中的包拯斷案,劇中的八賢王有著上打昏君大臣,下打忤逆之輩的尚方寶劍。歷史中的八賢王沒有如此威風,但是他也是仁宗皇帝的親八叔。慶曆中,八賢王趙元儼去世,按照朝廷禮制輟朝五天。

愛妾暴病身亡:宋仁宗逾禮追封為皇后,御史們卻集體撂挑子抗議!

張貴妃死後,仁宗皇帝一開始就要為自己心愛的妃子輟朝七天治喪。這在宋朝是極為不符合規定的,禮制有關規定是貴妃一品,當輟朝三天。對此逾越禮制之事,禮官不答應了,輟朝七天已經高過了荊王,這如何宣告天下,這裡的荊王就是指的八賢王趙元儼。沒有辦法,宋仁宗既是要堵住諫臣和禮官的罪,又要完成愛妃生前當皇后的遺願,因此在治喪的第四天,在宦官和一些大臣的迎合下直接宣佈冊封張氏為皇后,並且賜諡號溫成,因此也成為溫成皇后。

御史們集體撂挑子

中國古代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任何事情,尤其是皇家的事情都是要嚴格按照禮制辦理的。仁宗皇帝的正牌皇后郭皇后還仍然在世,卻要令追冊貴妃為後,這是極為嚴重的逾越禮制的事情,可以說亙古未有。

愛妾暴病身亡:宋仁宗逾禮追封為皇后,御史們卻集體撂挑子抗議!

對於如此逾越禮制的事情,御史們可是不答應,他們的任務就是勸諫,御史中丞連上三道奏疏反對追冊一事,仁宗皇帝對此置之不理。鬧到最後,沒有辦法了,御史中丞及部分御史要不申請外放地方做官,要不就是告假回家,可謂是一時間御史們集體撂挑子不幹了,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心中的抗議。

喪禮再出么蛾子

整個正月裡,全國上下都禁止一切娛樂活動,京城裡唯一的活動就是給溫成皇后舉行喪事。正月二十是發喪的日子,在百官的護送下,溫成皇后的靈車向奉先寺進發。仁宗皇后身穿成服,百官依次在殿門奉慰。行喪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么蛾子,本來仁宗皇帝指定樞密副使孫沔讀哀冊,但是其拒絕領旨宣讀。

愛妾暴病身亡:宋仁宗逾禮追封為皇后,御史們卻集體撂挑子抗議!

這是咋回事呢?孫沔認為當年章穆皇后葬禮上是由兩制官讀的哀冊,而今天溫成皇后是死後才追封的,在地位上遠不如章穆皇后,卻要二府大臣宣讀哀冊,這是說不通的,有違禮制。並且還直接向仁宗皇帝說道,如果是孫沔個人的名義讀,我可以讀,但是要是以樞密副使的名義讀,我堅決不讀,說著就把哀冊放置在了一邊,退了下去,一時間場面十分尷尬。幸虧宰相陳執中反應機靈,取來哀冊就讀了起來,這才使葬禮順利的進行。

愛妾暴病身亡:宋仁宗逾禮追封為皇后,御史們卻集體撂挑子抗議!

御史、諫臣在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他們的職責就是規勸、勸諫皇帝做不合禮儀或不合規定的事。有人覺得,他們雖然是諫臣,可是勸諫對象是金口玉言的皇帝,他們這些人不怕死嗎?還真不怕,中國古代文人有著一種特性,就是認死理,在他們看來勸諫皇帝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即使被殺也義不容辭。對於諫臣,皇帝也害怕,因為對於他們的勸諫,有時候心裡不樂意,卻還不敢明著反對違規相關祖制,因此可謂是形成了一種相互的制約,但是這種制約只是相對的,並且是極不平衡的。

參考文獻

①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②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③徐松:《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