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溝與遠古的對話,軒轅黃帝遺蹟探尋


扶溝與遠古的對話,軒轅黃帝遺蹟探尋


河南扶溝縣大李莊村西一里許有一座軒轅廟,正殿前立有一通乾隆五十六年的石碑,碑文共337個字,記述了附近善男信女捐資重修軒轅廟的經過。其碑文中這樣一段文字“裝重口口口今口竣口亦為之以記予倠 黃帝口口之口生口上世國於有熊以神聖文武之身繼榆罔而有天下明天道昭地宜”。(口為無法辨認字體)大概意思:為黃帝重塑金身後的軒轅廟今日竣工了,用文字記錄下來黃帝的生平事蹟,在有熊這個地方建立起自己的國家,以神聖文武之身,同繼承者炎帝一起名揚天下,這就是天道,也是天下百姓適宜的道路。

黃帝作為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我們對於黃帝的瞭解多是從歷史記載,文學作品、民間傳說中知道的,每年陝西黃帝陵公祭;河南新鄭拜祖大典,成為人們對黃帝最為直觀的認識。目前,全國有關黃帝的人文古蹟非常多,特別是陝西、河南兩省,因為同位於黃河流域,也是軒轅黃帝統治部落所在地,因此,現存有許多與黃帝有關的人文景觀。那麼現距黃河僅僅百十公里的扶溝縣為什麼有一座軒轅廟?扶溝縣同軒轅黃帝有什麼聯繫?為此,筆者進行了一番探尋。

據2013年版《扶溝縣誌》記載,大李莊原名軒轅李。據碑文記載:軒轅黃帝卒葬於此,原修有祠堂,堂廢,建軒轅廟。因李姓在此居住故名軒轅李,後改名為大李莊鄉。建國之初,於此建軒轅鄉,屬三區(呂潭)。1958年改建軒轅公社,1961年重建軒轅公社,歸屬城關鄉。1965年改為軒轅大隊,屬包屯公社。1975年新建大李莊公社,1983年改為大李莊鄉。由此可見,當地行政區域名稱就是以軒轅廟來命名的。

黃帝本姓公孫,因生長於姬水(古姬水在今河南新鄭)之濱,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據考證,黃帝出生公元前2717年,卒於公元前2599年。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即位時20歲。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

一,扶溝縣有關軒轅廟的傳說

1:令牌說

黃帝作為部落首領,帶領部落族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遠古時代黃河水經常氾濫,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軒轅部落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躲避洪水,一旦大洪(洪水)到來,人們紛紛逃命。據傳說,黃帝同蚩尤進行“板泉大戰”時,蚩尤被困於洞穴之中,命在旦夕,然而就在此時卻突發洪水,如果不營救蚩尤,被困於洞穴之中蚩尤必死無疑。黃帝善良仁慈,不顧族人的奉勸和個人安危,前去營救蚩尤。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在洪水到來之前,把蚩尤從洞穴中救了出來。蚩尤對黃帝的救命之恩大為感激,主動退出戰鬥,並臣服於黃帝。後來,又征服東夷、九黎族統一華夏部落,完成了統一中華的偉績而載入歷史史冊。就是在這次大洪水中,黃帝的一隻令牌被洪水沖走了,不知道衝到了何處。於是,黃帝派族人四處尋找,最後,在現在的大李莊軒轅廟這個地方找到了令牌。據傳說,令牌作為黃帝身邊的神物是有靈氣的,令牌能夠在這裡出現,一定會給當地的人帶來福氣,為了供奉黃帝令牌,紀念黃帝的豐功偉績,人們在發現令牌的地方修建廟宇,供奉軒轅黃帝,保佑人民安康。

2:營寨說

據民間傳說,大李莊這個地方在遠古時代叫板泉,黃帝為了統一華夏各個民族,在板泉同另一位部落首領蚩尤進行了一場大戰。黃帝在這裡安營紮寨,大戰蚩尤。起初,黃帝部落並不是蚩尤的對手,在蚩尤的狼蟲虎豹面前吃盡了苦頭。黃帝就一個人走進大山,潛心研究對敵方略,最後發明一種帶尖兒的石頭箭頭弓箭,和石頭板斧等殺敵武器,在戰場上投入使用,大敗蚩尤。當地人為了紀念黃帝,建廟祭祀。

3:卒葬說

在大李莊民間還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同蚩尤大戰時黃帝戰死於此。因為當時正直夏季,天氣非常炎熱,族人就將黃帝的屍首暫時安葬在目前軒轅廟這個地方。後遷葬他處。黃帝屍首遷移走以後,當地人就在此建立祠,廟,永遠紀念這一位偉大的皇帝。

4:冷子不過邵口橋

”冷子“是扶溝縣的土話,就是冰雹的意思。普通話中的“下冰雹”,用扶溝話說就是“下冷子”。大李莊村北一里左右是邵口村,邵口村西頭有一座東西走向石橋。每當這一帶下冷子時,邵口橋以北的冷子噼裡啪啦下個不停,邵口橋以南卻不下冷子。人們都說這是軒轅黃帝在保佑,只要軒轅廟在“冷子永遠不過邵口橋”。據軒轅廟南鄭莊村村鄭某講,他今年80多歲,沒有見過下冷子。要想看下冷子,就跑到邵口橋去看。

從以上民間傳說,先不說是真是假,有沒有可信度,字裡行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躍然紙上。在軒轅廟一帶村民中,黃帝以及有關黃帝的故事早已在村民中根深蒂固了。任何一位上年紀大老人,都能說出軒轅廟的一二三來。軒轅黃帝,軒轅廟已經成為村民們永恆的話題,同時也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

二:關於倉頡墓

扶溝縣大新鎮有一個叫趙場的村莊。趙場自然村隸屬扶溝縣大新鎮坡賈村民委員會,村旁有扶溝縣棉麻公司趙場加工廠。清代,趙場村東500米有三座相連的高大墓冢,後經過證實為“倉頡墓”,也叫倉皇陵。

趙場村的“倉頡墓”三座古冢組成。古冢在清代以前曾經經歷數次黃水淹沒,到了清咸豐年間,最北邊的一座墓冢已經被黃水淤沒,南面兩個墓冢仍存留少部分墓冢。據《光緒扶溝縣誌.卷二》記載: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捻軍作亂,為了躲避小股捻軍打家劫舍、掠奪財物,扶溝、鄢陵一帶比較大的村莊均修築寨牆,以求自保。當時,趙廠村挖墓冢取土構築寨牆,從墓冢內挖掘出一通石碑,石碑高一丈有餘,碑文依稀可以辨認倉頡墓碑字樣,村民害怕官府怪罪,連累村民,便將古碑砸碎後埋入地下。

時任扶溝縣令熊燦聞聽此事立即著人赴現場查詢實情。經過重新挖掘竟然片石未得。縣令熊燦便親自撰寫了《倉頡墓》一文,收錄於他主編的《光緒十九年扶溝縣誌》之中。文中熊知縣在記述趙廠村出土倉皇墓碑又遺失的經過後,感嘆道:神物的出現和潛藏,雖然本來有它的靈氣,但當地人不明白,當地出土了先代聖賢墓碑,報告給官府,重新豎立起來,給當地百姓有什麼害處呢?想不到鄉民愚昧無知乃至如此!

附熊燦知縣《倉頡墓考》:邑東三十里,地名冢子凹。在趙廠東里許,有古冢三相連,相傳為倉頡墓。一被黃水淤沒,南二尚存彷彿。父老言舊有碑,在坡賈村廟內;趙廠村廟壁古碣亦云:東鄰倉陵。據《祥符志》載:倉皇陵在汴城東北二十里時和保,俗名倉皇冢,旁有造字臺,《禪通紀》曰: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謂利鄉即時和保之墟。考《尚書錄》,又為南樂吳村人,黃帝史官,始造文字。按黃帝建都在今新鄭,軒轅丘即其故墟。去汴皆不甚遠。昔人有慕德化而葬衣冠為陵墓者。況芳跡留傳既久,安可湮沒?志之,以俟考核。

扶溝縣文史專家邢長順老師博文中錄有《扶溝縣倉頡墓考》:鹹同年間,粵捻之亂,倉頡墓旁居民築寨自保,掘地得古碑,高丈許,備課隱約可辨為倉頡墓。村民謂此事聞於官,必重,為吾村累,相與碎而埋之。頃修邑志,有以此事告餘者,因召某生詢實,遣人隨往尋掘,不可獲,神物顯晦,固自有時,但不審先代聖賢墓碑官吏即聞,而封植之於地方何害?鄉民愚昧無知至此。昔宋臨潁縣民田中有唐人張敬因碑,顏魯公撰書,慶曆中,或往摹拓,居民以踐田禾為累,碎其碑,歐陽文忠在滁州亟遣往求,僅獲殘缺七段,文義不可次第,《集古錄.跋》稱其字畫尤奇。可惜也。古今憾事無獨有偶。豈其中亦有數存耶?姑志之以審來者。黃安熊燦記。

三:扶溝縣歷史積澱厚重

據現任軒轅廟主持陳蓮介紹,軒轅廟自古就有,因戰亂,洪水淤積,軒轅廟幾毀幾建,眾多碑刻被淹沒於地下。現存最早的碑刻為乾隆五十六年,從碑文上看在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重修軒轅廟,說明在(1791年)229年之前,軒轅廟已經存在了。因碑刻遺失,對軒轅廟建廟時間已經無窮考證。然而,軒轅黃帝同扶溝縣存在著某種聯繫是不爭的事實。要不然這裡不會無緣無故修建一座軒轅廟。另外,從地理位置上分析,扶溝距新鄭只有90多公里,距黃河也只有一百多公里,扶溝縣屬於軒轅黃帝部落勢力範圍之內也極有可能。

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目前,全國有多處紀念倉頡的遺蹟。有倉頡造字、造字臺、倉頡陵、倉頡廟等。倉頡及其遺蹟有四處,它們分別是:河南南樂、河南虞城、河南開封和陝西白水等地 。

2016年周口晚報刊登這樣一條新聞:在扶溝縣行政新區工地考古發掘出一處原始社會遺址,上限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屈家嶺文化,大文口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出土有石斧,石鑿,骨錐,繩紋陶罐等珍貴文物。為研究扶溝縣的歷史提供了大量實物資料。

扶溝縣歷史沿革。1,軒轅丘:新鄭市區一帶。古溱水和古洧水(雙洎河)交匯,面積大約30平方公里。其中雙洎河流經扶溝。2:周幽王八年(前774年)鄭國東遷到虢國和鄶之間,號稱新鄭(今新鄭市一帶)。鄭人始築桐邱城。3:北魏又重設扶溝縣,屬鄭州穎川郡。這些同黃帝的有熊部落所在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另有《水經注》中對於扶溝縣的水系,地理均有詳實的記載。

扶溝縣位於豫東平原,古稱“桐丘”。因境內東有扶亭,西有洧水溝,各取一字,故稱“扶溝”。西漢高帝11年(公元前196年)始置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是黃河古文化發祥地之一。

從以上有關黃帝,倉頡的傳說,遺蹟以及歷史沿革來看,說明扶溝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方。在扶溝縣大李莊的軒轅廟和大新鎮的倉頡墓都出現在扶溝縣境內,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黃帝和倉頡同屬於遠古時代的部落領袖,同扶溝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使得扶溝縣的歷史更加厚重。也成為每一個扶溝人值得驕傲的地方。

春去秋來,賈魯河從北到南日夜奔流不息,養育了扶溝75萬人民大浪淘沙,滄海桑田。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消失的河流,有泛起的塵沙,唯一不變的是扶溝人堅韌不屈的開拓精神,扶溝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繪製出一副美麗的畫卷。

與遠古對話,更加堅定信念,展望未來,扶溝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扶溝與遠古的對話,軒轅黃帝遺蹟探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