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縱橫|元古堆的“水之謠”(成品)

【導視】

從肩上到牆上,從爛泥溝到新鄉村,水擔下崗,鄉村變樣。(同期:通過自來水的普及,群眾的生活面貌和生活習慣得到了較大改善。)

從“盼水來”到“用好水”,新產業因水而興,新生活帶來新希望。(同期:通過種植業、養殖業,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以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敬請關注本期節目——《元古堆的“水之謠”》

【解說】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的元古堆村,在海拔超過2400米的群山環抱之中,是一座因水而興的小山村。

【同期】元古堆村村民 路彥榮

我是元古堆村的村民路彥榮,今年36歲。家裡有4口人,現在在家種地務農,幹活。

【解說】

在路彥榮的老家院子裡,一個已經“無用武之地”的挑水扁擔還掛在老屋的牆上,講述著一家人吃水用水的故事。

【現場】元古堆村村民 路彥榮

我們的這個叫扁擔,拿我們的土話來說叫“水擔”,就是我們以前挑水用的。現在是把這個再不用了。以前我們挑水一天就是下雨天我們半個小時挑一次水,大概一天挑個3到5遍(次)水。就是到晴天的時候、路上乾的時候,我們可能有十幾分鍾就挑一次,就挑完了。現在是有咱們的引洮工程的自來水,我們也把這個不用了,就廢棄了,一直在這兒放下了,就在這個牆上放著呢。

【解說】

“缺水”是路彥榮自小烙在心底的印記。他原先住在元古堆村的路家山山頂,飲用水和生活用水都非常困難。作為家中“頂樑柱”的路彥榮需要每天走幾里山路挑水,風雨無阻。

【同期】元古堆村村民 路彥榮

我們以前在半夜挑水,挑水的時間就是晚上,大概就是晚上(凌晨)4點多起來挑水。因為山裡泉裡面的水比較緊張,大家都挑不上,就急著在晚上挑水。

【同期】元古堆村村民 路彥榮

這就是我們以前吃的泉水,就在這個泉裡面(挑水)吃水。以前原來咱們這個水,夏天時候(下雨)水淌得滿,能供應著咱們吃的。到乾旱(年份),趕上乾旱,到冬天的時候,這個泉水就不能吃了,現在這個泉水就廢棄了,再也沒人吃沒人用。

【解說】

像路彥榮一樣,多年來,元古堆村農民吃水主要靠山裡的幾眼泉、幾口井,大部分人家挑一擔水要走半個多小時,遇到雨雪天,山路極其難走,年年都會有人因挑水而滑倒摔傷。

因為長期貧窮落後,元古堆村過去被稱作“爛泥溝”,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201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1466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7%。

如今,通過實施飲水安全工程,村裡96%以上的人家都用上了自來水,少量就近飲用山泉水的農戶也達到了安全飲水標準。

2018年10月,路彥榮一家從山上搬到了山下元古堆村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在這裡,純淨的自來水接到了家中,走出了常年靠“兩個肩膀一雙手,挑個扁擔遍地走”的吃水困境。

村裡人都喜歡煮“罐罐茶”。缺水的時候,煮“罐罐茶”只能放點碎茶葉。現在日子好了,茶裡又添了紅棗、枸杞、桂圓、葡萄乾。

【同期】元古堆村村民 路彥榮

希望就是多掙錢,多掙點錢,把這個貸款還了,再供娃娃們上大學。

【解說】

村民吃水的改變,源於引洮工程,即從黃河上游的一級支流洮河引水至甘肅中部乾旱之地。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省水利建設史上最大的一項水利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於2014年底通水試運行。引洮工程是造福甘肅中部乾旱貧困地區的一項民生工程,源源不斷的洮河水由此開始流進了隴中乾涸的土地,也流進了老百姓的心田。

【同期】元古堆村黨支部副書記 董建新

我們元古堆村(20)13年以前飲水比較困難,遇到天陰下雨的話,農戶就是肩挑人扛,確實難度比較大,吃水的水質也不是太安全,陰雨天有些渾濁現象。從2013年以後引洮工程這一塊給我們銜接了項目,全村的自來水計劃全覆蓋。 到2014年年底,我們全村就吃到了純淨的自來水。

【解說】

為了將洮河水引到更多百姓家中,從國家到甘肅省、定西市都在工作中堅持突出引洮工程“民生為上、治水為要”的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隨著配套工程的不斷實施與延伸,引洮一期供水範圍逐步擴大,受益人口由當初原規劃的154萬人增加到如今的300多萬人。在各種綜合高效利用下,截至目前,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累計供水量已達到3億多立方米。

【同期】渭源縣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 章效平

引洮一期工程主要解決渭源縣資源型缺水問題。引洮一期工程的建成為渭源縣西南部5鄉鎮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徹底解決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問題。隨著引洮一期工程的建設用水運行,使我縣的灌區群眾生產得到了較大改變,使以前靠天吃飯的當地群眾發展生產有了主要保障。近年來通過培育種植蔬菜產業,發展高效農業,使灌區的群眾收入有了較大提高。

【解說】

清冽的洮河水翻山越嶺,讓定西、白銀等地的200多萬群眾不再在“十年九旱”中煎熬。在渭源,引洮工程解決了總計6個鄉鎮10多萬人的飲水問題,為農民生產生活、高效灌溉提供了有力支持。

水的改變不僅僅解決了當地農民“吃水難、難吃水”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有了洮河水的支撐,2014年以後,元古堆村的蔬菜種植和中藥材種植等農業產業由此而興,蒸蒸日上。

【同期】元古堆村黨支部副書記 董建新

加工業就是用水量比較大,通過引洮工程的水,加工業的成本有所降低。以前的養殖業基本上是圈舍飼養的比較少,就是放養。因為是水源這些,你要是圈舍養殖的話,水源解決比較困難,蓄水量、飲水量也比較大。通過自來水拉通以後,把自來水通到養殖圈舍裡面,減少了勞動力,還有一個拉水的這些人工都解決了,進一步解決了。

【解說】

從“盼水來”到“用好水”,在元古堆村,中藥材種植加工、土雞散養等新產業因水而興,村民們腰包漸鼓。2018年,元古堆村實現了整村脫貧。

【同期】渭源縣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 章效平

通過自來水的普及,群眾的生活面貌和生活習慣得到了較大改善,大部分群眾通過購買太陽能或者洗衣機,生產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方便(提升),群眾通過外出打工也增加了群眾的收入。

【解說】

百業興旺的元古堆村只是隴中千百個村莊鉅變的縮影。像它一樣“破繭成蝶”的美麗,如今在旱塬上已遍地可尋: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一個個牛羊養殖場活力十足,一個個扶貧企業落地生根。

【同期】元古堆村黨支部副書記 董建新

2018年我們元古堆村實現了整村脫貧,2019年年底,我們群眾的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通過我們今年群眾的努力,還有幹部的引領,通過種植業、養殖業,還有勞務輸出,還有旅遊業,讓我們村的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以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解說】

5年多來,引洮一期工程深刻地改變著受益區產業結構,19萬畝旱地變身水地,各種產業“遍地開花”,為隴中的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出一曲催人奮進的“水之謠”。

如今的元古堆村,因為脫貧而變美,硬化路,自來水,安全房,經濟作物遍溝梁,入選第二屆“絢麗甘肅·十大美麗鄉村”。截至2019年底,元古堆村安全飲水率達到100%。在洮河水的灌溉下,一個農民富、農村興、農業旺的西北山村正在一步步舊貌換新顏。

製片人:李傑

編導:崔月平

記者:郭剛

配音:潘鍇(實習)

統籌:王健

監製:張平鋒

出品人:孫志平

新華社音視頻部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