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密的烽火臺

神密的烽火臺

~~~~~~~~~

正值三九隆冬時節,老天爺一連降了幾天大雪,原野到處白茫茫一片。我們有興驅車前去亞州地理中心瀏覽觀光。亞洲地理中心的位置處在烏魯木齊市西南30公里處的永豐鄉包家槽子村。中心點上有政府修建的地理標誌物。恰好在附近有座清代烽火臺,遠遠望去,巋然屹立在一片突起的高地上,使人一下子聯想到數千年前封建帝王爭權奪位、刀光劍影、峰火四起、戰事頻報、邊關告急,戰馬嘶鳴的戰事場景。

神密的烽火臺

返回時順便把車停在公路邊,踏著漫野白雪走近了峰火臺跟前。

“峰火臺”,在黃河流域中、上游尤其關中一帶,民間俗稱:“墩臺”、或“煙火墩”。我的家鄉一片土地上古代築有一座“墩臺”,人民公社時期就用“墩臺”名字給那塊地的坐落命名。

神密的烽火臺

古人修築“墩臺”的主要用途,旨在迅速傳遞軍情,使朝廷知道邊關發生的軍事行為。這種傳遞信息的方式方法,在古代來說,還是先人們發明的一種最快通訊方式,是古人的聰明與智慧。

墩臺的發明使用最早起始於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周天子滅商後,迅速分封天下多諸候國。為快速獲取朝庭與各諸侯王的信息,煙火墩就在華夏大地星羅棋佈式的出現了。

神密的烽火臺

這種情勢一致於跨過春秋戰國時代。

秦統一後,在修築、連通長城的基礎上,煙火墩又得到了一個新的發展與廣泛應用。

至西漢王朝建立,華夏疆域空前擴大,尤其向西域方向延伸之長,為克服路途遙遠,通訊困難,煙火墩的修築又空前的得以發展。

可以說,西漢時期是我國煙火墩發展史上最巔峰時期。

神密的烽火臺

“墩臺”的修築方式,長城沿線通常用磚或石頭修築,黃土高塬沿線用黃土構築,大致均採用就地取材的原則。

“墩臺”在構築時的距離一般在視力能及範圍之內,通常選擇高突地段,視線開闊地帶可五里左右,有時還更遠點,但都必須在視力可見範圍之內。

根據古文獻記載,有了戰事,若白天均用煙霧為信號,夜間均為明火為信號,遙相互應。

神密的烽火臺

“煙火墩”在古代通訊事業很原始的條件下,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今天在祖國的各個角落,尤其北方、大西北地域,隨處可見,儘管經歷了千百年來風蝕雨涮,人為擾損,但主體輪廓尤存,足見先民們當年用心用功良苦!

神密的烽火臺

“墩臺”是先民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是封建時代鞏固疆域冷兵器軍事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今天的新疆境內,“烽火臺”隨處可見,相當一部分是清代時期築造的。

神密的烽火臺


風雨人生

2020.8.3

於烏魯木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