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白茶+”生態銀行:福建政和綠色發展的新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 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如何讓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

福建省南平市首創“生態銀行”機制,在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進程上做出有效嘗試,並相繼探索出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武夷山市“文化生態銀行”、延平區“古厝生態銀行”、建陽區“建盞生態銀行”等具體模式。政和縣結合白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白茶+”生態銀行, 將生態優勢轉為發展優勢。

“白茶+”生態銀行的總體設計

政和縣“白茶+”生態銀行借鑑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集中式輸出”的模式,建立“1234”機制:“1平臺”即搭建一個生態資源流轉、提升、交易平臺;“2交易” 即通過對碎片化生態資源集中化收儲的前端交易和生態資源規模化整合提升、引入產業運營商的後端交易;“3轉變”即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4中心”即設置數據中心、資產評估中心、收儲中心、交易中心為“白茶+”生態銀行高效、安全運營保駕護航。

“1平臺”:政和縣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注資成立政和縣白茶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白茶+”生態銀行交易平臺,後期將通過增資擴股,不斷引入高水平產業投資機構、產業運營機構等戰略伙伴。

“2交易”:前端交易是在對全縣碎片化茶山、耕地、林地、古厝、自然景觀資源等摸底確權的基礎上,鼓勵農民、村集體等生態資產所有者通過轉讓、租賃、託管等形式,出讓自然資源使用權,並通過項目實施、生態修復、規範管理等措施進行整合提升,形成優質的資產包;後端交易指積極對接資本市場,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合作經營,通過市場化融資實現自然資產的保值增值。

“3轉變”:資源變資產,通過對自然資源評估定價,使自然資源價值得到量化,盤活自然資源要素,促進經濟、社會資源聚合;資金變股金,村集體、農民持有資金通過協議方式,入股投資,變成代表股份權利的資本金;農民變股東,農民將自然資源的使用權作價入股“白茶+”生態銀行,變成合作經營股東,定期按股份紅。

“4中心”:數據中心負責對自然資源進行摸底調查,明晰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等,搭建自然資源流轉信息數據平臺,形成全縣茶山、耕地、林地、古厝、自然景觀資源流轉情況“一張圖”, 實現聯網、實時、共享;資產評估中心負責聘請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對目標自然資源進行資產價格評估,確定參考價格;收儲中心負責制定分期分批收儲計劃,對條件成熟的優勢資源採取購買收儲、租賃經營、託管等形式,集中流轉到“白茶+”生態銀行,再根據保護和開發需要進行整理提升,提前佈局必備的基礎設施, 提升資源價值、降低產業導入難度;交易中心負責將整合提升後的資產包推向市場,挖掘潛在的開發運營商負責持續運營,實現資源開發和資產增值。同時,加強對自然資源評估、收儲、提升、交易和運營等全過程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防範和動態監控。

“白茶+”生態銀行的實踐經驗

“白茶+”生態銀行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已在茶業、旅遊、文化等產業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政和縣通過“白茶+”生態銀行模式,有力地推動了白茶產業快速發展,2019年全縣“政和白茶” 產量9200噸、同比增長8%,總產值11.8億元、同比增長28%。“政和白茶”成為國家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後首批認定的馳名商標,“政和白茶”區域品牌在2019年中國區域品牌(地理標誌產品)排行榜中位列第61位,品牌價值達46.17億元,入選綠色農業區域品牌十強。在中國“農業品牌影響力百強排行榜”中,“政和白茶”獲評2019年茶葉類榜單第4位。

旅遊產業方面,以中國白茶小鎮——石圳灣為例。石圳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自然村,但通過“白茶+”生態銀行模式,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特色發展之路。石圳村成立石圳灣茶業專業合作社、政和縣初心茶業有限公司,村民以茶園入股, 合作社負責流轉、管理茶園,公司負責茶葉加工生產和銷售。以白茶為核心,深入挖掘白茶文化、朱子文化、紫薇文化和俊波精神,建成朱子書院、廖俊波先進事蹟館、中華紫薇園、石圳廊橋、中國白茶博物館,形成了農業採摘、參觀學習、休閒娛樂等旅遊業態,成為“賞紫薇、品白茶、尋朱子、學俊波”的特色文化旅遊。2019年石圳接待遊客29萬人次,村財增收1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8萬元。

文化產業方面,以隆合茶業為例。福建省隆合茶業有限公司堅持“文化帶動產業、產業傳播文化” 的發展理念,藉助“白茶+”生態銀行模式,流轉茶園2531畝,建有標準化廠房7200平方米,獲得國家有機茶認證、IS0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0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並在產品包裝、品牌推介等各方面融入白茶文化,茶葉附上了文化要素,產品附加值得到提高。目前,該公司有直營店、加盟店30多家,代理商、經銷商近百家,茶葉銷售覆蓋全國各大城市以及東南亞地區。2019年,公司產值8547.8萬元,同比增長11.42%。

“白茶+”生態銀行的未來發展

“白茶+”生態銀行實現了自然資源資本化的創新探索,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的有效創新,未來將朝著更加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一是通過“白茶+”生態銀行的發展模式,搭建農村資源流轉信息數據平臺,將全縣生態資源的種類、規模、分佈及流轉意向方式、預期價格、經營情況等信息數據化、可視化,用“一張圖”向市場呈現,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經營,實現全縣茶、田、林、文旅資源“一盤棋”運作。

二是突出市場導向,大力實施“武夷品牌”建設工程,依託“互聯網+”技術,構建從“茶園”到“茶杯”全過程可追溯體系,實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驗檢測、統一宣傳推介、統一營銷運作, 不斷升級“武夷品牌”品質保障, 實現生態產品溢價增值,既推動鄉村振興和區域發展,又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生態美”“百姓富” 的有機統一。

三是以打造中國白茶交易中心為核心,圍繞“水安為先、因水而美、由美而富、富而文明”的發展思路建設“水美經濟”,將流域治理、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等結合起來,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 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多贏局面。裴俊巍 夏文洋

作者單位:福建省政和縣人民政府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20年第5-6期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