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師認為:疫情證明學校70%的會議是可以不開的,你贊成嗎?

王老師說語文A


我在學校是學校中層,幹了九年,開了數不清的會議,一學期能記滿一本子。開完會我看了沒有,你猜對了,沒有,記完後就等著檢查用了,因為沒用。我捋了捋學校每學期都開哪些會議。黨建會、期初工作會、業務學習會、傳達上級精神會、班主任會、畢業年級鼓勁會、年級組長會、環節幹部會,迎接檢查會。這些會看著不多,關鍵是像業務學習會、班主任會週週都要開,平均到每一週,每個老師一週不下兩個會。這還不算開展各種活動臨時總結會。有時感覺老師還沒等開完這個會,就有下一個會等著了。

可這些會議有用嗎?不能說全無用,有些有用,比如傳達上級精神會,這個意在指導老師宏觀把握教學方向,有時還有關係到老師切身利益的內容,實屬必要召開。其他的用處就不大了,有人可能不同意,像教師業務培訓會怎麼沒用呢?真在一線教學的老師深有感觸,用處就在形勢上。首先召開業務會議的都是本校教導主任或副主任級別,他們的業務水平不比教師高多少,大多數處於持平,沒有真東西培訓給老師,很多都是期刊上找的,網上抄的,不具普適性,給不了老師需要的。感覺就是在浪費教師時間。

那為什麼那麼多無用的會議要開呢?

1、環節幹部多,每個人都要藉助會議曬自己幹工作了。

一個學校,像我們這樣老師近200的學校,光大小領導就有18個。各個口都要佈置工作,都要開會,而且不是一次性地佈置完所有的工作,而是每週都要佈置,每個口都覺得自己會不多,加在一起就多了。

2、形勢主義嚴重,轟轟烈烈的開會,像上級表達在轟轟烈烈的工作。

學校的工作怎麼表達,上級怎麼知道,悄無聲息的幹就和肉埋在飯碗裡一樣。只有高調開會,才能造學校轟轟烈烈幹工作的勢,擲地有聲。

老師怨聲載道材料多,為什麼多,因為每幹一活,都要留痕,就拿開會為例,拍照、記錄、會標、會後美篇都是必須的,沒有這些就相當於沒幹。乾點啥都留痕,能不感覺材料多嗎?


驪小魚


當然贊成,說的很對為什麼不贊成!

由於疫情導致學校好多會議開不成,或者簡化會議,但工作似乎一樣都沒有耽誤。

因此上說,日常多如牛毛的會議,很多實際上是不用去開的,這樣還能省時、省力、減少消耗,提高效能。

題主描述:很多學校會議的內容在群裡和學校的QQ群和微信群、校務平臺上都可以發佈。但不少學校一般情況下,每週都要召開兩至三次會議。如校級幹部會議,中層幹部會議,教研組長會議,班主任會議,輔導員會議,年級組長會議,全體教師會議等。 近兩個多月以來,受冠狀疫情的影響,上級部門禁止人員聚集召開會議,各校通過網絡把會議精神傳達給了老師,老師們該辦的事兒也都全部完成了。

就拿我們學校來說,現在已經開學了,雖然開學後疫情防控、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繁重,但很明顯我們這學期的會議召開的就比往常少了很多,原來每週都要召開全體教職工例會,現在也變成了年基層年上的工作總結安排會,減少了很多消耗,但並沒有因而而降低工作效率。

我們自身也在反思這個問題,往常不管什麼事似乎都要拿到會上去說,現在好多工作安排部署好了就能夠落實下去,並不需要事事都要開會,也不需要以會議來落實會議。

減少會議,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減負舉措。

精簡會議,提高效能,特別支持贊同這樣的做法。


教育探微


70%的會議可以不開?看來題主是一個對“文山會海”深惡痛絕的老師。

曾經的我,也對開會嗤之以鼻,認為開會不過是領導在刷存在感,純粹是浪費大家的時間。

以前遇到開會,我是很反感的:怎麼這麼多會?哪有那麼多事情要講?什麼教學研討會,考試分析會,安全教育會,各種學習會、總結大會……

這些領導是不是不上課閒得慌,用開會來刷存在感?真是浪費我們的時間!

要知道我們一線教師是很忙的,要備課,要上課,要批改作業,還要管理學生。

動不動就開會,特別是有時候老師有課還得必須參會,學生就在教室裡自習。老師們一邊參會一邊還擔心著學生的學習和紀律,對“開會”更是恨得咬牙切齒了。

直到我當了學校中層以後,我才知道,原來學校裡有這麼多工作要安排,要準備這麼多材料,必須要開這麼多會。

我當上了學校中層後,才發現:工作佈置需要開會,教學研討需要開會,準備材料需要開會,理論學習也需要開會……

有的時候,一天要開六匕個會,屁股都坐疼了,頸椎病都綌整出來了。所以領導們也不想開那麼多會呀,實在是沒有辦法。

一般來說,學校的會議可以分成這麼幾類:

1.教學研討會

比如教研組制定教學計劃,討論集體備課,研究課題安排等等。

2.成績分析會

每次重大考試之後,教導處都會對考試成績進行數據分析,然後召開成績分析會,幫助教師找到問題並探討解決的方法。

3.工作佈置會

一個學校,工作千絲萬縷,一點都不能出岔子,開學要佈置開學工作,天熱了要安排“防溺水”工作,流感時期要佈置“防流感”工作,放假了又要安排假期工作。

4.理論學習會

作為一名教師,要做到“學高為師”,就必須不斷充實自己。學校會不定時的召開理論學習會,學習上級有關精神、教學理論新動向、師德師風建設、黨員學習會等等。

5.總結例會

每過一段時間,學校就會對這段時間的工作做一個總結,並對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議安排,所以隔一段時間就會召開一次總結例會。

6.其他臨時性會議

有的時候接到上級臨時佈置的任務,或者是上級來進行檢查指導,一般都會召開會議佈置接訪和迎檢工作。

這些會議中,理論學習會和總結例會是被廣大教師最為詬病的。

工作佈置、教學研討等等,這些都是佈置老師的本職工作,一般老師們也能理解。

最不能被老師們理解的,要數理論學習會和總結例會了。

理論學習會的問題是比較枯燥,很多老師沒有耐心聽。總結例會呢,開的又比較頻繁,而且沒有什麼新意,每次開會都大同小異。

所以這兩個會議,是最不受學校老師歡迎的。

會議太多的問題怎麼破?

對於基層學校來說,確實存在著“會議過多、過頻”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我覺得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1.探索線上會議、視頻會議等新模式。

正如題主所說,疫情期間無法聚集開會,學校不少會議都是通過社交軟件發佈通知,或者通過直播、線上會議、視頻會議等新的模式解決的。今後可以多實踐這些新模式,減少聚集開會的次數。

2.精簡會議,可以不開的會盡量不開。

有些會議,重要性不大,對學校的工作也沒什麼影響,屬於可開可不開的,那就堅決不改,減少開會的次數。

3.壓縮會議時間。

林語堂曾經說過:“演講應該像姑娘的裙子,越短越好。”這句話也可以套在開會身上。

在開會時,應該單刀直入,一針見血,說話要說到點子上,減少那些官話、套話、廢話。這樣就可以壓縮開會的時間,減輕大家對會議的反感度。

4.有的會議可以放在一起開。

有的時候,學校的工作會擠在一起,比如這一天正好要開總結例會,接到上級關於組織學習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又正好是天氣漸熱的時候,那麼就可以把總結例會、學習會和防溺水工作佈置會放在一起開。

“文山會海”是一個飽受基層詬病的頑疾,雖然上級也下了不少文件,要求要減少老師的負擔,讓老師們能安心的教書,但成效總是不太明顯。對此,學校要主動的想辦法,儘量減少會議頻次,壓縮會議時長,讓老師們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教育和教學上!

小故事大道理。我是 ,歡迎關注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