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在教育路上,別指望孩子‘自覺’,做負責任的家長

致家長:在教育路上,別指望孩子‘自覺’,做負責任的家長

孩子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到底是靠自覺自律,還是靠父母管教和監督呢?

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想過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

致家長:在教育路上,別指望孩子‘自覺’,做負責任的家長

李玫瑾教授是有關研究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專家,她在接受教育訪談中說過這樣子的一句話: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有時候,需要給孩子一些恰當的約束。

一:別指望孩子天生自覺

很多父母看到懶散的孩子,總忍不住罵:“別人家的孩子多懂事,你就不能自覺一點嗎?!”

很可惜,不能。惰性是人的本性,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看到別人家孩子非常自覺,不用父母怎麼操心,不用羨慕,那一定是家庭環境、父母教育的綜合結果。

致家長:在教育路上,別指望孩子‘自覺’,做負責任的家長

一個自覺的孩子,是離不開父母管教和監督的。

不用奢望幾歲的孩子會變得自律,電視、手機、玩遊戲、零食、偷懶......大人都很難抵擋住的誘惑,更何況孩子。6歲前的孩子,約束他們的行為,往往靠得是父母的“他律”,需要父母守好自己的底線,給孩子訂一些規則。

成長也需要孩子付出一些代價,沒有規矩,孩子無法真正的自律。

致家長:在教育路上,別指望孩子‘自覺’,做負責任的家長

二: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有點狠心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都不會指望孩子能自覺。

在《嚮往的生活》中,劉憲華同樣自爆了自己被父母逼著學拉小提琴的經歷。

小時候的他根本不願意去學,直到十一、二歲時,參加了一個比賽才開始喜歡拉小提琴。在一旁的Angelababy看到劉憲華能把小提琴彈奏得那麼棒,問劉憲華:“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劉憲華說了一句,“非常非常感謝。”最後,Angelababy嘆了口氣說:“為什麼當初沒人逼我?”

那些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難免會帶點狠。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如果不逼他們一把,他們就會錯過最好的學習時機。

畢竟誰的人生都只有一次,不能再重來,錯過了再悔恨當初也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在孩子自覺性不高,不會主動學習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嚴厲督促孩子,這樣才能讓他成才!

三:父母的有效幫助,才是孩子優秀的關鍵

網上有句話流行的話:“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話說得不好聽,但也不無道理。

在培養孩子自覺性的路上,父母的榜樣也很重要,如果父母在很多事情上不能做好榜樣,雙重標準也很難教育好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礎,孩子自覺自律是目的,基礎打牢,不怕地動山搖。

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只指望孩子自己能自覺、自律,父母還是要起到監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