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 這才是鄉村學校的樣子

這才是鄉村學校的樣子!

半月談記者 吳曉穎 蕭永航

學校招不到學生、年輕老師流動大、留守兒童教育難,是目前多數鄉村學校面臨的普遍困境。

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范家村的范家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麻雀學校”:僅有95名學生、15名老師,卻被譽為“教育理念先進”。成功秘訣是什麼?校長張平原說:“辦農村學生需要的學校,讓學校既美麗又有溫度。”

1

生活、生產、遊戲相結合,

用鄉村優勢辦校

走進范家小學,會顛覆你對農村學校凋敝、落後的印象。紅白相間的3層教學樓矗立在藍天白雲下。教室裡擺放著梯形木桌、沙發、書櫃,如同家一樣溫馨。音樂室、美術室陳列著教學設備與學生作品。最觸動人心的,是校園裡隨處可見孩子們純真、自信的笑容。

這所農村寄宿制小學規模較小,現有40名在園幼兒、55名小學生、15名老師,也曾飽受發展之困。6年前的夏天,從教31年的張平原接到范家小學的校長職務任命後,感到迷茫:隨著當地撤鄉並鎮、村民進城,學校生源規模急劇減少,從最多時的600人減至不足百人。鄉村學校出路在哪兒?

半月談 | 這才是鄉村學校的樣子

范家小學校長張平原

“鄉村學校就要有鄉村學校的樣子,不能盲目跟著城市學校跑,要發揮規模小、地處鄉村的優勢。”張平原認為,學生少,老師能關注到每個孩子,方便因材施教。平均每班不到10人的小小班教學得以實現。他戲稱,“一不小心”跨入歐美國家精英教育模式。鄉村學校還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大自然是孩子們的課堂,山林田地、風俗民情都是教育資源。

一批留守鄉村的老師,一群走不了的學生,鄉村教育改革探索開始。

課堂上,倡導教學融入“學、講、做”元素,與生活、生產、遊戲相結合,讓課堂變得好玩、有趣:語文課有了辯論、科普劇;數學老師領著學生量柱子,學習如何計算面積。

半月談 | 這才是鄉村學校的樣子

課表上,除了國家規定課程外,多了鄉土課程和項目學習。學生走出校門,調研村子歷史、蒐集民謠、到田野山間採風、種菜。閱讀、運動也佔據大量時間,除體育課外,學生平均每天運動1.5個小時。這所學校的學生很“富裕”,人均150冊圖書,學校規定每天除30分鐘晨讀外,住校生晚上第二節課是自由閱讀。

讓老師們引以為傲的是,全校沒有一個“小眼鏡”。“學生有大量時間參加戶外活動,即使是上課,也有1/3的課是在室外。”四年級語文老師黃春燕認為,保持充足睡眠,多接觸大自然,是學生不戴眼鏡的秘密。

2

“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節律自主拔節”

10歲的李浩(化名)在廣元市利州區一所城市小學就讀時出現厭學現象,上課走神、做作業拖拉,轉入范家小學一年後,他重新對學習產生興趣,上課積極發言。

“以前作業總是寫不完,半夜還不能睡,就不想學了。”談及變化原因,李浩說,“現在作業很快就完成了,有很多時間玩耍、看課外書。”

范家小學的課業負擔確實不重。黃春燕說,語文每學期只佈置一套練習冊、一套試卷,並根據學生學情做出調整,對學習基礎好的學生要求完成練習冊上的作業,稍微差點的學生只需完成練習冊上的基礎題。

不刷題、不刻意追求高分、不給孩子考試名次壓力。范家小學的考核指揮棒從傳統的分數、升學率轉向學生自身發展。

半月談 | 這才是鄉村學校的樣子

“學校的目標是培育陽光自信的少年,讓他們成為能用雙手和智慧獲取幸福的人。”在張平原看來,育人是教育的本質,急功近利追求成績,得不償失。

在范家小學,不以單一的學業成績評價兒童,倡導學生自己跟自己比。學校不評選“三好學生”,而是用人人可參與的“八美少年”代替:閱讀美少年、運動美少年、勤勞美少年、友善美少年……學生從中選擇一個作為學期努力目標,只要完成,都能獲獎。

這些處於放養狀態的學生,交出的成績答卷並不遜色。近年來,在利州區48所小學中,范家小學學生的學業成績居第十名左右。在老師們看來,學生喜歡上學習後,一切都水到渠成。

什麼是好學校?張平原的理解是:不揠苗助長,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節律和需求自主拔節。

半月談 | 這才是鄉村學校的樣子

范家小學操場

3

“讓學校成為留守學生第二個家”

范家小學的95名孩子多來自周圍幾個村子,其中不少是留守兒童,有一些孩子來自離異、貧困家庭,年齡從3歲到12歲不等,80%是住校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不少令人心酸。“《相親相愛一家人》這首歌給我啟發,我就想能不能把學校、班級建設得像家一樣溫暖,使成長中缺失親情的孩子,逐步建立起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張平原說。

在打造“班家文化”過程中,學校建立了一套語言、行為系統,將理念外化為師生言行。比如學生犯錯後,老師至少要問學生5句話:發生什麼情況?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你準備怎麼辦?需要我為你做點什麼?要不要我給你一點建議?通過平等的問話方式,老師傳遞給學生關愛與尊重。

“無論輔導還是育人,家長靠不上,那就老師上。”范家小學一名老師在個人年度報告中如是寫道。陪伴學生成長已成為老師們的共識,全校老師均住校,和學生朝夕相伴,照顧他們的學習生活。

如今,在校園裡相互謙讓、文明言行成為常態,學校成為學生最眷戀的地方。小敏(化名)的父母常年在廣東惠州打工,她和妹妹從小由外公外婆拉扯長大。雖然學校就在家門口,小敏還是選擇住校,“在學校更開心,有老師輔導,還有好朋友陪伴”。

半月談 | 這才是鄉村學校的樣子

范家小學學生在校園吃午餐

4

“中國的根基在農村,

農村的希望在教育”

經濟學家何帆造訪後,認為范家小學“教育理念先進”。隨著學校走紅,各地家長慕名而來,已有來自成都、遂寧等地的16名學生到范家小學讀書。

范家小學成為農村教育的一面旗幟,並非偶然。在張平原看來,離不開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村學校的大力支持。

地處四川盆周山區的廣元市,2018年農村中小學校佔全市85%,其中學生不足100人的小規模學校(教學點)共295所。為辦好農村小規模學校,廣元市提出把“辦好每一所鄉村學校,不讓一所學校因弱而消失”放在首位。在經費上,改變過去按人頭撥付公用經費的辦法,按每所學校每年20萬元的標準保底撥付公用經費,解決小規模學校日常運轉難題;在辦學上,支持鄉村學校朝“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優”的方向發展。

“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教師數量也從我剛任校長時的11人增至15人。”張平原說,中國的根基在農村,農村的希望在教育,鄉村學校也有美好的明天。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