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的甲午——中日黃海海戰(2)

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

東亞海軍的先行者——北洋水師

十九世紀中葉,從鴉片戰爭開始,一個又一個列強憑藉著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當時政府中高層一批有識之士馬上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1866年太平天國動亂平息後,閩浙總督左宗棠設立了福州船政局,成為了中國近代造船業的先驅。福州船政學堂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造船工程師和艦船管帶,日後北洋水師的大批指揮官都是從福州船政學堂走出的。

臣所每飯不忘者,在購辦鐵甲船一事。總以為鐵甲船不可不辦,倭人萬不可輕視。 ——南洋大臣沈葆楨遺囑

沉沒的甲午——中日黃海海戰(2)

船政學堂

從1976年開始,北洋水師陸續從外國購進戰艦。1876年購入蚊船“龍驤” 、“虎威”;1877年購入蚊船“飛霆” 、“策電”;1879年購入炮艦“鎮東”、“鎮西”、“鎮南”、“鎮北”。但是此類戰艦噸位太小,無法形成實際的戰鬥力。1879年,日本出兵佔領琉球,廢琉球國王,改琉球為日本沖繩縣,清朝終於痛下決心,切實籌備海防。

1881年,丁汝昌正式統領北洋水師,擴建旅順和威海兩地的軍港為軍事基地。同年1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官兵200餘人奔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兩艘撞擊巡洋艦回國。雖然兩艦噸位不大,但是卻是當時北洋水師全體官兵捧在手心上的寶貝。

1882年7月, 朝鮮爆發了壬午兵變。北洋水師養兵千日,終於有機會一展國威。“威遠”、“超勇”、“揚威“”三艘軍艦赴朝以壯聲威。大院君被清軍捉回國內,囚禁於保定長達三年。

1885年,中國終於收到了心心念唸的“定遠”、“鎮遠”兩艘鉅艦,北洋水師自此實力大增。

沉沒的甲午——中日黃海海戰(2)

鎮遠號

後來居上的聯合艦隊

在中國飽受列強欺凌的同時,日本也被美國強行打開了國門。不過,看到了中國的失敗,日本政府轉換了思路,利用體量小的“優勢”,迅速克服了自身“慣性”,馬上走出國門開始學習。

1860年為了減緩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的原本批准件,日本第一個外交使團77人乘坐美國軍艦駛向美國,到達紐約時,美國政府派出七千人的軍隊歡迎護送,成千上萬美國人擠滿曼哈頓的街道觀看,就像是來自東方的青銅雕塑。使團的隨行艦是三年前從荷蘭訂購的鹹臨丸,船長是日本海軍之父,日本首任海軍大臣勝海舟。25歲的福澤諭吉成為後來的啟蒙思想家。相比之下,清朝政府高層一面捱打一面看不起洋人,對於他們來說出國就相當於流放。1866年,日後被追贈“太子太保”的大清海關總稅務司司長英國人赫德回國休假,提出帶一些開明官員出訪歐洲,朝廷好不容易湊了幾個人讓赫德帶走,中國官員才第一次走出國門。中國《天津條約》修約時還要請美國人做外交使團團長。

沉沒的甲午——中日黃海海戰(2)

勝海舟

日本人總是能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早在1868年,也就是明治維新開始的當年,明治天皇就提出了建設現代海軍的設想。日本政府在中央設立海陸軍務課,由海陸軍務總督管轄,這一年也就被視為日本帝國海軍的創始之年。在這之後,日本海軍高速發展。

1886年8月北洋水師派“定遠”、“鎮遠”、“濟遠”、“威遠”等艦赴朝鮮釜山、元山一帶巡遊,艦隊 8月9日抵達日本長崎。見到了西邊鄰居的兩艘鉅艦,日本朝野上下一片震驚與恐慌。“崎案”過後,日本便下定決心以“定”、“鎮”二艦為假想敵,製造了所謂的“三景艦”的決心。此時的日本國力尚有不足,老百姓便能捐錢的捐錢,能捐物的捐物,甚至連收入低微的藝妓也不忘為日本海軍添磚加瓦。

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海軍連續裝備了“吉野”號等多艘先進戰艦,在實力上一舉超過了多年不買新艦的北洋水師。1894年,由英國設計、日本自行建造“秋津洲”號成功下水,這又標誌了日本橫須賀海軍造船廠的造船實力達到了先進水平。

沉沒的甲午——中日黃海海戰(2)

中日兩國海軍軍費對比

截止1895年,日本聯合艦隊分為本隊及附屬艦、第一遊擊隊、第二游擊隊、第三游擊隊四支編隊。雖然聯合艦隊的單艦噸位比北洋水師小很多,但是速度奇快,又裝備了速射炮,機動能力和綜合火力遠超北洋水師。帶著稍顯忐忑的自信,聯合艦隊終於開始籌劃爭奪東亞的霸權。

坊間經常流傳本艦原為李鴻章所訂,不過因資金不足,最終由日本人購得,但事實並不如此。實際上那艘清廷購買失敗的戰艦,是智利海軍購買的白朗古‧恩卡拉達號。該艦更為新式,噸位更大、火力更猛,除航速慢一點以外,火力和裝甲都在“吉野”號之上。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與智利接洽購買此艦,而日本政府也極力爭購以阻撓清政府,世界輿論認為此艦乃“中日海戰,孰得孰勝”。李鴻章與駐英公使龔照瑗等曾極力謀求購得此艦,但因智利方面忽允忽翻,不斷漲價,及至最後竟表示無論中國出多少錢都不再出售,據西方人士推測,是日本從中作梗所致。

朝鮮——中國為了這個半島操碎了心

朝鮮半島是東亞地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朝鮮半島地處東亞。戰略位置險要。到底有多險要?一張圖就能看懂。

沉沒的甲午——中日黃海海戰(2)

如今的東亞

對於中國來說,朝鮮半島可以成為太平洋方向的重要戰略緩衝,有效隔絕來自日本和美國的壓力。北可穩固東北,西可屏障渤海和黃海(要知道渤海邊上可就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如果失去朝鮮,中國將不得不在東北邊境陳以重兵,渤海沿岸和黃海北部沿岸的港口將直接暴露在壓力之下。而中國北方海域最重要的旅順、威海(以及現在的青島和葫蘆島)都在這一區域。

在中國歷史上,各個王朝也為了穩固自己在朝鮮的利益也不斷在這個地方用兵。就拿中日之間的戰爭來說,歷史上中國官方(包括元朝)與日本官方有大概五次戰爭,除了第二仗元朝主動打到日本,第五仗抗日戰爭日軍早就佔領了朝鮮之外,其他三仗全部是因為朝鮮。由此可見,每次強權對朝鮮半島的整合與控制都會直接影響東亞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政治格局。

東學黨起義——甲午戰爭的導火索

1894年,日本心心念唸的挑戰中國地位的機會終於來了,著手點就是朝鮮!

當年2月,東學道領袖全琫準在朝鮮南部全羅道發動了農民起義,起義的目的是反對朝鮮王朝的封建統治、反對帝國主義瓜分,實現朝鮮的自立自強。時至六月,東學道攻克全州,兵鋒直逼漢城。朝鮮王朝破敵無計,只能向清朝請援。根據《天津條約》,中國如果向朝鮮派兵,日本便有權同樣出兵,所以日本政府極力慫恿總督朝鮮的袁世凱出兵。袁世凱請示李鴻章後,李鴻章判斷失誤,認為日本無意出兵朝鮮,於是當即命令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派濟遠、揚威二艦開赴仁川口,與先期到達的平遠合為一小隊震懾朝鮮半島。得知清朝出兵,日本政府大喜過望,馬上派出軍隊前往朝鮮。

沉沒的甲午——中日黃海海戰(2)

歷史劇中的袁世凱

6月6日,清軍兩千餘人兵分三路渡海前往朝鮮,意圖在漢城以南的牙山會和,同時“濟遠”、“平遠”二艦駐紮仁川港。日軍聞訊馬上行動。至16日,日本海軍不顧朝鮮王朝反對,共出動了松島、吉野、千代田、八重山、筑紫、大和、高雄、赤城共八艦,載陸軍約4000人、陸戰隊500人入朝,兵力達到赴朝清軍的二倍。此時的朝鮮王朝久攻東學黨不克,但是為了儘快平息清朝與日本在朝鮮的衝突陰雲,最終接受了東學黨的十二項停戰條件。

此時日本國內經濟危機嚴重,內閣幾近倒臺,伊藤博文別無選擇,只能向外轉移矛盾,原本已經商談退兵的中日兩軍頓時陷入了衝突危機。16日,陸奧宗光會見清朝駐日公使汪鳳藻,提出兩點方案:

1. 由中日兩國共同出兵鎮壓叛亂;

2. 叛亂平定後,中日兩國共同協助朝鮮內政改革。

此條件意義非常。若清朝同意,日本將在朝鮮取得與清朝同等的參政地位。於是汪鳳藻當即拒絕了陸奧宗光的方案。22日,日本照復汪鳳藻:為了保護日本在朝鮮的利益,防止該國日後的變亂,“我斷不能撤現駐朝鮮之兵”。這個照會被日本人稱為“對中國的第一次絕交書”。

沉沒的甲午——中日黃海海戰(2)

陸奧宗光

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接到命令後,立刻向朝鮮政府施壓。大鳥只問了朝鮮一個問題:是否承認“保護屬邦”四字。若朝鮮表示自己是主權國家,那麼就要求朝鮮立刻驅逐清朝軍隊,若無力驅逐,日本則助朝鮮清除;若朝鮮承認是中國的“屬邦”, 則可指責其違背了日韓友好條約的規定(因為條約中日本承認朝鮮為獨立國),應當為十幾年來的欺騙行為向日本謝罪;又若朝鮮聲稱雖然自古以來被稱為中國“屬邦”,但內政、外交完全自主時,日本則可提出平定內亂屬於內政,指責清兵借“保護邦屬”派兵是干涉朝鮮內政。朝鮮完全明白日本用意,被問得。

朝鮮高層經過多天閉門討論,死了無數腦細胞,終於想出了答覆:“朝鮮從來就是自主的國家,清國對我作何等稱呼,系清國自己所決定,與我國無關。清兵駐在我國內,是應當時我國之邀請而來,故不能予以驅逐。”此答覆完美避開了日本設下的陷阱。這回輪到日本代表啞口無言,只得回去報告。就在日本進退猶豫時,大清朝卻沉不住氣了。

沉沒的甲午——中日黃海海戰(2)

東學黨起義

家裡沒有體重秤——清朝的奮起

接到日本的“第一次絕交書”後,清朝君臣上下又氣又笑,高層中的主戰氣氛忽然高漲起來。光緒帝、翁同龢、李鴻藻等人各有各的打算,都力主開戰。6月25日,光緒皇帝諭李鴻章加緊備戰。6月29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向李鴻章請戰:“各艦齊作整備,候陸兵大隊調齊,電到即率往,併力拼戰,決一雌雄。”7月1日,光緒再次諭李鴻章備戰。得知此事,陸奧宗光反倒慌了,急忙命令大鳥避免摩擦。但是此舉實是擔心西方列強的態度,跟清朝關係不大。

李鴻章深知日本強大,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與其開戰,於是同樣極力避免摩擦,力求英俄調停。

7月7日和9日,總理衙門與日本代表小村壽太郎舉行了兩次會晤,中國堅持兩國同時撤軍再談朝鮮問題。小村認為這表明清政府缺乏誠意,憤然離席。陸奧外相得知消息,高興地說:“該仲裁之失敗,令我國在將來之行動上漸得自由,寧可為喜。”與伊藤商量後,陸奧指示小村在7月14日向清政府提出照會:“近聞駐京英國大臣顧念睦誼,甚願日清兩國言歸於好,出力調停等語。但清國政府仍惟主撤兵之言,其於我政府之意毫無可依之情形。推以上所開,總而言之,清國政府有意滋事也。則非好事而何乎?嗣後因此即有不測之變,我政府不任其責!這個照會被陸奧稱為“第二次絕交書”。

事已至此,不可挽回。

沉沒的甲午——中日黃海海戰(2)

美國漫畫中的李鴻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