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資料整理來源於:網絡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英格蘭王國(927年-1707年5月1日),是位於西歐的一個國家,在大不列顛島的南方,包含了英格蘭與威爾士公國。

1541年與愛爾蘭王國組成共主邦聯,1603年與蘇格蘭王國組成共主邦聯。

倫敦,從12世紀初開始已成為“事實上”的首都。倫敦成為王國的首都直至1707年。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的首都。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英格蘭王國

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


它始於英格蘭王國,由三個聯盟法令建立:1536年與威爾士合併;和愛爾蘭於1541年組成共主邦聯,至1801年合併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1年12月6日英國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但北愛爾蘭六郡仍屬英國);


英國和蘇格蘭王國於1603年組成共主邦聯,至1707年兩國正式合併。


在19世紀權力達高潮時,它統治的帝國跨越全球。


英格蘭王國明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七國時代開始,這七個小國家分別是肯特王國、東盎格利亞王國、諾森布里亞、麥西亞王國、埃塞克斯王國、蘇塞克斯王國與威塞克斯王國。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七國時代

在公元8世紀時期,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上七個小國家,在不列顛沿海的劫掠的丹麥人和挪威人為主的維京海賊上岸建立丹麥區成立了王國。


到8世紀下半葉,威塞克斯王國日漸興盛,持續到公元9世紀。


阿佛列率先以“全盎格魯-撒克遜人土地之王”稱呼自己,意思是英格蘭的王。


愛德華對維京人成立的王國用兵,攻下丹麥區(Danelaw)不少土地,建立起自己的統治權。


927年中世紀早期埃塞爾斯坦是統一英格蘭的第一人。

威塞克斯王朝

埃塞爾斯坦於927年成立了威塞克斯王朝,王室一直是英國的中心。


954年威塞克斯王國將丹麥區(Danelaw)上的斯堪地那維亞約克王國吞併。


1013年斯萬被宣稱為為英格蘭國王,與埃塞爾雷德二世抗衡。1014年他的兒子克努特一世大帝繼續對英格蘭作戰。

1016年埃德蒙二世很快就被克努特打敗。自此英格蘭完全由克努特統治,是為丹麥王朝。

丹麥王朝

丹麥王朝的統治直至1042年6月8日哈德克努特逝世為止。


威塞克斯王朝復辟,盎格魯-撒克遜人再度取回政權 。


1066年1月,懺悔王愛德華駕崩,沒有留下任何子嗣,諾曼底公國的國王威廉立即宣稱自己是懺悔王愛德華的姑表侄,擁有王位繼承權。發動入侵英格蘭行動,威廉獲得最後的勝利,自此威塞克斯王朝滅亡。


諾曼底公國成功征服英格蘭,在1066年12月25日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建立諾曼底王朝。

諾曼底王朝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威廉一世即位後,在政治上依附法國。


威廉一世引入分封土地制度,將英格蘭的五分之一土地作為自己的領地。


由領主效忠、強化英王王權。


引入法語和法國的生活習慣,諾曼人的征服整個改變了英格蘭的文化。


威廉並沒有計劃將王國與諾曼底公國合併一起。不過身為諾曼底公爵,威廉仍然對法王腓力一世有效忠之心。


1135年,亨利一世駕崩外甥史斯蒂芬繼位,歐洲大陸上的安茹國王若弗魯瓦五世遂宣稱其妻瑪蒂爾達皇后有權繼承英格蘭王位 ,兩人在各自勢力支持下掀開了長達19年的王位爭奪戰,1153年,兩派達成協議, 規定斯蒂芬死後王位須由馬蒂爾達的兒子安茹國王兒子亨利繼承,次年斯蒂芬死亡 ,亨利即位,從此金雀花王朝取代了諾曼底王朝。

金雀花王朝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安茹國王亨利二世的即英王大位,建立金雀花王朝,又名安茹王朝。


他領有諾曼底、安茹的領地,領地是英國中世紀時其他任何一代國王都無法比擬的。


使得當時的英格蘭成為了除了神聖羅馬帝國之外最強大的國家。


自約翰一世繼位後,屢戰屢敗,廣大領地由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兼併。


英國數次以收復失土的名義向法國開戰。約翰被迫向法國支付賠償金,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地主妥協。


愛德華一世在1282年擊敗威爾士王國末代王子盧埃林。


在1301年將威爾士親王的封號賜給他的長子愛德華二世,威爾士親王成為英國皇太子的封號。


1328年,法國由瓦爾德克王國接掌王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依母親血脈聲稱有法國王位繼承權,開啟英法百年戰爭。


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年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史稱“瓦特.泰勒起義”。


1399年,理查二世在遠征愛爾蘭王國時,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囚禁至死。


亨利四世奪去王位,建立蘭開斯特王朝。


百年戰爭之中,自蘭開斯特王朝自成立起,反對派約克家族因為無法接受,


斷斷續續的玫瑰戰爭造成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輪流執政的情況。

英法百年戰爭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1337年 - 1453年間英格蘭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14世紀末,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1485年在波斯沃平原之役(Battle of Bosworth Field)打敗約克王朝的理查三世,隨即稱王即位(1485-1509年在位),建立都鐸王朝。

都鐸王朝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亨利七世建立了都鐸王朝,通過迎娶約克王朝的伊麗莎白統一了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兩個家。


玫瑰戰爭結束後,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家。


在都鐸王朝亨利八世因為離婚問題和羅馬教廷鬧翻,於是成立英國新教,自己當教主。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併。


國王從1530年起頒佈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僱於新貴族和資本家。


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


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


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伊麗莎白一世頒發“私掠許可證”,從此英國開始明目張膽,公開合法地搶劫西班牙來往於新大陸和歐洲的商船,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


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捍衛了英國本土安全和宗教改革的成果。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年,1660-1714年)。

斯圖亞特王朝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斯圖亞特王朝首任君王為詹姆士一世,其母遭蘇格蘭貴族驅逐,流亡英格蘭,後來因為暗殺伊莉莎白女王被處死,詹姆士低頭討好伊莉莎白。


在伊莉莎白女王死後繼承成為英國國王,是為斯圖亞特王朝。


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


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


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


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


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


克倫威爾成為了沒有國王名頭的國王。1649年,克倫威爾成立了英格蘭聯邦(英語:Commonwealth of England)

英格蘭聯邦

由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支持,克倫威爾鼓勵重商主義並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把清教徒的規定強行推行到全國,


1653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餘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自任為護國公,將國號改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聯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實行軍事獨裁。


克倫威爾在1653年去世了,他的兒子理查·克倫威爾繼承護國公一職。


於1659年5月下臺,各地陷入混亂。


1660年2月,流亡的查理二世回來重掌大權,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格蘭聯邦滅亡。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查理二世巧妙維持著國內平衡,直至去世由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由於詹姆士二世想重新信奉天主教,英國議會新教徒不滿密謀,請荷蘭執政者威廉三世派兵入侵英國,


1688年威廉三世率兩萬精兵渡海攻入英國,發動“光榮革命”。


1688-1689年爆發的“光榮革命”。它所宣佈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707與蘇格蘭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歷代君王

威塞克斯王朝(829—1016年)


1、埃格伯特(802-839在位)

2、埃塞爾沃夫(839-858在位)

3、埃塞爾巴德(858-860在位)

4、埃塞爾伯特(860-866在位)

5、埃塞爾烈德一世(866-871在位)

6、阿爾弗烈德大帝(871~899在位)

7、長者愛德華(900-924在位)

8、埃塞爾斯坦(924-940在位)

9、愛德蒙一世 (940-946在位)

10、埃德烈德(946-955在位)

11、埃德威格(955-959在位)

12、埃德加(959-975在位)

13、殉教王愛德華(975-978在位)

14、埃塞爾雷德二世(978-1016在位)

15、埃德蒙二世(1016在位)

16、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

17、哈羅德二世(1066在位)

丹麥王朝(1013-1042年)


1、斯汶一世(丹麥王兼)(1013-1014在位)

2、克努特(丹麥王兼)(1014-1035在位)

3、哈羅德(1035-1040在位)

4、哈迪卡努特(丹麥王兼) (1040-1042在位)

諾曼底王朝(1066—1154年)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蘭國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蘭國王1087-1100 )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蘭國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蘭國王1135-1154)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1154—1399年)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在位)

2、理查一世(獅心王)(1157-1199)(英格蘭國王1189-1199)

3、約翰王(失地王)(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

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1年)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蘭國王1399-1413在位)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蘭國王1413-1422)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蘭國王1422-1461,1470—1471)

約克王朝(1461—1485年)

1、愛德華四世(1442-1483)(英格蘭國王1461-1483)

2、愛德華五世(1470-1483)(英格蘭國王1483)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蘭國王1483-1485)

都鐸王朝(1485—1603年)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在位)

2、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蘭國王1509-1547)

3、愛德華六世(1537 – 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4、瑪麗一世(1516—1558)(英格蘭女王1553—1558)

5、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蘭女王1558-1603)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年)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蘇格蘭國王1567-1625,英格蘭國王1603-1625在位)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蘭國王1625-1649)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查理二世(1630-1685)(蘇格蘭國王1651-1685,英格蘭國王1660-1685在位)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國王1685-1688)

3、瑪麗二世(1662-1694)(英格蘭女王,蘇格蘭女王1689-1694)

威廉三世(1650-1702)(英格蘭國王1689-1702)此時為瑪麗二世與威廉三世共同加冕英國國王。

4、安妮女王(1664-1714)(英格蘭.蘇格蘭女王1702-1707,聯合王國女王1702-1714) [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歐洲史|英格蘭王國:(927-1707),在大不列顛島,包英格蘭與威爾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