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我不喜歡你

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你不乖,媽媽走了,你自己哭吧”“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呢”


01

在我們的成長的過程中,【聽話】這兩個字可以說是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話,也似乎成為了判斷孩子的標準,不少人從小就被教育:

你要做一個聽話的孩子,你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自由表達想法不允許,哭鬧不允許,這些都是不聽話的孩子才做的。

有一件事情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記得那個時候還在上小學,電視上天天放著火力少年王,悠悠球特別火,學校門口的小店擺放著琳琅滿目的悠悠球。

從十幾塊一個的塑料悠悠球到上百的鐵悠悠球都有。

那時候妹妹天天吵著要買,我看著也很想要,它就像我們現在追劇到瘋狂的時候,會四處買它的周邊一樣,誰不想有一個。

媽媽實在是拗不過,在放學的時候去買了一個,可能發現我渴望的眼神,但又不曾說過想買一個,就問了我想不想也買一個?

我把話在嘴邊轉了幾圈,最後還是搖了搖頭:“我不要。”

其實我不是不想要,我真的很想也有一個,但我怕我說出來之後,會成為一個不夠懂事的孩子,不夠乖的孩子。

後來,我工作了,有錢給自己買很多個悠悠球了,可以給自己買很多小時候想買但是卻不敢說我想買的東西了,但是當我拿到這個玩具的時候,已經和當時的心境不一樣了。

02

如果你有孩子,請一定不要讓他/她做一個【乖】孩子,不要讓他/她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千萬不要。

在一個不會傷害別人,不會傷害社會的條件下,可以允許他皮一些。

允許他儘可能的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但也要告訴他要學會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通常都是壓抑自己內心的想法的。

我明明很不開心,但我會告訴別人,我很開心。

明明不想做這件事情,但還是會聽從建議,去做這件事情。

明明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我會說,媽媽,我不想要,我不喜歡玩玩具。

然後身邊的人都會表揚你,你很【乖】,你很【懂事】,你很【聽話】。

自己慢慢的的就會形成一個潛意識,我這麼做會被表揚呢,我要做他們叫我做的事情,他們不叫我做的我不做。

某一天,可能因為某一件事情,你有自己的想法了,你想去做一件事情。

得到的反饋是【你不聽話】【你不懂事】【你不乖】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懷疑自己:

我做錯了嗎?我讓家裡人難過了嗎?

之後很可能會認為自己:做錯了。

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重複著上面的情況。

03

在一些新聞裡報道的極端個人事件,一般都能聽到這句描述:他從小就很聽話/他從小就很乖,他比較內向不愛說話,我沒有想到他會這麼做。

乖孩子,我不喜歡你

【乖】和【懂事】不是一件壞事,壞的地方在於,它長期壓抑了自己內心的想法。

【皮】的孩子其實更好引導,因為他的情緒至少是看得見的,你可以幫他往正確的方向引導。

而【乖】的孩子很難,他看起來做的都對,都很好,是你想象中的樣子,但是你不知道他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是可怕的。

所以他們很可能在沉默中爆發,做出一些父母認為,他們怎麼可能做出的事情。

這些孩子內心通常是自卑的,不自信的,渴望被認可的。

知乎上針對【乖】,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的心理問題越多。

因為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和真實需求,基本上沒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長大之後會努力的尋找和得到外界的肯定來填補這塊空缺。

當他沒有得到想要的肯定的時候,容易陷入一個封閉的內循環,不斷的否定自己,懷疑自己。

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04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非常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乖孩子,我不喜歡你

在職場中,任勞任怨,同事叫你幫忙的你都幫,即使自己實在是很忙了,仍然不會拒絕,因為不懂拒絕;

大家在一起開會,討論的如火如荼,你很想發表意見,但又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你怕受到他們的攻擊;

在工作中,明明不是你的問題,但你是第一個站出來道歉的人,因為你害怕衝突,你認為道歉了就能快速的解決問題。

這些說的是你嗎?這些說的都是我。

我很慶幸的是,我已經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問題,並且在花時間努力的修正自己,面對自己,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並且我可以告訴我的孩子:

你可以不必為了討好我,壓抑自己的想法,因為媽媽會聽;

你可以不必到了所謂要結婚的年齡,就著急忙慌的帶個男朋友/女朋友回來,因為媽媽不催;

你可以皮,可以不夠乖,不夠聽話,你可以搗騰你喜歡做的事情,但是不可以傷害別人,不可以不尊重他人,並且你要學會對你的決定負責到底。

我想這是身為父母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愛。

作者/堅果 圖/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