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大地不曾負我,須彌山和群山亦不曾負我,負我者乃忘恩負義之小人。我渴望追求文學、音樂以及天地間一切知識——天文學、詩歌、舞蹈和繪畫,世界有賴於這些知識。

——新疆(西域)尼雅出土佉盧文書

一、西域之於中土

大漢朝的人民已經知道了自己生活在一塊大地之上。但他們固執地相信境內的嵩山就是“天心地膽”,也就是大地的中心。孰不知真正的地心要往西方走很遠,越過長安,走過河西,沿著沙漠的邊陲來到皚皚雪峰之下的蒼茫草原,那裡就是西域。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位於新疆的“亞洲大陸地理中心”

相比之下,印度人對世界的認識大不相同。在他們的經文中寫道:人類所居住的閻浮提洲以大雪山為中心分為四個大國,東邊的是人主之國,南面的是象主之國,西面的是寶主之國,北面的是馬主之國。

這個神話出奇地接近現實。因為巨大的青藏高原在亞洲大陸中部隆起,隔斷了東西交通的交道。造成了彼此隔絕的亞歐大陸三大文明,即東邊的中華文明,南面的印度文明,西方的地中海文明(包括埃及、巴比倫、希臘)。而在公元前三世紀,北亞的匈奴人崛起,補上了馬主之國的缺。

彷彿諸神有意造就多樣的世界,因此用雪山和沙漠將大地分割,差異巨大的環境、生物、文化由此而生。但是智慧的人類卻在這重重封鎖中找到了那一絲缺口。一條閃著金光的道路翻越高山峻嶺、沙漠戈壁,將大地四域重新聯繫在了一起,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它的東部地段被中國人稱為“西域”,它的西部地段被西方人稱為“中東”。人們在這條路上往來奔走,帶到西方去的是絲綢,帶到東方來的是香料。帶出南方去的是經書,帶出北方來的是毛皮。這條道路上流淌著人類大部份財富和知識,見證了無數的神話傳奇。

這是一條多麼神奇的道路啊,每一代亞歐大陸的霸主都對其垂涎欲滴。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匈奴帝國的冒頓單于都先後踏上了這條道路,做上了他們一統四海,君臨萬世的美夢。可惜的是即使他們聲名赫赫,能成就一世偉業,在這條充滿奇蹟的道路上也難免折戟沉沙,黯然離場。居魯士大帝死於草原馬革泰人女王之手,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中途受挫折返,英年早逝。冒頓單于也在剛剛踏上絲路時就走到了人生盡頭。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波斯一代雄主居魯士大帝東征時不幸身死草原

然而就在公元前139年,一雙新的王者之眼盯上了這裡,那就是劉徹,大漢帝國的皇帝。

其實也許在更早的時候,劉徹已經注意西域了,因為每一個漢人從小都聽過有關這裡的神話。那滔滔萬里,滋養中華文明的黃河,自古傳說就發源於西域的崑崙山。在那白玉生成的摩天巨嶺的頂峰,上承流過整個宇宙的銀河。銀河,又叫“天漢”,充沛的靈氣使崑崙山上燦若珠玉的靈果異卉茁壯成長,滋養了無數仙人鸞鳥,成為諸神的家園。上古能夠越過弱水,翻過火焰山到達崑崙的只有射日的英雄大舜和古天子周穆王。他們都在崑崙見到了掌管生死的主人西王母,得到了長生不死的靈藥。

《歷代神仙通鑑》上說劉徹就是周穆王的轉世,這是很浪漫的一種說法。雖然美麗,但劉徹對西域的關切並不是因為前世的因果,而是有更現實的考慮。當時他已經在籌劃對匈奴人的進攻,而綜合各路情報後劉徹發現,西域曾經有一個叫“大月氏”的民族。在被匈奴人擊敗後,他們沿著絲路向西方撤退了。為了建立對匈奴的聯合戰線。劉徹派出了自已的侍從官張騫,前往西域尋找大月氏人的蹤跡。

這是一次九死一生的行程,在經歷了十三年的艱辛後,張騫終於回到了長安。可惜的是,終於被尋到的大月氏人並不想向匈奴復仇。事實上,強大的匈奴已經嚇破了絲路上大部份國家的膽,乖乖的接受他們的欺壓。這些國家無法對大漢這樣一個剛剛認識的遙遠國度產生信任。這也是由地緣政治造成的。須知從中原到西域的通路只有一條狹窄的河西走廊,只有控制了它才能進入絲綢之路。而當時它還在匈奴人手裡。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張騫通西域

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的是一代天嬌霍去病。在元狩二年,也就是張騫歸國七年後,他率騎兵在河西走廊大勝,殲敵三萬,虜匈奴五王,迎渾邪王歸漢,這才使得漢帝國的觸角可以伸入西域。但是在此之後,由於漠北之戰漢軍的損失過大,外加劉徹把戰略目光投向南方。而鑿空西域的張騫也離開了人世。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劉徹的目光從西域挪開了。

二、中國的探險家

但是在聽張騫敘述那些神奇的西域故事後,劉徹的心已經不時在遙遠的異域飛翔。也許西王母還在條支國的崑崙山上等候著不歸的周穆王。也許那裡的巨鳥就是莊子所說的大鵬。火焰山上的火焰是否還在燃燒?瀚海中的千年石蓮是否還在盛開?因此,他對於那些自願出使西域的勇士都是讚賞的,授予他們“漢使”的資格。這些漢使便在劉徹的資助下,展開了對那廣闊的未知世界的冒險,帶回來了更多的遠方信息。

隨著漢使們的不斷活動,原來空白一片的西域地圖漸漸被填滿。他們發現了“鹽澤”,也就是後世的羅布泊,找到了黃帝傳說中的“瀚海”,也就是大沙漠。裡面的“絲綢之路”也現出了端倪漢使們發現絲綢之路分南北兩道。在南道的于闐南山,漢使報告發現了黃河的源頭。劉徹親筆定名該地為“崑崙”,算是圓了自己的神話之夢。在北道的尼雅,他們又發現了美麗的孔雀河。西邊的大秦、南邊的身毒終於進入了使者的眼中,漢人才知道天地竟然是如此寬廣。

但這些漢使卻不為當時的正統人士所喜歡。特別在儒家思想漸漸成為社會主流後,官員們不認為把帝國的金錢和士兵的生命投放在西域那麼偏遠的地方有多大價值。以太史公為代表的學者們稱這些使者為“妄言無行之徒”。認為他們不過是以大話誑騙皇帝以博取金錢的小人。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冒著巨大危險,在絲綢之路上行進的漢使

某種意義上,官員和學者們都沒有說錯。大部份漢使其實也就是商人,甚至是機會主義者。他們的個人品行也不見得多高尚。支持他們對西域探索的動力很多時候就是金錢。然而這並不能作為否認他們生為大漢子民的自豪和他們取得的成果。因為一切巨大的探索往往就是這樣開始的。只有結合了國家和個人的慾望,才能開闢全新的世界。這些漢使其實就是冒險家,和後世那些世界名人,如哥倫布、麥哲倫一樣偉大。失去了這些探險家們擁有的精神,我們的民族也就失去了活力。

何況當時的西域一片混亂,諸國林立,有“西域三十六國”之稱,卻大小不等。小國只有幾千人馬,大國兵甲數以十萬計。這裡的人種、文化都存在很大差異,彼此間都攻伐不斷。行走其間必須要有巨大的勇氣和機敏的智慧,以及足夠的武藝。否則很快就會變成沙漠裡的枯骨。

更危險的是,在漠北之戰中受到重創的匈奴人依然在絲綢之路東段擁有巨大的影響。他們當然不希望漢朝染指西域。而很多西域國家也認識不到漢朝的強大國力。因此,劫殺漢使的事時有發生。

元封三年,匈奴人甚至指使位於絲路起點的樓蘭和姑師兩國切斷了絲路,意圖將漢人趕出西域。

在這種情況下,劉徹果斷亮劍,發起西征。此戰主帥是大將趙破奴。他本是霍去病手下將軍,也學會了霍去病的破襲戰術,於是親帥七百輕騎大敗三千樓蘭精兵,俘虜了樓蘭王,並將其押送長安。又出奇兵翻越罕有人行的“墨山國之路”,一舉拿下姑師。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樓蘭古國遺蹟

劉徹並著恩威並施的目的,釋放了樓蘭王。這才讓西域諸國見識了漢朝的煌煌天威,真正打開了絲綢之路的大門。從此後,西域的葡萄美酒、罽(ji)賓地毯、崑崙紫瓜等等物產才源源不斷地進入大漢,進入長安。漢人們學著用苜蓿餵馬,用葡萄釀酒。漢人的瓷器、茶葉、絲綢也不斷輸入西方。西域人也學會了漢人的技藝,如鑄造、造井。無論是漢人還是西域人的世界都開始變得有所不同。

而在這些西域特產中,最能打動劉徹的莫過於駿馬。

古人說皇帝不務正業,常用的一個詞就是“聲色犬馬”。可將“馬”列入這個名單中絕對是大大的冤枉。須知,在汽車發明以前,要實現軍隊的快速機會作戰,只能依靠馬匹。而草原民族所以能縱橫絲路,所倚仗的就是胯下的寶馬。

但馬卻也是很嬌貴的動物。在元狩北征中,漢軍雖獲大勝,犧牲良駒竟高達一萬匹,這讓衛青不得不放棄了徹底剿滅匈奴的想法。

因此,好的馬匹攸關國防建設,天下安寧,絕不是小事。然而悲催的是,中原雖然需要好馬,卻不出產好馬。

這是由於馬的自然屬性決定的。上古原始馬是從西到東逐漸繁殖,以至遍及整個草原。但在歐亞大陸的東側,因為森林逐漸取代了草原。所以這裡的本地馬以小個子為主。更適合拉車或馱運。而在歐亞大陸西端的馬種卻更適合於在草原上馳騁。因此當地早有傳說,說這些馬種是天馬的後代。後世中國的名馬,如赤兔、小白龍,都與這裡脫不了關係。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馬的歷史

可以肯定,馬匹就是西域最名貴的物產,在那個時代,一匹好馬的價值能比得上現在最先進的戰鬥機。是否能得到西域的好馬,決定了國家的軍事發展方向。

劉徹本來瞧上的是西域大國烏孫的馬種。這是因為當年張騫首開西域時雙方結下的良好關係。烏孫在共同對付匈奴人的戰線上出力不少。但就是這樣,劉徹還是不得不嫁出了宗室的細君公主,才得到了烏孫王的千匹良馬。然而,在這之後不久,一位叫“車令”的漢使傳來消息:“在烏孫以西的大宛國,發現了更好的馬匹!”

其實這一情報在張騫的第一期報告中已經有了,只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當第一次遇到烏孫馬時,劉徹認為這已經是馬中極品,所以以“天馬”名之。但當看到大宛的寶馬後,只能讓烏孫馬改名為“西極”,大宛馬叫“天馬”。

這是一種神話般的馬匹,當奔跑時汗水殷紅如血,所以也被叫“汗血馬”。現代人認為它就是土庫曼斯坦的阿哈爾捷金馬。不過這種近乎神話的生物未必真的還存在於現實。但阿哈爾捷金馬在現代也是世界最好的馬種之一。一匹動輒數十萬美元。一般被當做國禮送人。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阿哈爾捷金馬

劉徹對汗血馬著了迷,一心想把它迎入自己的上林苑中。然而,擁有汗血馬的大宛國並不是好商量的。

大宛就是“蔥嶺十國”之一,位於現在的帕米爾高原上。在西域諸國中也算得上比較強大的。其實本來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大宛王曾經給予過熱情的幫助,但現在當事人都已經去世了。新的大宛王名叫“毋寡”,對漢朝不怎麼友好,不願意把自己珍藏的汗血馬給漢朝。

劉徹就想了個辦法,他知道大宛人喜歡黃金,就用黃金鑄了個一比一的馬模型,讓漢使車令帶到大宛去,以求交換。而把這匹金馬運過重重險阻,遍地強盜的絲路可真夠危險。儘管漢使做到了,不過也付出了好些人的犧牲。這已經是大漢能夠表達的最謙卑的善意和誠意了。

然而毋寡不想交換,因為這是個不知好歹的傢伙。在他的眼中,漢朝遠在天邊。漢使過來都死了好幾個人,可見道路兇險。他可不想為了一個應該不會有多少交集的國家付出自己心愛的寶馬。

可是毋寡又眼饞那匹金馬。不過他不能確定這是不是純金的。因為當時鎦金技術已經很發達了。於是故意用言語刺激漢使,懷疑金馬的純度。車令憤怒地把金馬砸成了幾塊,以示大漢的一片真心。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大宛在西域的位置

殊不知這正中了大宛人的奸計。帶走金馬殘塊的車令還沒走出大宛國境就被突然出現的強盜給劫殺了。這事背後的主使者當然是毋寡。

三、第一次徵宛

消息傳到長安,劉徹大為憤怒。他認為必須要給大宛人一個教訓,不然的話,其他西域國家有樣學樣,漢人在絲綢之路將會更艱難。可是這時衛青、霍去病叔侄倆已經去世了。北方的匈奴又有異動,大部份將軍無法抽調。必須另選將領。此時他將目光投向了一個叫“李廣利”的男人。

這個李廣利的來歷值得一說。和衛青一樣,他也是劉徹的小舅子,也就是著名的“李夫人”的哥哥。說起李夫人,她是劉徹中年後最寵愛的女人。但史書記載略有出入。《漢書》裡說她是因為哥哥李延年的一曲《北方佳人》引得劉徹色心大起。但《史記》卻說,她是平陽公主為安慰因失去王夫人而悲傷的弟弟找來的替代品。當然,作為當時人的司馬遷的說法可信度更高。

很明顯,劉徹是想再發掘一個衛青,於是看上了李廣利。因為天馬藏在大宛的貳師城,於是人們叫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可倒黴在於大宛離長安相距實在是太遠,直線距離都有七千多里,還不要說沿途的山脈隔絕。如果動用大漢的真正精銳力量完全是種浪費。而且朝庭上下大多數官員看不到西域和天馬對中原的價值,於是也不配合。最後組成的軍隊是由屬國的六千騎兵和幾萬無賴少年組成的。當然,所謂“無賴少年”其實是司馬遷的看法。他們應該是一群充滿熱血,但品行有瑕的年輕人。這樣的一支軍隊如果好好訓練,未必不可能成為精銳之師,其實劉徹派他們西征應該也有讓他們同李廣利一起歷練的意思。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漢武帝一心把李廣利培養成第二個衛青,可惜千古以來,衛青只有一個。

因為之前有趙破奴精騎擒樓蘭王的戰例。劉徹認為,以自己軍隊的數量和裝備,只有幾千守軍的大宛應該指日可下,可事實上這卻是一次艱難的遠征。就在出發時路上起了蝗災,蝗蟲從山東一路西飛,甚至飛到了敦煌一帶。這可謂“不祥之兆”。

當進入了絲路後,沿途的國家更是對漢軍充滿敵意。他們其實早就習慣勒索路過的漢使。現在遇到漢朝的大軍,不明來意,又心存僥倖,只好閉門不出。漢軍因此很難得到補給。

李廣利也不客氣,乾脆就地取食,在攻大宛前先拿這些無知的小國練練手。於是堂堂大漢軍竟然成了絲路上的強盜。他們每到一處如果得不到食物就會對當地小國展開攻擊。如果攻下了就搶光城裡的糧食。如果幾天攻不下就轉換下一個目標。事實證明,這件事其實是得不償失的。肚子不見得填飽了,但人馬卻越打越少。等到了大宛的東邊境屬國鬱成時,軍隊已經走了一年,出發時上萬的大軍已經只剩下了幾千人馬了。鬱成的大宛人看了機會,展開了一次反攻,把李廣利打敗了。

漢軍狼狽逃竄,李廣利明白,無法打到貳師城了。他只能把殘兵敗將拉到玉門關外的敦煌,然後向劉徹上書說明情況。這可把劉徹氣得暴跳如雷,馬上命令守邊軍隊閉關,徵宛軍如入關定斬不饒。李廣利不得不留在了敦煌。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古絲綢之路地圖

四、天馬入漢關

但到了夏天時,情況起了變化。有人說是因為李夫人去世了,劉徹悲痛之下寬恕了李廣利。但事實上更重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國際形勢有了新變化。就在這一年,趙破奴被匈奴人以優勢兵力擊敗,損失慘重之下自己也成為了敵人的俘虜。朝中反對征伐西域的聲音逐漸高漲,認為應該專心攻擊匈奴。劉徹卻不這樣看,他認識到了遠征大宛的巨大政治影響。因為西域諸國都是隻會服從於強者的,如果漢朝這時不能給大宛一個教訓的話,他們很容易倒向匈奴。於是在把幾個強硬的大臣罷官下獄後,劉徹終於發起了第二次西征。這次漢軍總兵力高達六萬人,軍隊組成大致與上次相同。只是把“郡國軍”換成了戰鬥力更強的“守邊軍”。並且還配有數以萬計的後勤部隊。可以說這次劉徹才動了真格。

然而,對於這次西征的主帥,他依然選擇了李廣利。也許是對已經去世的李夫人的承諾,讓劉徹認為這個小舅子還是可造之材。畢竟,第一次西征雖然沒有勝利,但軍隊到底還是沒有散,說明李廣利多少有些能力。而有了上一次的經驗,多少這人會長進一些。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李夫人的一生是個悲劇,好在還有一曲《北方佳人》傳世,以至於很多時候,她掩蓋了王夫人的存在。

就這樣,戰鬥再次開始了。果然這次征伐與上次大不相同。在大漢嚴整的軍威面前,西域諸國瑟瑟發抖,紛紛開城勞軍,提供水食。這樣再沒有發生供給不足的慘事。

但也有刺頭兒。位居絲綢之路北道中點的輪臺就是個代表。所謂“輪臺

”,以現代維吾爾語來說就是“鷹鵰”的意思,這個詞義應該是從古傳下來的。事實上,佔據如此險要的位置,國王多少有些實力。可惜他因此錯估了形勢,頑固地拒絕配合漢軍。

李廣利也不多話,下令攻城。頓時箭如雨下,殺聲震天。可憐輪臺國全國也就幾千人,幾天就攻下,成為了第一個犧牲品。

大軍繼續前行。再次來到上次讓李廣利吃夠苦頭的鬱成城下。鬱成的大宛人出城迎敵,被早有準備的漢軍殺得大敗,不得不閉門堅守。李廣利衡量了一下形式,率主力繞過了鬱成,把它交給了自己的後援隊,自己親自主力直撲大宛的國都貴山城。

然而貴山城卻不是好攻擊的。這是一座地勢險要的堅城,融合中西城堡的特色,易守難攻。李廣利雖然把它圍得水洩不通,但也難以突破。

貴山城有兩重城牆,分為內城與外城。城內修滿了高高的瞭望塔,可以監視方圓數十里的地域。內城與外城之間有箭樓,城牆上也有箭孔,確保守城士兵可以攻擊到城下及城內的任何一個角落。漢軍雖然人數眾多,但一時也難以攻下。

李廣利也想智取。他發現大宛人的水源是從城外流入的,就讓工程兵把水引走了。但隨即得到了情報。有幾個漢人技師落入了大宛人的手裡,他們被逼著在城內打井。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貴山城是位於今天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東南的一座堅城


於是漢軍還是隻有采用密集的攻擊來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在付出巨大的人員傷亡,花費了四十來天后,漢軍終於攻入了貴山城的外城,俘虜了大宛名將煎靡。

這時,大宛人已經不想打下去了。作為一個西域國家,他們的大臣缺乏中原人那樣對國王的忠誠。在衡量利害後,他們選擇殺死毋寡,獻出汗血馬求和。李廣利分析了形式,明智地認識到,不能趕狗入窮巷,而且其他西域國家支援大宛的部隊也到了貴山城外圍。於是接受了投降。

隨後,大宛貴族交出了他們珍藏的良駒,李廣利精心選擇了3000多匹中等馬,更有幾十匹堪稱神駒級別的,並且還扶植了親漢的新大宛王,這才志得意滿地帶著大宛人獻上的糧食踏上了歸途。在回長安的路上,李廣利終於派兵打下了鬱成,殺死了鬱成王,算是出了一口積鬱已久的惡氣。

終於看到渴求的大宛馬,劉徹不由大喜,他重重封賞了出征的將士們。李廣利也正式獲得瞭如衛青、霍去病一樣的統帥地位。但對於這次出征,其他大臣們是頗有微詞的。因為此戰沒有為大漢爭來一寸新的土地,也沒有在大宛留下一兵一卒。因此此戰被看成一場徒費國力的昂貴無用戰爭,只差沒說劉徹好戰誤國了。

但是劉徹卻有他們不具備的戰略眼光。經此一役。大宛降服,西域各國都對大漢刮目相看,他們主動地尋求與大漢交好。世界各地的商人也紛紛來到長安,請求劉徹派兵保護他們的商隊。劉徹也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在輪臺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並設立屯田,保護絲綢之路上的正常貿易。

西極天馬,漢武帝為何如此渴求?絲綢之路,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是漢朝經營西域的開始

劉徹要向世界證明,大漢朝不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度,他也無心象匈奴人一樣通過奴役其他國家以獲得金錢和聲望。事實上,他的目的是通過絲綢之路,讓漢人以開放的姿態昂首走向世界,與天下諸國展開更高層次的交往。因此從劉徹開始,大漢開始了對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經營,並一直延續後世。西域更多的物產也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其中當然包括大宛馬。以此為基礎,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一個飛躍。漢軍終於錘鍊出了一支在世界也首屈一指的騎兵,保持了強大的戰鬥力。可以說,大宛馬是中國將軍們最好的夥伴!

—————————————————————————————————————————————

說到長安,其實當前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唐長安。但在它之前八百年建成的漢長安同樣光芒萬丈。開頭條之先,向你整體介紹漢長安中的那些偉大建築,還有那些不朽的人和事。即將完本,歡迎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